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淡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王秀芹

   [摘要] 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中心环节,培养阅读能力非常重要,本文阐述了重视阅读教学,开发阅读资源,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才能提高阅读能力,为提高写作水平、造就创新型人才打好基础。
  [关键词] 阅读教学 学生 能力 创新意识
  
  小学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极富情感、极富个性、极易激发想像和创造思维。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中心环节,它是识字的重要途经,它能促进学生听话、说话和写作能力的提高,培养阅读能力,使学生获得丰富的知识,开阔眼界,活跃思维,开发智力,使学生受到思想品德教育和美的熏陶。怎样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呢?现将笔者平时教学中的尝试与探索分述如下。
  一、重视阅读教学,教会学生阅读方法
  通过阅读教学,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叶圣陶先生强调:“我还是那个老看法:书是教不完的。课文无非是例子,要引导学生举一反三,教给学生读书、看报的技巧、能力。总不能什么都喂给学生,更不能永远教学生。他们还要自学,还要发展。”吴伯萧同志也指出:“阅读是基础,哪个时期重视阅读教学,哪个时期的语文教学质量就会高一些。要充分认识到阅读教学的重要性。”这是对阅读教学的精辟阐述。
  要使语文课堂阅读教学给人一种艺术的享受,就要求教师在先进的教学观念指导下,遵循教学规律,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个性化地阅读理解课文,从而提高阅读能力。这不仅使学生认识、理解和运用字、词、句和范文,而且在阅读中得到美的享受,激发学习兴趣。如:学会根据词语给多音字“扁”、“乐”、“行”、“长”、“好”选择正确的义项;学会“的”、“地”、“得”在不同情况下的准确运用,这是学生常出现错误的地方。要求学生坚持抄写好词好句,写读书心得,日积月累,积少成多,集腋成裘。
  古代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可乐知者。”让学生愉悦地阅读,快乐的接受知识,提高审美情趣和阅读的欲望。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阅读的动力。粗读知晓大意,精读品味文学,熟读体验情感。与学生谈自己的读书感受,让学生乐于读书。用榜样的力量激发学生想读书,也可以发挥故事的魅力让学生通过好奇心来主动去阅读。给学生讲述古今中外名人的读书趣闻以励志,如:“凿壁借光”、“孙康映雪”的感人故事;司马光幼时爱读书,手不释卷,这为他编成上起战国,下止五代,总共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编年史《资治通鉴》奠定了基础。成为名人,“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家喻户晓,人人皆知。提高学生阅读能力,要更好地加以引导,“授人以鱼”莫若“授人以渔”,如“在游泳中学会游泳”。就象滑蛇板不能老让大人扶着一样,让学生自主学习,学会阅读,书山有路读为径,书海无涯任你读。
  二、开发阅读资源,创造阅读环境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第一学段(1~2年级),背诵优秀诗文50篇,课文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但目前,农村小学资源缺乏,由于受办学条件的影响,学生的课外阅读量少,导致作文能力低,学生阅读兴趣不高,达不到应有的教学质量。
  为了能让所有学生广泛阅读,可想方设法为学生提供丰富的阅读资源。如鼓励家庭条件好的学生去新华书店购书或办图书证,其他学生可去学校图书馆借书,然后在班中建立图书角,师生共同搜集适宜本班学生阅读的报刊、书籍,象《小读者》、《安徒生童话》、《两部寓言画卷》等,做好借阅记录,互相传阅。要求学生人手一册字典或词典,每人备有札记本。也可通过别的信息渠道拓展阅读领域。如可组织学生收看电视动画片,如《哪吒》、《宝莲灯》、《喜洋洋与灰太狼》等;运用多媒体手段教学,播放与课文有关的音像制品,使学生感受真实、生动的情景,受到强烈的艺术感染。在学校允许的条件下,可带领学生领略自然风采、文物古迹、民情民俗等,让学生到生活中去学习语文知识,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开阔眼界。
  三、摒弃浮燥缺点,树立良好阅读习惯
  在阅读教学中我发现有许多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存在诸多的弊病。如:有的学生不知利用注释,不查或不会查字典把读书、看报时遇到的字、词、成语等“拦路虎”啃掉,而是“绕了过去”,致使看的听的,总是似懂非懂。“虎”呢?这次栏路下次依然拦路;有的学生读不懂或有疑难之处,不“记下来问人”,没有向别人请教的习惯,结果不懂的老是不懂,疑难之处依旧存在;有的学生读书赶急图快,书虽读了不少,但收获甚微;有的学生不做或不会做读书笔记,读后印象不深,忘得一干二净。总之,没有养成“动口”“读问”、“动手”、“记录”、“动脑”思考的习惯,这是非常有害的。因此,要针对不同情况,因材施教,对症下药,克服盲目浮燥的毛病,改正不良的读书习惯,认真读书,记住好词佳句和写作方法,深刻理解思想内容,把泛读和精读结合起来,才能“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四、鼓励发问质疑,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古人云:“学贵有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而不思则罔”。质疑的过程实质是积极思维的过程,是提出问题的过程,因为创造的起点是从问题开始的,强化问题意识是造就创新人才的一个关键。有疑问才能促使学生去探索,去挖掘。如安徒生的童话《卖火柴的小女孩》中有这样的描写:“这个小女孩坐在墙角里同,两腮通红,嘴上带着微笑……她死了……在旧年大年夜冻死了。”有位同学对作者运用“微笑”一词提出质疑:大年夜是一年中最快乐的日子,而这个小女孩却在街上光头赤脚地卖火柴,后来还冻死在街头,她会微笑吗?教师首先及时肯定这位同学勇于质疑的精神可佳,然后引导学生分析教材“奶奶把小女孩抱起来,搂在怀里,她们俩在光明和快乐中飞走了,越飞越高,飞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
  “谁也不知道:她曾经看到过多么美好的东西,她曾经多么幸福地跟着她的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加以点拨,让学生们想像小女孩憧憬所幻想的幸福生活以及当时的心情。通过讨论,学生们对“微笑”一词的理解加深了,有的说,这是从反面说明了小女孩死了,就幸福了,彻底离开了充满寒冷、饥饿、痛苦的现实社会以及那个社会的十分黑暗和不公;有的说,表示了对穷苦人民的同情,希望她在天堂快乐。
  因此,在课堂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质疑问题,促进学、思、疑、问、悟的结合并注重循环往复,使他们变得积极主动,拥有探索新知识的欲望,敢于质疑,善于质疑,迸发出创新的思想火花,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培养出新时代的创新人才来。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00488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