润物细无声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为期5天的省优质课评比活动已经结束。作为一位观摩者,我余兴未尽。曾几何时,我对省级优质课评比有着那么强烈的期待,期待它的精彩,期待它的震撼。这种期待在5天的观摩学习中慢慢得到释放、满足。优质课中有的课严谨缜密,环环相扣;有的课生动有趣,跌宕起伏。而殷老师执教的青岛版三年级教材《统计――以一代多》一节课却让我沉思良久、回味无穷。整节课老师的语言寥寥无几,简单明了。既没有缜密清晰的讲解,也没有严谨细致的分析。学生在课堂上都是在互相展示、交流、质疑、评价中解决了一个个的知识点。这是一节自然生成的课堂,让人感觉清新自然,行云流水。现让我撷取其中两个片段与大家共享。
精彩片段之一:
师提供材料:1.高度为10个格的条形。2.三、一班足球射门成绩统计。
师:你们同桌合作,共同完成统计图。(师巡视。)
师:遇到什么困难了?
生:进6个球的有14人,这里只有10个格。
师:是啊。格不够怎么办?
师:别着急,同桌互相想想办法。(生讨论。)
全班汇报。
方法之一:
生:每格表示1人,14人就另起一行,再画4格。
师:同学们,能说说看法吗?
生1评价:我觉得太笨了,如果进8个及以上的超过了10人,你在哪里画呢?
生2评价:他拐弯了,和进7个的连在一起了,分不清是谁的了?
生3评价:如果超过20人。又在哪里画呢?
师:再听听其他同学的意见怎么样?
方法之二:
生:10个不够,我又在上面画上4格。
师:大家觉得怎么样?
生1评价:不好看。
生2评价:虽然高低不平,但是很清楚。
生3评价:如果有24人、34人。上面纸不够了怎么办?
师:他们俩的方法都有一个共同点是什么
生:都是用一个格表示1人。
师总结并板书:1格表示1个人。
师:谁还有其他意见?
方法之三:
生:我用一格表示2人,用7个格就能表示14人,不用担心格不够了。
师:你们认为怎么样?
生1评价:我认为1格表示2人就得在一格中用不同方向的线让大家看出来。
师:你怎样让大家知道一格表示2人?
生:纵轴上的数字已经说明了。
生3质疑:我认为这种方法不好,1个人怎么表示?
生:用半格表示。
优化总结:
师:这三种方法,你认为用哪种方法比较好?
生1:第二种好。
师:纸不够了你怎么办?
生2:我认为第三种方法好。第一种拐了弯就不知道是谁的格了,第二种纸会不够。
生3:我也认为第三种方法好,格够使,又清楚。
精彩片段之二:
师:刚才我们学会用一格表示2个,请你拿出三号作业纸把三、三班的成绩用条形统计图表示出来。出示:
独立画,师巡视。
师:谁来展示你的作品?
方法之一:
生:我用一格表示2人进7个球的我就用3个半格来表示。
师:她介绍完了,你们发现问题了吗?
生:进7个球的是5个人,应该用2个半格来表示。
师:能把你的作品拿给大家看吗?(生展示。)
师:有问题请教她吗?
生:你怎么想到这样表示5个人的。
生:我想3个格多了,2个格少了,2个半格正好是5个人。
师:5个人的表示方法有不一样的吗?
方法之二:
生:我先涂了2个格,然后把第3个格斜着分了一半。
师:她是斜着分了一半,对比一下,你有什么看法?
生1评价:我觉得都一样,只不过一种斜着,一种平着。
生2评价:第一种好,它是平着的,第二种是斜着的,看不清它所对应的数据。
师总结:我听清楚你的意思了,平着可以看清条形的顶端对应的数据,正好在4和6的中间,就是5;第二种呢,看不清条形对应的数据。所以我们表示半格的时候要平着分。
许多听课的老师都在感叹:这个班的学生真优秀,表达能力强,也很会思考问题。而我却在思考:三年级的学生为什么会有如此出色而又完美的表现?换了别的老师是不是也一样?是谁让他们的思维如此活跃?是谁让他们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答案应该是殷老师润物细无声的教学艺术。其实,我们不妨静下心来细细分析就可发现:首先,教师独具匠心的教学设计是精彩生成的基础。教师给学生提供了的10个格与14个人的认知冲突,让学生解决了以一代二的表示方法,接着提供了单数的素材,又是另一个矛盾认知冲突,让学生在交流与评价中学会了怎样用半格来表示。最后又利用“转呼拉圈”比赛。让学生明白还可以以一代多。整堂课学生在一次次认知冲突中经历了迷惑、讨论、评价、解决的过程,自主创新、轻松自如地解决了本节课的知识点。其次,教师先进的教学理念是精彩生成的必然。教师敢于放手让学生独立探索,并给学生搭建了一个平台,给足了时间与空间,让他们在这个平台上主动去探索、收获。在认知产生矛盾冲突之时,教师没有讲解,甚至连点拨的话都没有,只是鼓励与启发。学生出现不同的解决方法后,教师也没有进行评价,把评价的权力交给学生,让学生在评价交流中解决问题。学生有趣而智慧的设计。科学而又大胆的评价在整个过程中展露无遗。另外老师的教学艺术也体现在高超的驾驭能力上。整节课老师收放自如,张弛有度。在学生遇到问题时,适时地送上启发与鼓励。在学生遇到分歧时,则引导他们进行交流与评价。在学生问题得到解决时,再进行适度的总结与提升。如第一片段中出现两种方法,并且都是以一代一时,殷老师适时收拢,问学生: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是什么?谁还有其他意见?简单两句话起到了总结、启发的双重作用。又如第二片段中殷老师适时捕捉到了学生的正确信息进行总结提升,则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总之,本节课的精彩生成不是偶然的,而是必然的。
走进名师的课堂,我有一种深切的感触:名师的教学看上去很随意,都是学生在讲,却始终没有离开老师设计的主线。这是因为名师给学生创造了一个适合学习的情景,通过名师的语言激励,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才能用自己的想法、经历和思维模式来建构学习内容。名师在课堂上教得生动,学生学得主动,这应该就是我们所提倡的“学会学习”。名师的课的教学设计让听课教师感到很新颖,独具特色,在每个环节上的教学设计都处理得比较细腻,所以,从学生的课堂表现来看就显得很轻松,学得很开心,真正做到了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让学生感觉到数学好玩。为此,笔者希望自己在今后的教学中以名师为榜样,努力提升数学素养;实现高效课堂。
(作者单位山东临沭县临沭街道第四小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01251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