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太和县小麦“3414”肥料效应田间试验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陶西俊 孙长红 王静

  摘要 通过“3414”回归最优设计原理设置小麦肥效试验,根据试验结果获得肥料效应函数方程,由此数学模型得出理论氮、磷、钾肥最佳施用量。综合分析不同推荐施肥方法的推荐施肥量,结合太和县农业生产实际,小麦目标产量为600 kg/667m2,建议推荐氮、磷、钾肥施用量分别为纯氮15 kg/667 m2、五氧化二磷7 kg/667 m2、氧化钾5 kg/667 m2。
  关键词 小麦;“3414”肥效试验;施肥模型;推荐施肥量;安徽太和
  中图分类号 S512.1;S147.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01-0068-02
  为研究太和县小麦的最佳施肥量,提高肥料利用率、增加经济效益,依据农业部《测土配方施肥项目技术规范》和安徽省“3414”肥效田间试验总体方案的要求,于2009年10月在太和县测土配方施肥项目区10个乡镇安排了“3414”小麦肥效试验。现将试验结果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地分别设在项目区城关镇、税镇镇、双浮镇等10个乡镇,为麦豆一年两熟制。供试土壤为太和县主要的土壤类型――潮土、砂姜黑土。选择在当地有代表性的田块进行试验,土壤样品检测结果(平均)为:pH值8.0,含有机质19.6 g/kg、速效氮71 mg/kg、速效磷19 mg/kg、速效钾200 mg/kg。
  1.2 试验材料
  供试肥料:氮肥为阜阳产尿素(含N 46%);磷肥为铜陵产过磷酸钙(含P2O5 12%);钾肥为俄罗斯产氯化钾(含K2O 60%)。供试小麦为太和县大面积种植品种――周麦22,常年产量为550 kg/667 m2左右。
  1.3 试验设计
  试验采用“3414”最优回归设计,设氮、磷、钾3个因素,4个施肥水平,其中0水平为不施肥;2水平为最佳施肥量;1水平=2水平×0.5;3水平=2水平×1.5[1-2]。试验设计及具体施肥量见表1。共设14个处理,3次重复,随机排列。小区面积为20 m2(4 m×5 m),各小区间距35 cm,重复间走道宽80 cm,试验区周围设1~2 m宽的保护行。
  1.4 试验方法
  氮、磷、钾肥全部作底肥,结合整地施入土中。2009年10月中旬采取机条播,小麦播量为12 kg/667 m2。出苗后及时清理走道,做好查苗补苗工作。小麦生育期间注意防治病虫草害,并记载各生育期动态。2010年6月10日成熟,人工按小区收获,并单独计产[3-4]。
  2 结果与分析
  2.1 经济性状
  对产量三要素的分析表明:肥料施用量的不同主要影响单位面积有效穗数及穗粒数,其中氮肥的作用最明显,从不施肥至1水平至2水平产量显著提高;磷肥次之;磷、钾肥配比增产效果不明显,而氮、磷、钾肥配比增产效果最好。单施钾肥效果不明显,而与氮、磷肥配比,增产效果较好。
  2.2 产量效益
  效益计算均按当时小麦市场价1.92元/kg及购肥时肥料单价(N 3.9元/kg、P2O5 6.7元/kg、K2O 6.0元/kg)。对10个试验点中最大产量、最大效益、最大投产比及处理6试验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最大产量出现在处理6(5次)、处理7(2次),出现1次为处理8、处理10、处理11,也就是氮、磷、钾多为2~3水平的处理上,但其投产比不高。投产比较大的出现在处理14(4次)、处理8(3次)、处理9(2次)、处理6(1次),说明适当的氮磷钾配合才能取得最高的投产比。最大效益出现在处理8(4次)、处理6(2次),出现1次的为处理7、处理9、处理10、处理14。处理6是设计的最佳施肥配方,其最大产量、效益、投产比出现8次。以上分析表明:在太和县目前的小麦生产中,氮肥是影响产量的主要因素,磷、钾肥的效果也很重要,因此施肥原则上要求氮、磷、钾肥配合,方能取得高产。
  2.3 养分利用率及校正系数
  根据各试验点结果分析氮、磷、钾肥料利用率、土壤供肥量及校正系数,结果表明土壤平均供氮量为8.63 kg/667 m2,氮肥利用率平均为33.2%,土壤养分校正系数平均为0.91;平均供磷量为3.61 kg/667 m2,磷肥利用率平均为9.4%,土壤养分校正系数平均3.11;平均供钾量为7.21 kg/667 m2,钾肥的利用率平均为8.5%,土壤养分校正系数平均为0.46[5-6]。可以看出,各试验点的磷、钾肥利用率偏低,需要在以后的试验中进一步验证。
  2.4 养分指标体系的建立
  各试验点速效氮、速效磷、速效钾的测试值及相对产量见表2。
  2.4.1 速效氮指标体系的建立。以速效氮测试值与相对产量作图,具体见图1。
  
