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促小班幼儿游戏积极性策略初探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邱丽华

  摘要:游戏对于幼儿的心理发展、个性形成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通过游戏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无论对于现在还是将来都具有深远的影响。本文就如何促进小班幼儿在游戏中的积极性进行了探索。
  关键词:游戏 积极性 引导 指导策略
  
  《纲要》指出:“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力,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游戏是幼儿重要的学习方式,特别是对小班幼儿来说具有特殊的意义。因为三岁幼儿想象的无意性和思维的“拟人化”特点往往使他们不由自主地沉浸在游戏的情景中,在游戏中他们可以更好地发展动作、认识事物、保持愉快情绪。但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我发现小班幼儿由于年龄小,在游戏中往往会出现不愿意参与游戏、注意力分散、违反游戏规则等现象。
  一、充分发挥幼儿在游戏中的主体性
  充分发挥其主体性,幼儿园游戏教学的目的是让儿童在游戏活动中充分发挥其主体性,在具有自觉教育性的幼儿游戏中健康成长,促进其个性的良好发展。游戏教学把非理性因素的发展作为儿童主体性发展的重要内容,更重视培养儿童的情感、意志、灵感、直觉等因素,即以塑造儿童的主体人格为宗旨。
  1.根据兴趣,自由选择
  苏联心理学家乌申斯基曾这样说过:“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这充分说明了兴趣是学习的动机,而兴趣则来自于游戏,教师利用玩具和游戏寓教育乐,是幼儿最容易接受、最乐于参与的一种学习模式,而幼儿每一次玩,可能都有不同的玩法,这样可以获得成功或多种体验,能够有效地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提高幼儿思维的积极性,使幼儿在愉快的情绪中轻轻松松、饶有趣味地学习。游戏也是幼儿自己自愿的自主性活动,而不是成人强加的逼迫性活动。应该从全方面的角度来看待幼儿游戏的自主权,幼儿有权决定游戏中的一切,游戏的主题、游戏的玩具、材料、情节、内容,都要以幼儿的需要和兴趣为出发点。
  2.创设游戏环境,及时提供游戏材料
  角色的扮演离不开形象的玩具材料。小班幼儿思维直觉行动性很强,其活动离不开具体的事物,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常受环境中具体事物的制约。小班幼儿在游戏中的思维和想象都离不开具体的玩具材料,离不开周围具体环境的刺激。如:他们看到方向盘想当司机;看到听诊器想当医生;看到电吹风想当理发师……活动区的投放材料,从由简到难,从容易到复杂,层层深入,并帮助他们,适时地指导他们。这样,玩具材料和同伴的游戏活动都能有效地激发他们的游戏动机,帮助他们展开特定的游戏想象,使幼儿的主体性得到充分发挥。
  3.注重游戏过程,满足幼儿需要
  游戏过程本身就是幼儿不断实现其丰富想象和创造的过程,幼儿往往只满足游戏的过程,特别是小班幼儿。例如:娃娃家的一个孩子默默把鱼放到煤气灶上的锅里烧,然后又把锅里的鱼倒到碗里,接着又烧了其他的菜。又如菜场里的一个孩子摆弄着秤,他把青菜放在秤盘上,一会儿又把萝卜放秤上。孩子虽然没有说话,但伴随着他一系列假想动作的是内部语言,这就是幼儿的游戏。小班幼儿常常满足于这样的游戏过程,这时我们不应打扰他们,不担任“导演”角色,而是观察和倾听,然后再进行适时的指导,使幼儿按自己的意愿进行游戏,成为游戏的主人。
  二、充分发挥教师在游戏中的引导作用
  幼儿的学习生活往往与游戏和日常生活密不可分,教师要善于发现并利用周边生活中的教育资源,组织教育内容,科学合理地安排幼儿一日生活中的各项活动,满足幼儿发展过程中的需要,使每一个孩子都能获得快乐和自信。同时教师也是幼儿学习模仿的对象,教师的人格特征言谈举止,也会给幼儿带来积极的影响,教师不仅是素质教育的主要实施者,教育过程中的主体,也是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
  1.教师在平等参与中引导
  由于小班幼儿年龄小、能力弱,教师的参与能激发幼儿游戏的兴趣,使游戏内容更丰富,游戏的体验更深刻。例如一次在《花猫捉蝴蝶》的游戏中,由于游戏活动量大,但孩子玩的兴趣却很高,如果马上结束游戏,会使孩子们失望,于是我以花猫的身份说:“今天我捉到几只蝴蝶真高兴,可是还有一只蝴蝶没捉到。”我边说边示意配班老师做蝴蝶飞起来,同时延伸游戏说:“现在这只花蝴蝶要采花粉了,看看哪朵花最美。”这样孩子们很自然地安静下来了,做成了一朵小花的姿势,然后花蝴蝶就去采花粉了。我这样做既顺应了游戏的需要,又保护和激发了幼儿游戏的兴趣,使幼儿在游戏中既没有因停止游戏而失望,又达到了游戏运动量大而需要休息的目的。
  2.多关注“被动型”幼儿
  在游戏活动中我们常常发现有的孩子被同伴任意支配,处于从属的地位,常常受到冷落。这些幼儿在娃娃家当孩子,在幼儿园当小朋友,在公共汽车上做乘客……这种“被动型”的孩子在小班占有较大的比例,提高这些孩子在游戏中的积极性,才能充分发挥游戏的教育功能,使孩子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为此,我除了创设合理的游戏环境、投放有层次性的游戏材料外,每次游戏时我就多关注这些孩子,及时地观察他们的需要,尽量做到有的放矢地去支持、帮助、引导,使他们获得成功的体验。
  3.遵循自愿参与的原则,注重幼儿间的情绪影响
  强制游戏只会使幼儿厌恶游戏,在实践中我们首先要学会“观察”幼儿,学习探究幼儿的心理。剖析后发现孩子不愿意参加游戏的主要原因有两种:一种是因为胆子小,害怕自己做不好游戏的动作,缺乏自信心;另一种就是有的孩子心里有不愉快的事情,不愿参加游戏。对于这些孩子,我先安排他们在旁边观看同伴的游戏,让他们感染到其他孩子在游戏中的快乐,然后再让他们参与游戏,这样,他们才会有游戏的积极性。
  三、结语
  游戏对于幼儿的心理发展、个性形成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无论对于现在还是将来都具有深远的影响。在游戏中,幼儿借助于丰富的想象模仿成人世界的真实情景,在虚拟或想象的游戏情景中幼儿主动交往,充分表现。在一定的环境和条件中,在教育者对游戏的有效组织下,伴随幼儿游戏兴趣和愿望的产生,幼儿游戏就成为教育实践中现实的活动行为。
  对幼儿游戏的指导,一方面需通过创设体现一定教育意图的游戏环境间接影响幼儿的行为,激发其对周围事物的兴趣,积极投入游戏;另一方面,还需通过直接参与游戏过程,具体指导幼儿的游戏,引导其深入,不断提高行为质量和活动水平,通过游戏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我在游戏指导中,将内因和外因辩证地结合起来,以保护和培养幼儿在游戏活动中的积极性入手,使游戏对幼儿身心的和谐发展产生积极的效应,更好地体现游戏的育人功能。
  参考文献:
  [1]乔岩.浅论玩教具在幼儿教育教学中的有效实用性[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0,(3).
  [2]刘美娟.合作游戏对大班幼儿同伴关系的影响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6.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00235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