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高校班主任工作的几点思考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肖 娟 刘 燕 王 奭 李国林
摘 要:班主任是班级工作的组织者、管理者、领导者和教育者,更是学校发展不可少的一支队伍。本文从奉献、以人为本和沟通三方面对高校班主任工作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高校 班主任 奉献
我校目前学生工作管理模式是兼职班主任和专职辅导员相结合的形式。我作为一名兼职班主任,在担任工作的两年里,对高校的班主任工作感触颇深,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我做班主任工作的一些感受和思考。
一、将“奉献精神”体现在班主任的实际工作中
提到教育工作者,人们会想到“奉献精神”。的确,“奉献”是一种美德,是一种真诚自愿的付出行为,也是我们常常谈论的一个话题。奉献对班主任来说是做好工作的基本要求,也是班主任工作的真实写照。在学校,班主任工作一般是很难像任课老师或行政人员的工作进行量化的,如果班主任把工作做得更加细致、更加周全、更加到位的话,其工作量是没有上限的,而且是需要相当多的时间和精力的,这时,奉献精神起了很大的作用。作为一名班主任,如何将奉献精神体现在自己的本职工作中是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必须思考的问题。
二、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在校大学生正处于青年中期,生理发展已经完全成熟,即使是低年级的学生也已接近成熟,但心理发展的水平还不成熟,不论是社会认识、情感成熟度还是自我意识方面都是这样,生活上需要人关心,学习、思想意识上需要帮助。[1]
以人为本就是充分发挥蕴藏在个人身上的能动性和创造性,是时代的强音和科学的命题。在新时代里,作为培养人的素质教育,更要义无返顾地确立以人为本的观念,肩负起培养个性、促进人充分自由发展的时代使命。
那么,如何将以人为本的观念落实到班主任工作中呢?
1. 帮助入学新生克服“回归心理”,进入角色。
大一新生,他们将面临从中学到大学这次人生旅途中的重大转变。学习上,他们要面临从有人督促学习到无人督促学习的转变,从灌输式学习到主动学习的转变;生活上,他们要面临没有父母在身边的校园集体生活,特别是对于相当一部分来自独生子女家庭的大学生来说,他们必须学会照顾自己,学会与人和睦相处。而“回归心理”则主要表现在大一的新生身上,他们是怀着对大学生活的美好憧憬跨进校园的,往往理想和现实之间会存在一定的落差,这种落差,导致了一部分学生的失落感,甚至挫折感。于是,他们迷恋过去,有一种希望回到过去的心态。如果长期这样,会造成学习上的不安,从而形成阻碍学习的心理压力。对于这种现象,新生班主任需要理解学生,给予学生适度的关爱与开导,培养他们面对现实的自我调节能力。
鉴于此,作为新生班主任,一方面,可通过开班会、宿舍走访、跟同学聊天的方式来尽可能多地接触学生,了解学生,以自己极大的热情去关爱学生,并在学生遇到困难时,能给予及时的开导与帮助,从而融洽师生感情,这样有利于帮助学生克服“回归心理”。另一方面,尽早形成良好的班风。首先要民主选举班团干部,并定期换届改选,给更多的学生提供锻炼的机会,又有利于学生干部摆正个人和集体的位置,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这样,还可以增强学生对班级工作的参与意识,强化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工作的责任心;另外,狠抓学习风气,重塑学习化生存的学习习惯,让学生意识到大学学习的重要性,从而为形成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打下基础,以促进他们自身学习能力的可持续发展。
作为新生班主任,在新生入学期间,还应该帮助学生熟悉新的学习环境和生活环境。利用主题班会、知识竞赛等形式,帮助学生熟知规范是一种不错的方式,能使学生从整体上了解学校及身边的环境和相关规定,从而引导学生从思想上转变自身角色的定位,并激励他们确立下一个合理的奋斗目标。
2. 真心关爱学生,理解学生。
爱是教育的灵魂。只有热爱学生,才能愿意去接近学生,了解学生,才能正确对待、宽容学生所犯的错误,才能耐心地去雕塑每一位学生。所以,爱学生很重要,不容忽视。曾经有位教育家说过这样一句话:“不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便没有教育文明!”只有了解学生的社会、家庭背景、个性差异、兴趣爱好、心理变化、发展特点,我们才能建立与学生相处的基础。
