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作文教学之我见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刘小平
新课改下的语文教学贯彻的是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是语文学习的主人。作文教学应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需要出发,把学生放在主体位置上,尊重学生,时时关注学生的需要、情感和发展。教师的主要职责是在课堂上有步骤、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学好课文范文,积累作文素材,用心感受生活,激发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到作文教学中来,产生写作的兴趣,从而达到“我手写我心”的境界,并最终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一.引导学生留心观察生活,把文章写得真实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这些要求意在强化这样的理念――写作来源于生活。俄国作家冈察洛夫也曾说过:“我只能写我体验过的东西,我思考过和感觉过的东西,我爱过的东西,我清楚地看见过和知道的东西,总而言之,我写我自己的生活和与之常在一起的东西。”
生活中不是缺少作文素材,而是缺少一双发现眼睛,因此教师要教会学生去观察生活、认识生活、深入生活、感受生活。我们可以把人作为首要的观察对象,教会学生观察人的外貌、语言、动作、性格等,进而学会深入观察人的心理,即察言观色。因为“描写人,是容易的;描写人的心灵,则是艰难的,因为心灵应该通过人的肢体的姿态和动作去表现”。魏巍在《我的老师》中就很善于抓住细节,“她的教鞭好像要落下来……轻轻地敲在石板边上”进而使作者能“用儿童的狡猾的眼光”察觉蔡老师的心理“他爱我们,并没有存心要打的意思。”可见只有深入细致的观察,才能有真实而形象的表达。
观察能力是人们认识客观世界的一种基本能力,是提高表达能力的基础。通过观察,使学生获得写作材料,便可解决“无话可写”的问题。例如,要写一篇记叙文,可先让学生参加某项实践活动,让学生眼看、脑想、手记,回来再写。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应注意指导学生如何观察,做到细致、有序、突出重点,运用多感官以及边观察边联想,对观察对象要努力探求,找出新意。同时还要帮学生由无意性、情绪性向有意性、目的性方向发展。
二.指导学生细心学好课文,把文章写得入格
作文教学不是单一的、孤立的,它与学生平时的语文学习,阅读积累是息息相关的。鲁迅在《给赖少其》信中说:“文章该怎样做,我说不出来。因为自已的作文是由多看多练习,此外并无心得与方法的。”苏轼也常说“读书万卷始通神。”可见,阅读是培养提高写作能力的重要途径。而新课程教科书编选的文章篇篇都是经典之作,无论是选材立意、布局谋篇,还是写作技巧、组织语言方面等都是学好作文的最好的范例。教师在课堂上应抓住契机,细心学好课文,有的放矢地对学生进行作文训练。
比如,七年级上册第一课《忆读书》是初中生入学后接触的第一篇记叙文,我先引导学生回顾他们以前所读过的书,然后让学生对比理解课文中作者的感悟,体会“读书是我生命中最大的快乐”的说法。接着,结合冰心老人“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的体会谈自己的读书观点。最后,让学生写出来,没有字数规定,要求先叙后议,议紧扣叙,把道理讲清楚就行。这样说写结合,学生很快就完成了习作任务。
此外,随着所学范文的增多,我不断的引导学生学习文本的写作方法,比如学《春》、《济南的冬天》中运用比喻、拟人修辞准确形象地描绘自然之美;学《三峡》、《观潮》、《湖心亭看雪》用白描与渲染相结合的方法描写景物;学《音乐巨人贝多芬》、《福楼拜家的星期天》、《列夫・托尔斯泰》对人物形象的细腻描写;学《海燕》的象征手法……
三.鼓励学生用心自主写作,把文章写得有情
《语文课程标准》在写作目标中明确提出应让学生“表达自己对社会、自然、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可是学生们虽然天天在生活,但他们犹如“匆匆过客”,对经历过的一切并没有深切的体会。可想而知在这样的基础上把它写成文,一定叙述不清、描写不细、感触不深、揭示不透。18世纪英国最伟大的诗人蒲柏说的好“感受最深的人才会有传神的笔调。”那么如何才能让学生情动而辞发,将其率真的思想跃然纸上呢?
首先,应把作文课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
传统的作文模式在很大程度上抹杀了学生的个性,禁锢了学生的思维,封锁了学生的心灵。要解决好这一问题,我们就要充分尊重学生个体,洞察学生心理,体会学生心情。我们不应该总是规定学生写什么,或者告诉他们怎样写,而应该为他们提供智慧的“火花”和“灵感”迸发的机会,让他们敢于表现自己,诉说真情,袒露心声。每周我都会安排一节作文课(小练笔),课堂上我总是选择1-2篇主题较为突出,内容较有鼓动性的文章作为练笔的引子,来营造一种感人至深的氛围。一节课下来,学生总是能够为真情所打动,并写出一篇情真意切的小短文,更令人欣喜的是平时不善言谈的学生也能够以出色的表现为课堂增添一抹亮丽的色彩。有时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我还要求学生再根据某一主题口头表述一段自己的所思所想,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他们的表述总能让课堂中的每一个人感同身受,似有所悟。我还热情鼓励和细心指导学生写随笔,甚至可以用随笔取代规定的作文写作。经过不懈的努力,我所带的学生有多人在各类作文竞赛中脱颖而出。
其次,应降低要求,高度评价,鼓励写作。
劳动的意义在于被别人认可,作文创造的价值也在于得到老师的肯定。因此,语文老师千万不要吝啬自己的赞美之词。对于学生的作文不管是成功还是失败,我们总是可以找到值得称赞的地方。哪怕是一个好词好句,一种恰当的修辞方法,一个独特的创意,一个巧妙的构思……教师可以给他们以鼓励。当然,这样做并不是要教师尽说好话,置学生缺点于不顾,只是强调作文教学要符合学生的学习规律、尊重学生的心理需要。
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情感式的评语,与学生达成情感上的共鸣,从而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如:“读了这文章、老师了解了你。”“从你的作文中,老师看到了一位可敬可爱的父亲!”……学生看了这样的评语,一定更乐意在作文中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乐意利用作文这座桥梁与老师进行沟通。
总之,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应牢固地树立新课程理念,让学生回归生活,丰富积淀,并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一种自然主动而积极的写作状态。让学生真正感觉到“没有什么比沉浸在创作的欢乐与激情中挥笔疾书更美,更令人心醉的事了”。到那时,别致新颖、匠心独运的文章必将层出不穷,我们的作文教学也必将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喜人景象。
刘小平,教师,现居广东顺德。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02238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