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背景下习作课的几点尝试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孙建鹏 高占中
[摘要]新课标背景下习作课应能为学生的习作提高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本文从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深入挖掘学生的潜能;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让学生走进实际生活,体验生活;鼓励学生的大胆想象与创新;学习仿写课文;自改自评,改中成文等方面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感悟 创新 仿写 自评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教师为学生的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而传统的作文教学往往脱离了学生的实际生活及日常交往活动。学生大都是“奉命而写”,缺乏兴趣,感到写作索然无味。如今,新课程标准的实施虽然改变了过去作文题目和要求范围过窄的弊病,增设了不少的想象作文、选写作文和缩写、续写等范式,但仍然有不少学生感到“无话可说”或“无从下手”,因而,在写作时不得不“胡编乱造”或抄袭。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在教学实践过程中,笔者除让学生大量阅读文学作品外,又试用了以下的途径和方法来提高写作教学效率。
一、激发兴趣,挖掘潜能
《语文课程标准》已经明确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叶圣陶先生说过“小学生今天某一篇作文,其实就是综合地表现他今天以前的知识、思想、语言,每个学生都不一样,干吗非要让他们写同一个题目,同样的字数呢?”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我决定改变传统语文写作教学模式,发掘学生的兴趣点,让学生只要把自己的真情实感表达出来就行,尽可能少的设定要求,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这样在习作中学生的潜能被源源不断地挖掘出来。
二、创设情境,“境”中感悟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在教学中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学生在学校里学到的知识,只有与丰富的社会实践相结合,才能变得丰满、深刻。所以,应该把自由的空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到大自然去,到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去自由畅想,积累一些真实材料,从而说真话,写真情。
记得有位学生在描写田野里的景色是这样写的:“看,农民伯伯赶着又肥又壮的羊群,哼着小曲,脸上露出了会心的微笑,是他们看到了丰收,看到了希望。听,小鸟在欢快的唱歌,这儿是‘鸟的天堂’吗?环顾四周,只有几只小鸟,怎么这么多声音呢?仔细一听,原来是风吹高压电线的声音。歌声、风声、鸟声,再加上风吹高压电线的声音,凑成了一支‘春天的交响曲。’”如果不是从学校里走出来,不用身心去感受,只凭想象,学生怎么会知道风吹高压电线会发出像小鸟一样的声音?学生只有投身到大自然去才能更好地去体验、去积累。大自然里到处都能让学生产生灵感,让孩子走出教室,让他们在实践中去体验生活。有了这次成功的实践,在每次习作前都尽可能的让学生走进大自然,自己去体验、去积累。因为实践已经告诉我“体验是最好的教科书”。
三、大胆想象,鼓励创新
“创新是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所以,大胆想象,鼓励创新势在必行。要让学生发挥想象力,关键是为学生创设一个宽松的环境,为他们撑起一片想象的天空,提供一方适宜创造力生长的沃土。具体做到了以下几点:
第一,鼓励异想天开。一切创新活动都是从创造性的想象开始。学生的想象力异常丰富,在他们五彩斑斓的内心世界里,甚至有些想象在我们看来是荒谬的,但我们应该去容忍,在肯定他们的同时,给予正确的引导。
第二,鼓励合理竞争与冒尖。在班内开展“写作大擂台”给学生提供展示自己的机会。人人享受成功的喜悦,进而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
第三,续写课文,拓展思维。在语文教材中,许多文章的内容都留有空白,我就让学生进行续写。通过大量的续写练习,极大的拓展了学生的思维。
四、课后仿写,人文结合
每学期都组织课文仿写训练,让学生在学习了一些比较经典的文章后,依照课文的内容、作者的写作方法,也仿写一篇文章。在学习了《钓鱼的启示》一文后,首先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你遇到过类似的事情吗?当时你是怎么做的?”于是同学们就激烈的讨论开来,他们的思维异常活跃,不仅每人写出了一篇好文章,更重要的是大家都认识到了,选择“利己”只能图一时快活,选择“利他”将会终生受益。通过具体的实践证明了学生的习作水平在不断的提高,思想道德水平也在不断提高。课后仿写是学生习作通向成功的阶梯。
五、自改自评,改中成文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每一位语文教师都知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道理。老一辈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也说过:“为自己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我提倡学生自我修改习作,为培养学生自己修改作文的兴趣,我经常给学生讲一些古今中外大文学家修改文章的故事。如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的选用,贾岛“僧敲月下门”中的“敲”字的选用。既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又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明白了道理。学生听后大大增加了修改自己习作的积极性。
笔者正是因为深刻认识到了习作水平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才立足现状,放眼未来,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与实践,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做出了习作的几点探索,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习作指导方法。学生也接受了这一教学模式,以前无话可说,无病呻吟的习作课现如今变成了孩子们表达自己真情实感的乐园。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00470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