酿得兴趣如花浓 花香自引蜜蜂来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陈小玲
摘要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学生应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有较丰富的积累,学会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如何对小学生的课外阅读活动进行正确引导?特别是农村学校如何确实有效地开展课外阅读?这些已成为农村学校引导学生学习的当务之急。
关键词 阅读鉴赏 拓展阅读 设疑导趣
一、案例背景
兴趣是学习的先导,是人们对周围一定对象和现象的积极的、特殊的倾向,是小学生课外阅读动机中最为积极、最为活跃的成分,也是推动小学生课外阅读的直接动力。只有找到并正确运用了激发小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的方法,小学生才会将老师的“要我读”转化为“我要读”。小学生有了浓厚的课外阅读兴趣,自然就如花香引来蜜蜂一样,努力寻求阅读机会,从阅读中获得信息,得到阅读满足,产生愉悦的情感体验。得到的知识和愉快的体验又会增加阅读的兴趣。小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激发他们的课外阅读兴趣,不仅有助于初中、高中阶段的学习,而且将会使他们终身受益匪浅。
小学语文教材,集中了中国名家名著,又容纳了世界名家的一些作品,集艺术性、趣味性、知识性于一体。我们就可以充分利用这些课文,以课本为引导趣,按照课外阅读序列,让学生像海绵一样,在阅读的海洋中,尽情地吸取。
二、案例撷取
1 巧设悬念设疑导趣。
悬念最能激起孩子探究的热情,荐读和导读时,教师要巧用“悬念”。例如,当上完《卖火柴的小女孩》后,在荐读安徒生的经典名著《海的女儿》时,可以这样导入:“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入口处的海面上,有一座铜像冒出水面。它告诉人们这就是丹麦,因为它是丹麦的一个象征。但它既不代表丹麦的开国元勋,也不是丹麦的某一个杰出英雄,而只是一个普通女孩。她坐在一块石头上,没有腿,只有一条鱼尾巴,若有所思地望着大海。她是谁?她在沉思什么?她为何成为丹麦的象征?――这样设疑导入,可以激起学生阅读的强烈欲望,同时也暗示了这篇童话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
2 欲知后事且看“下回”。
故事人人爱听,尤其是小学生,一听老师说要讲故事,个个都会竖起耳朵。爱听的故事不要说听一遍,哪怕一连听上几遍,都会听得津津有味。如果老师讲完故事以后不失时机地向学生推荐一些课外书,这效果恐怕比任何说教都有效。
学生最爱听有趣的故事,开始老师选择益智、有趣等符合少儿年龄、心理特点的故事,作生动形象的讲述,在学生听得津津有味之时,再引导他们自己去看看。这一方法更适合低年级学生。老师把一篇篇幅较大的课外读物缩成一个故事讲出来,或提出一个与原著有关的问题引出来,也常利用故事中精彩、紧张、感人的情节创设悬念,让学生产生寻根究底的好奇心,以此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故事性强的作品,可以介绍一个有趣的开头;语言优美的作品,可以朗诵一段;知识丰富的作品,可以择要讲一些学生前所未闻的知识。从而激起学生阅读兴趣,主动去探究原著。这一方法更适合中高年级学生。
3 拓展“芝麻”引出“西瓜”。
学生阅读最多的就是课本,而课本的有些内容是从名著名篇中选出来的。
如《草船借箭》选自《三国演义》,在教了这篇课文后,我校高段老师向学生介绍了三国的形成,对峙、衰败的历史,还介绍了一些突出人物的特点。课后不少学生争看《三国演义》。这种阅读活动,为“课文”的补充和拓展,是与课内的教学紧密结合在一起的。
内容的选择要考虑教学内容:学了《颐和园》,对祖国的名胜古迹,知道多少?学了《马背上的小红军》,看几个革命故事,讲一个二万五千里长征中的动人故事。学了《三味书屋》,请多了解一些鲁迅爷爷。学了《只有一个地球》,阅读有关环保,生态方面的知识。学了《牛郎织女》,读一些民间故事……由于有了“课本”这个引子,很容易诱导学生的阅读兴趣。
另外,学完一个作家所写的某篇文章,向学生推荐这位作家所写的有关书籍,也可以达到加深认识、扩大阅读面、诱导学生阅读兴趣的目的。
如教学老舍先生的《林海》后,让学生去读他写的《养花》等。
三、案例反思
吕叔湘先生曾说:“少数语文水平较好的学生,你要问他的经验,异口同声说是得益于课外”。许多作家、名人都说过相似的话。这说明,局限于课堂上的语文学习是狭隘的、封闭的。有人曾把拘泥于课堂教学的做法比喻成“课内的芝麻弄成西瓜,课外的西瓜一个没有抓。”课内与课外阅读之间是相互补充的,教师应大胆引导学生握住“芝麻”,去摸摸更诱人的“西瓜”,拓宽学习和阅读的范围。这样学生才能受益无穷,趣味无穷。
苏霍姆林斯基说:“让学生变聪明的办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要让学生阅读、阅读、再阅读,“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小学生参与课外阅读的基础。因此,教师必须找到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以兴趣这把钥匙去开启小学生的心扉,引导小学生走进知识宝库的大门,从而为小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服务。最终达到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对阅读提出的新要求,让学生“厚积薄发”,积土成山,积水成渊,而后兴风雨,生蛟龙,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方能出口成章,下笔成文。
课外阅读作为课内阅读的延续和补充。极大的开拓了学生的视野,丰富了学生的学识。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如果教师能够在教学中有意识地进行激发和培养,学生的有的兴趣就会被充分调动起来,兴趣一旦被激发起来,学生就能主动地进行探索,并能在探索中形成自己的阅读能力。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02414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