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葛 艳

   [摘要] 语文作为小学教育中的主要学科,其学科地位和特点,使其成为与心理健康教育联系最为紧密的学科。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充分运用课堂和课外环节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具有现实的可行性。
  [关键词] 小学语文教学 心理健康教育 社会化 人格
  
  众所周知,家庭和学校是个人最重要的社会化场所。而对于学龄儿童来说,他们在学校活动的时间是远远多于家庭的。教育,在现代社会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的载体,而承担起了塑造人格、培育个人健康心理和价值观的重任。教师的教育方式,将直接影响到学生将来的成长。
  因此,如何在小学教育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就成为了当今小学教学中的重中之重。
  
  一、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可行性
  
  1.语文是小学教育中最重要的学科
  语文是小学课程中的主要课程,在小学课时尤其是低年级的课时安排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作为母语教育,它是学习其它课程的基础。语文学习的内容最多,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最广,最受学校、家长和学生重视。鉴于语文学科在小学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很多学校为语文教学配备了充足的阅览室、活动室、语音室,语文教学的硬件设施突出。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有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同时,语文学科长久以来在小学教育中的权威性,使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教育更容易让家长和学生接纳及认可。
  2.语文的学科特点为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可能
  语文是一门综合了听、说、读、写多方面的学科,是一门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结合的学科。在教授语言和文字的同时,语文学科到处渗透着美的元素。首先,小学语文教材经过众多学者和专家长时间的研究以及实际验证,收录的都是具有感染力和震撼力,可以给予学生心灵熏陶的文章,加之栩栩如生的丰富插图,能使学生时刻体验到自然美和心灵美。其次,小学语文有很多听、说、读以及分角色扮演的环节,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与教师以及同学交流,在锻炼语言能力的同时,也使学生有更多的生活体验,丰富自己的经验和阅历,结交更多的朋友。同时,教师也可以从学生的作文中及时获知学生的心理动态,针对不同的问题进行及时的介入和沟通。再次,语文小学课本中有很多真实人物的故事,能够使学生体验不同的人生,学习正面榜样的良好行为,痛斥反面人物的罪恶行为,树立良好的对错观,在预防自己犯错的同时形成健康的人格。
  
  二、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1.为学生搭建和谐平等的学习和交流平台
  良好的学习氛围,本身就是一种教育资源。一个和谐平等的气氛,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加强学生对所讲授内容的理解和接纳力,使学生更愿意学习这一门学科以及接纳教师所讲授的相关知识。
  可以说,中国的学生尤其是小学生,对教师是普遍持有一种畏惧心理的,而教师在学生中的印象和地位将直接影响到学生对此教师所讲授课程的接纳力。作为最具有情感性的语文学科,语文教师应该时刻体现出与学生平等的地位,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更有动力学习,也才使学生有勇气向语文教师表达相关的看法和想法,促进教师与学生的交流。作为学生学习和模仿的对象,教师的情绪也会感染学生。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在坚持愉悦性、激励性、差异性、支援性等课堂教学的心理卫生原则的前提下,着力通过精心组织教学内容、积极改进教学方法等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寓教于乐,鼓励成功,通过平等、民主、合作的师生、生生关系来带动课堂的良好氛围。教师积极的情绪会引发学生积极的情感,消极的情绪则引发消极的情感。积极健康的心理环境,有助于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紧张和焦虑控制在适宜的程度;消极、沉闷的心理环境会使学生感到紧张、压抑,从而抑制学生的学习热情。所以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把和谐、温馨的气氛引入课堂,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这不仅能大大提高语文课堂效率,有利于学科知识的掌握,而且能使语文课堂教学发挥其心理健康教育的应有功能。
  2.充分运用教学环节和课本内容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语文教学融汇了听、说、读、写多项学习内容,可以在各个环节中潜移默化地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在讲课的过程中,教师要将自己的感情融入到教学中,将课文内容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引导学生去领悟文章中所折射出来的道理和情感,学会感悟生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同时,小学语文课本中有很多可以进行分角色扮演的内容,教师要充分利用,让学生融入到角色当中,体会当事人的感受和情感,使学生学会站在他人的角度想问题,同时在角色扮演中也可以体验到不同的经历,形成正确的角色和性别意识,在他人的故事中学会勇敢、坚强、自信、自尊、理解、接纳、同理等正确的人生态度。
  写的环节,可以说是语文教学与其它学科相比的最大特色之一。语文学科的学习中,学生需要写大量的日记、周记以及作文,这是教师与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的重要渠道。作文是学生心理状态最直接的反应,小学生会利用作文来表达自己的相关想法,教师可以通过作文获知学生的近期心理状态。对于学生的作文,教师要及时回复,给予学生充足的表扬,看到他们的闪光点,这样不但可以加强他们的干劲,更加努力地学习,而且从长远来说,可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形成良好的自我效能感。除作文外,小学教师会要求学生完成一定数量的日记,这是学生抒发心情的重要途径,可以使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动态。因此,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将真实的生活经历和想法写在日记中,在抒发他们情绪的同时,可以以此与学生交流,便于发现问题及时开导和解决。需要注意的是,在与学生通过日记进行交流时,教师要让学生建立对自身的信任感,承诺学生会为其保密,多给予学生鼓励,建立互相信任的师生关系,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敢于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是日记真正成为教师和学生之间疏通心灵的桥梁。
  3.运用语文课外活动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语文课外活动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例如,语文知识竞赛、演讲、专题探讨、情景剧扮演、辩论赛、语文画报、模拟采访等。教师可根据学习和讲授内容的需要,适时安排合适的内容。例如,当在课文中学到同学们帮助孤寡老人打扫卫生时,可以组织学生到周围的敬老院帮助老人打扫卫生、给老人表演节目、陪老人聊天等,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爱心。而知识竞赛和辩论赛,一般是教师先圈定相关范围,让学生分小组进行准备,然后就行比赛,这不但可以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在合作准备的过程中,也加强了与同学的交流。需要注意的是,在每次活动的过程中,教师要对发现的问题进行及时地反馈和解决,调动同学参与和互相交流、帮助的积极性。在活动结束后,要进行及时的总结,巩固活动效果。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不但可以增强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与教师建立良好的关系,而且在活动中可以使学生体验到快乐、竞争、自信与合作,有利于学生健康心理的塑造和形成。
  
  参考文献:
  [1]Elliot Aronson著.侯玉波译.社会心理学(第五版).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00456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