作为班主任,应以满腔热情投入学生工作中,以一颗真心关爱学生的心去贴近进学生,去理解学生,去与学生建立和谐相处的师生关系,正如陶行知所说的:“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倒心的深处。”
3. 尊重学生,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
尊重比热爱更为重要。因为给学生以尊重――尊重学生的人格、意愿、隐私权等等,采用一切的方式肯定学生,赏识学生,学生才能感受师生的平等,才能感受自尊的存在。一旦他们认为失去自尊他们就会失去向上的动力,失去精神的支柱,由此导致消沉情绪。反之,如果获得尊重,他们就会获得向上的动力源泉。
作为班主任,应尊重、信任和理解学生,懂得维护学生的人格尊严,抛开以教师为中心的观念,不把自己看作高于学生一等的人,警惕自己对学生可能产生的禁锢影响和控制欲望,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一方面,学生在与教师相互尊重、合作、信任中全面发展自己,获得成就感与生命价值的体验,获得人际关系的积极实践,逐步完成自由个性和健康人格的确立;另一方面,教师通过教育教学活动,让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自主的尊严,感受到心灵成长的愉悦;作为班主任,要善于虚心听取学生的意见,吸取学生的有益思想,从学生的提问、质疑中寻找自己工作中的不足,甚至鼓励学生否定自己的意见;要学会用欣赏的眼光看学生,善于发现学生的长处,并虚心向学生的长处学习,以弥补自身的不足;要善于洞察学生的心灵世界,学会用“心”与学生作平等对话,以达到师生的彼此真情理解。
在世界文明的今天,在素质教育的今天,班主任与学生之间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在交互活动中是民主的,在相处的氛围上是和谐的,是相互信任的、彼此沟通的、相互尊重的朋友关系。这是一种和谐的、平等的、有促进性的良好关系。
4. “偏爱”后进生,对问题学生给予更多的关注。
问题学生由于家庭、个人等因素的影响,各方面的表现均不尽如人意,因此,在日常工作中,这类学生受到的批评、指责多,关心帮助少。对这类学生,应倾注更多的耐心,更加细致地做他们的思想工作,给予他们更多的关心和爱护。
作为班主任,我认为要努力将自己“与人为善”的爱心和对班集体“普遍的友爱”倾注给后进生,给他们以更多的关注,更多的投入,让他们体验集体的温暖和同学间的友谊,让他们感受到自己在班上有一席之地。
三、充分运用“沟通”的作用,善于走进学生的心灵
沟通分为书面沟通和口头沟通。管理心理学家认为,书面沟通与口头沟通在社会交往中都是必不可少的,各有优缺点。书面沟通比较正式,可以长期保存,接受信息者可以反复阅读;口头沟通则比较灵活,速度快,效果明显,双方自由交换意见,不仅能传递信息,而且可以传递情感、态度等,特别是能借助语言的辅助手段(比如体态、手势、表情等)来强调自己的意见。[2]
在沟通的过程中,班主任首先要善于倾听,另外还要善于诱导积极的交流氛围,从而引导学生表露出真实的思想动态。如果班主任能摸清楚学生的性格,对沟通的运用就能更加恰到好处。比如对于性格外向的学生,以单刀直入的方式交流,以指出问题的所在;对于性格内向的学生,则要想办法创造沟通的氛围和环境,这时,借助书面方式的沟通也是一种不错的选择。
沟通的过程,更多的是一种心灵的交流过程,作为班主任,不能是生硬的说教和批评,而应掌握好沟通的艺术,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坦诚交流。
班主任工作因为琐碎才闪现出她独特的魅力和光华――一次推心置腹的谈话、一次生动活泼的活动、一次随机事件的处理,教育正是由这样一个个过程连缀起来的,但只有深入地去研究它,科学地去落实它,才能赋予它更多的时代感、人文性和生命力。因此要取得教育的实效,就必须重视每一次教育的过程。
参考文献:
[1]陈庆良,丁昭福,刘明颛.大学生心理学[M].贵州教育出版社,1995.
[2]战海燕.谈谈班主任与学生之间的沟通[J].北京教育,2000,(0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00027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