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关于现代绘画欣赏教学的两点感悟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郭春花

   [关键词]现代绘画 欣赏 学生
  
  笔者在教学中发现,学生们似乎都能顺利地欣赏写实类的作品,对于印象主义和后印象主义的绘画,表示能够接受,而对于现代绘画的作品,许多学生表示出不能接受与理解。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现代表现性作品欣赏的着眼点与传统的绘画欣赏有一定的差异性,包括学生的认识和感知经验有限,一时无法超出现实经验和欣赏习惯的阈限,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现代绘画欣赏课时重视以下两方面的问题。
  
  一、反对教师“统一认识”的灌输,提倡学生对作品的多元解读
  
  “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虽然美术作品具有造型性、可视性、静态性、物质性的基本特征,使美术形象自然成为了艺术家在美术作品中实现某种理想的终端形态。但艺术家是对基本特征先构成一个观念,然后按照观念改变实物,尽管它也属于客观存在,但与我们生活中的客观现实是有许多不同的。其实这种形式与观念在我们中国国画艺术写意画中,应该是最好的体现。如徐渭的《萄葡图》,此图纯以水墨写葡萄,随意涂抹点染,任乎性情。如果单从表面看是表现的葡萄,但实际上是重在寄兴遣怀。从画中题诗“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从中可得知此图作于五十岁以后,一种饱经患、抱负难酬的无可奈何的愤恨与抗争,尽情抒泄于笔墨之中。在徐渭笔下,绘画不再是对客观对象的描摹再现,而是表现主观情怀的手段。而这个恰恰也是现代绘画表现的主题,强调主观情感,张扬个性。
  另一方面,现代绘画艺术一般不给人一个现成的观念和意象,而是给人半个,另外半个由各人自己从心里升起。每一个学生在欣赏美术作品时所感知和体验的深度和丰富性也有所差别,不同的生活经历和个性特征会使学生产生多元的解读,我们不能执迷于一种“建构”,主观武断地将对作品的“统一认识”灌输给学生。
  
  二、改“理性”的旁观学生为积极的艺术体验者
  
  在美术欣赏中,学生经常扮演着一个“理性”的旁观者,是一个欣赏客体,程式化地叙述着艺术情感,许多学生很注重教师课堂上对于美术作品的阐述和分析,但换个时间和地点,或换个作品,学生的反应却很难有自己独特的视角和情感想象。现代绘画的表现形式和方法是多样化的,表现出的情感是多元化的。如20世纪抽象主义画家康定斯基的《即兴之作26》,有的只是线条、色彩、块面、形体以及构图等绘画要素,不同的读者视觉感知后被激发的情感想象和精神思维程度千差万别。中国古代文论中有一个重要的概念“意象”,在现代美术作品欣赏过程中尤其重要。意源于艺术家的内心,并借助自己塑造象来表达,象其实是意的寄托物,读者在欣赏感知象的同时,根据艺术作品中的特定形象在内心进行二次创作,还原或者填补艺术家所见所感,渗透自己的情感想象,去体验美术作品的意象之美,从而使学生成为积极的情感体验者。
  美术欣赏教学是一个复杂的综合性活动。而现代美术作品审美认知、审美评价及审美价值的确定,需要创设一定的情境,应鼓励学生大胆地进行情感想象,多角度地感受艺术形象,不能让教师的审美表述成为唯一的审美标准。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00472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