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教师如何在教学中转变观念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李长绵

  摘 要:本文从教学行为的转变、教材的“活用”、指导学生的学三个方面对自己过去的教学思想和行为进行了反思,以期适应新课改的要求。
  关键词:反思 转变观念 “用活”教材
  
  我通过对自己过去的教学思想和行为进行了反思,用新课程的理念,对曾经被视为经验的观点和做法进行了重新审视,现将在反思中得到的体会总结出来,以求与同行共勉。
  
  一、教学中转变教学行为
  
  面对新课程改革,教师首先要转变观念,确认自己新的教学身份。在新课程中,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是“信息的平台”、是“伴奏者”。
  (一)以“平等中的首席”代替“课堂的主宰者”
  教师不能把课堂视为自己的课堂,而应该把课堂还给学生。在新课程中教师不能再是居高临下的主宰者,而是与学生站在同一个平台上互动探究,在平等的交流中作“裁判”,在激烈的争论中做“首席”。我们应该允许教师在某些知识领域有不懂的问题而不是绝对的权威。教师可以向学生学习,可以向学生承认自己不懂的问题,可以请学生帮助解决教学中的疑难,让学生消除学习的“神秘感”。教师不应该以“知识的权威”自居,而应该与学生建立一种平等的师生关系,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是一种平等的交流,是一种享受,是一种生命的呼唤。“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我们倡导专家型教师,但不提倡教师站在专家的高度去要求学生。教师要有甘当学生的勇气,与学生共建课堂,与学生一起学习、一起成长、一起分享学习中的快乐。教师不仅要成为学生的良师,更要成为学生的益友。
  (二)以“信息平台”代替“信息源”
  我们曾经认可教师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就必须有一桶水的观念。然而随着时代的变化,这就需要教师的知识不断地更新,需要教师成为“生生不息的大河”,需要教师引导学生不断去挖掘、去探寻知识的海洋,以获得知识的甘泉。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成为了学生取之不尽的“知识源泉”,然而缺乏师生互动、缺乏生生互动。在新课程中,教师不仅给学生要输出知识信息、与学生交换知识信息、接收学生输出的知识信息,而且教师要与学生在课堂中进行知识信息的双向或多向交流,因而教师要成为课堂中知识信息交流的平台。
  (三)以“伴奏者”代替“独奏者”
  “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这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共同的心声,而在我们的课堂上大多是教师滔滔不绝地讲,学生聚精会神地听,唯恐漏掉一句话,究竟谁是课堂的主人?谁是学习的主人?反观我们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不难发现,由于长期以来过多地注重接受式学习,教师注重的是如何把结论准确地给学生讲清楚,要求所有的学生倾听、记忆,再现,使教师成为了课堂的主人,即“独奏者”。这显然与新课程理念是背道而驰的。那么怎样才能使教师由原来的“独奏者”转向“伴奏者”?这就要求教师:(1)在教学中发挥探究性学习在学生发展中的作用,引导学生去发现、去探究知识,促进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2)是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把学生感到枯燥、无味、不感兴趣的教学内容放到现实情境中去学,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3)以辩论赛和知识竞答的形式进行教学,教师在课堂上充当主持人的角色,把课堂教学的内容交给学生,使课堂上出现的不是“教”而是“学”的场景,是一个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生机勃勃的学习场面。不仅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思维方式发生了质的飞跃,也使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快乐。
  
  二、教学中要“用活”教材
  
  新课程倡导教师“用教材”而不是简单的“教教材”。教师要创造性地用教材,要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融入自己的学科观点和智慧,要对教材知识进行重组和整合,选取更好的内容对教材深加工,设计出活生生的、丰富多彩的教学方案。充分有效地将教材的知识激活,形成有教师教学个性的教材知识。既要有能力把问题简明地阐述清楚,同时也要有能力引导学生去探索、自主学习。
  (一)教材不等于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大于教材。教学内容的范围是灵活的,是广泛的,可以是课内的也可以是课外的,只要适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的材料都可作为学习内容。教师“教教科书”是传统的“教书匠”的表现,“用教科书教”才是现代教师应有的姿态。
  (二)充分利用教材开创自由空间。过去的教和学都以掌握知识为主,教师很难创造性地理解、开发教材。现在教材中编入了一些让学生猜测和想象的内容,以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各种不同的思维取向。教材中将提供大量供学生自由阅读的栏目以及课题学习。对于这些知识要把它们改成学生课外学习研究材料,让学生通过询问、调查、阅读有关书籍和上网查阅等多种渠道搜集有关这些知识资料,并通过书面形式打印出来供全班同学阅读。这样做既锻炼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又极大地丰富了他们的课外知识。
  
  三、教学中引导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
  
  学生有了参与的动机,还需有参与的机会。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实际,千方百计地创设情景,为学生搭建参与机会的平台。这是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知识过程的关键,也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能力的重要途径。
  (一)让学生动手操作。动手操作的过程是一个手和脑并用的过程,是培养技能技巧、促进思维发展的一种有效手段。因此,教学中,教师要突出操作过程,创造条件,让学生人人动手,按要求进行操作,在操作中充分感知、形成表象。在现行教材中,能借助动手操作来理解的内容很多,需要不断挖掘,但在使用时应注意两点:(1)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思维空间。动手操作的目的在于学生借助直观的活动来实现和反映其思维活动,所以必须给学生留有足够的思考空间。(2)操作活动要适量、适度。也就是动不动就操作,操作并不是多多益善;如果学生的直观认识到一定程度时,就应该使学生在丰富的表象的基础上及时抽象,由直观水平向抽象水平转化。
  (二)促使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索。教学要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可以让学生在讨论的基础上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在教学中还要安排适量的、具有一定探索意义和开放性的问题,给学生比较充分的思考时间和空间,培养学生乐于钻研、善于思考、勤于动手的习惯,让学生有机会在不断探索与创造的氛围中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体会本学科的价值。
  (三)鼓励学生合作交流。在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上要进行变革,由原来单一的班级授课转向内涵丰富、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的多样化的教学组织形式。如,小组合作学习就是一种这样的教学组织形式。学生在小组中从事学习活动,借助于学生之间的互动,有效地促进学生之间的共同进步。
  总之,新课程的实施向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教师要不断学习、反思,不断充实自己,积累经验,在实践中去感悟新课程理念,努力并尽快实现教师观念的转变是新课程顺利实施的关键和保证。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00074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