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谈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四个结合”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迟广文

  科学是一门生机勃勃的学科,经历了从“自然”到“科学”的交替。相比自然课,科学课无论是教材的内容,还是教材的设计理念都有着很大的不同,所以教学重点和课堂结构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许多教师面对这门“新学科”,不同程度地出现困惑,感到有些“不会教”。而笔者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实践后,感到在科学教学中应合理运用“四个结合”,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提高教学效果,达到预期的目的。
  
  一、教学形式上注重自主学习和教师引导相结合
  
  《科学(3--6年级1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对周围的世界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积极的探究欲,学习科学应该是主动参与和能动的过程……让他们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在科学教学中,首先,应该使学生真正地成为学习的主体,充分发挥他们的学习积极性,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如在教授苏教版三年级《神奇的水》一课中的“毛细现象”实验中,为了验证水为什么会“爬”,教师可让学生根据桌上已有的实验器材,鼓励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如果有困难可以小组交流讨论,然后让学生按照自己的实验设计,有目的地进行观察、实验,并做好记录。其次,教师在学生探究过程中,适当地进行指导、提示:“在实验中应该注意什么?”“你观察到了什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现象发生?”第三,让学生带着感兴趣的问题自己进行实验操作,自主探究科学知识。第四,让学生汇报,交流实验过程及实验现象。最后,由学生经过思考、讨论、得出结论。整个过程中,教师都是在做“引导工作”、“提示工作”和“促进工作”,从而使教师真正成为“科学学习活动中的组织者、引领者和亲密的伙伴。”因此,在科学教学中,教师要充分相信学生,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思维能力、学习潜能进行主动的探究性的学习,而教师则加强引导、指导,使师生的教与学相互融合,相辅相承。
  
  二、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动手和动脑相结合
  
  苏教版《科学》主编路培琦曾说过:“科学课中强调的是让孩子自己动手做,通过他们自己的亲身经历,去获取科学知识,去体验科学、感受科学、理解科学,所以我们把动手做,作为科学课的灵魂。”在科学课中,“动手做”的地方很多,如资料整理、准备实验器材、组装实验器材、实验操作、器材整理入库等一系列活动都是由学生“动手做”。由此可见,科学课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对学生的探究是十分重要的。与此同时,在“动手”之前、之中、之后的“动脑”过程也是不容忽视的,因为科学课不再像自然课那样只重视知识结论的理解、记忆,而是强调科学知识获得的过程与方法,因为在探究活动中通过“为何做”、“做什么”、“怎样做”、“做出了什么”、“说明了什么”等问题的思考,形成了完整的思维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归纳概括能力、动手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探究问题的形成、探究过程的设计、探究方法的选择、证据的搜集、结果的分析等都是理性思维的参与过程。如果说“动手做”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那么“动脑想”则是发展学生的思维。如在苏教版三年级《神奇的水》中探究“水的表面张力”一部分知识时,可以这样设计:1.教师让学生在“动手”前猜测装满水的杯中,能否加入回形针而水不溢出来?;2.学生猜测如果水杯中能放回形针,最多能放多少枚?这个猜测过程是学生进行思考的过程,可以发展学生的直觉思维;3.学生按设计好的实验方案进行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4.归纳为什么放入回形针,水没溢出来,说明了水有表面张力,师生归纳总结――培养了学生的理性思维意识。上述过程也就是科学探究步骤,即(1)提出问题――(2)猜测原因――(3)动手实验――(4)得出结论。这种“思中做”、“做中思”的探究思维过程是科学课堂中最常用、最有效的教学途径。因此,科学课中的动手和动脑必须有机地结合起来。
  
  三、教学方法上注重学生探究学习和教师讲解相结合
  
  科学探究是科学学习的中心环节,因为它不仅可以使学生体验科学,对科学产生兴趣,还有助于学生科学知识的掌握和经验的积累,为日后更好地进行科学探究打下良好的科学基础,《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中指出:“探究不是唯一的学习模式,在科学学习中,灵活和综合多种教学方式和策略都是必要的”。从小学生的年龄上看(特别是中低年级),学生自己完全探究学习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必须在学生探究的同时,给予必要的指导和讲解。从小学科学课程编排的特点来看,也不适宜全部采用探究学习。如在教授苏教版三年级《校园里的植物》一课,由于受北方时令和校园本身环境的局限,可以课前布置学生在观察校园植物的同时,拓展到观察家乡的植物,鼓励学生对各种植物进行探究,寻找各种植物的不同特征和共同特征。在课堂上,针对学生对植物的分类方法有难度,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播放课件,观察各种图片,通过讲解,使课堂丰富多彩,生动形象,给学生以理性和感性的认识,穿插教师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
    四、教学拓展中注重科学知识和生活实践相结合
  
  学生掌握科学知识和利用科学知识是科学课的重要目标。《科学(3--6年级1课程标准》中对科学知识目标有明确的要求:“学习生命世界、物质世界、地球与宇宙三大领域中浅显的、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知识与研究方法,并能尝试用于解决身边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利用已有科学知识解释生活实践中的现象,这本身就是对知识的强化和运用。如在一位教师讲授完苏教版《生命之源――水》一章后,根据北方的地域特点,教师给学生出了这样一道题:淹满酸菜的缸里,每天都会有一些水溢出缸面,淌到地面上,能不能想个办法随时随地将水缸里的多余的水放出来,使水不淌到地面上呢。针对这个问题,同学们想了很多办法,有的将细水管一头插到酸菜缸里,利用水的虹吸现象吸水;还有的同学利用水的毛细现象,将麻线绳一端放入缸里……利用科学知识解决生活实践中的问题,通过这样的练习,不仅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同时也使“死”的知识得到了灵活的运用,一举两得。再如一位教师讲完苏教版《地球上的水》一课后,让学生回家后想出一些节约用水的方法,同学们根据生活中浪费水的现象设计出了许多节约水的方法,有的孩子说:“可以在水箱中放一块砖头。”有的说:“淘米水可以用来浇花。”还有的说:“可以在洗面盆或洗菜池的底部再开一个排水孔,连到坐便器的水箱里。”……使学生了解水资源缺乏的同时,结合实践认识到人应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同时也完成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目标。通过这样的科学与实践的结合,使科学课立足于生活实际,更能激起学生学习科学的欲望,培养学生利用已有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
  
  综上所述,在科学课教学过程中,如果能将这“四个结合”合理运用,再加上科学课本身丰富的内涵,一定会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使之对科学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实现科学这一学科的培养目标。
  
  
  (责任编辑:李 雪 虹)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02365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