  速效氮y与相对产量x(%)的关系式为:
  y=-6.921 1 lnx+100.02,R2=0.027 6(1)
  式(1)中,将x分别为50、75、95代入后,得到表3。
  2.4.2 速效磷指标体系的建立。以速效磷测试值与相对产量作图,具体见图2。
  
  速效磷y与相对产量x(%)的关系式为:
  y=-10.243 lnx+64.726,R2=0.018(2)
  式(2)中,将x分别为50、75、95代入后,得到表4。
  2.4.3 速效钾指标体系的建立。以速效钾测试值与相对产量作图,具体见图3。
  速效钾y与相对产量x(%)的关系式为:
  y=90.189 lnx-211.46,R2=0.053 8(3)
  式(3)中,将x分别为50、75、95代入后,得到表5。
  
  3 结论与讨论
  太和县10个试验点中最大产量出现在N2P2K2(5次)、N2P3K2(2次)的小区,即氮、磷、钾多为2~3水平的处理上。投产比较大的出现在N2P1K1(4次)、N2P2K0(3次)、N2P2K1(2次)、N2P2K2(1次)的小区,说明足量的氮、磷、钾配方能高产。最大效益出现在N2P2K0(4次)、N2P2K2(2次),其余的均为1次,即N2P3K2、N2P2K1、N2P2K3、N2P1K1的小区。氮、磷、钾的全县土壤供肥量平均分别为8.63、3.61、7.21 kg/667 m2,肥料利用率分别为33.2%、9.4%、8.5%,校正系数分别为0.91、3.11、0.46。根据10个试验结果建立了养分指标体系:纯氮低、中、高水平分别为69、112、137 mg/kg;五氧化二磷低、中、高水平分别为3.3、11.5、16.2 mg/kg;氧化钾低、中、高水平分别为56、156、215 mg/kg。根据养分指标体系,结合小麦“3414”效应试验,得出全县范围内目标产量600 kg/667 m2的推荐施肥量分别为:纯氮15 kg/667 m2、五氧化二磷7 kg/667 m2、氧化钾5 kg/667 m2。
  4 参考文献
  [1] 李纯华.小麦“3414”肥料效应试验研究[J].江苏农业科学,2009(4):336-338.
  [2] 杨喜.2009年涡阳县城东镇小麦“3414”肥效试验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1(9):41-42.
  [3] 郑艳美,孙悦玲,杜金城.唐山市丰南区冬小麦“3414”肥效试验[J].湖北农业科学,2010,49(2):307-309.
  [4] 李磊,闫敏,闫坚中,等.祁县小麦“3414”肥料效应试验报告[J].山西农业科学,2010,38(10):34-36.
  [5] 孟泽凤,李放,孟霞,等.应用“3414”设计对潮土区小麦氮、磷、钾最佳施用量的研究[J].山东农业科学,2010(10):71-74.
  [6] 张娟,原鑫,苗竞峰.冬小麦“3414”肥效田间试验初探[J].农业技术与装备,2011(12):76-77.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160147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