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古诗词鉴赏能力 优化语文阅读习惯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吴小丽
摘 要:学生的古典诗歌的诵读、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能力的形成是非常需要良好的语文阅读习惯支撑的,要将良好的阅读习惯培养贯穿于古诗词鉴赏能力提高之中。
关键词:多读 好读 多思 好疑 持之以恒 鉴赏能力
由于科技文化的丰富多样,传媒的铺天盖地,新时代的学生每每沉迷于网络、电视、游戏中,已经越来越惰于阅读了。“学坏三天,学好三年”,好习惯的培养自然也不是一朝一夕之功,它需要一定的契机为突破口。所以,近些年,我探索着将良好的阅读习惯培养贯穿于教学古诗词鉴赏能力的提高之中。
一、提高古诗词鉴赏能力,培养学生多读书、好读书的语文习惯
初中的古典诗歌学习内容按作者年代的顺序编书,初一上册学生先学习曹操的《观沧海》。因其刚升入初中,短时间内很难理解曹操写此诗的心境。于是授新课前我先布置他们搜集曹操的资料和作品。在学生们争先恐后地解说了之后,我才和学生们一起总结:曹操一统天下的政治抱负及其建安文风对后人的影响。接着再用经典诗句具体分析诗人的心境,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寥寥数笔,写出诗人北征乌桓之时,面对无边雄壮的沧海景象,寄托了自己像大海一样的阔大胸襟,更暗示了自己统一国家的雄心壮志。
又如,初中生对于陶渊明、李白、杜甫、白居易等诗人都是比较熟悉的,可是真正能说出他们写诗的风格或具体诗歌体现的心境的就凤毛麟角了。我认为要想达到这种鉴赏能力,还是要从诗人的创作背景或人生经历入手。例如李白,他在长安时期,只是被看作点缀升平的御用文人,再加上权臣贵戚的嫉恨谗毁,终于被迫离开长安。在这种背景下,李白写了《行路难》第一首(金樽清酒斗十千),他当时的思想很矛盾:既有怀才不遇的苦闷与不平,同时又坚持自己的志向与探求,并对未来充满信心。老师在学生了解这些内容的前提下,再引导学生理解李白“停杯投箸”、“拔剑四顾”时激荡不平的感情就会水到渠成!
因此,了解诗人的创作背景或创作目的与生平是非常有必要的。寥寥数语的简介可能让学生接近鉴赏宫殿的大门。而且,这样做既能提高学生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又能培养他们多读书、好读书的语文习惯。正如杜甫云:要“读书破万卷”,才能“下笔如有神”。
二、提高古诗词鉴赏能力,培养学生多思、好疑的读书习惯
大部分学生认为教材上的内容或老师传授的知识是毋庸置疑的。可不会质疑的读书只会让学生成为书本的奴隶,怀疑的读书习惯更是无从说起。以《木兰诗》为例,这是一首叙事诗,叙述了花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建功立业的故事。诗歌为了表现木兰的高尚品德与情操,在谋篇布局和表达措辞上独具匠心。如,采用夸张手法写她十年未露女人本来面目的奇迹,如,“东市买骏马”四句排比,“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等。老师要引导学生解释表面句义,再思考:真的这样吗?每个集市跑遍了才买齐马和马具吗?经历百战,将军都死了,士兵们还都能活着回来吗?让学生质疑,讨论,最后老师总结:原来这是运用了夸张和互文的写法。这样,学生既感受了浓郁的民歌风味,又理解了诗歌极高的语言造诣。而这一切又被朱熹言中:“学者先要会疑。”
当然并不是一切的疑惑都会有明确的答案。如,李贺的《雁门太守行》可能与中唐时期平叛削藩的战争有关,因为不是写实之作,加入了不少想象成分,所以人们对本诗内容的理解众说纷纭:有的说写奋勇反击,有的说写驰援奇袭等。可这一切都不会对诗的主题产生影响。这时要教育学生对一些不得而知的真相不可以钻牛角尖,要掌握住能把握的主题,再去分析、欣赏为主题服务的人或物。
三、提高古诗词鉴赏能力,培养学生享受读书的习惯
陶渊明说过“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见有好文章能和大家一同欣赏,遇到疑难处可以与大家一同钻研,这是多么高雅的享受读书的习惯。好比我们在赏析宋词时,就会遇到纷杂的政治背景或形色各异的爱国情怀,要想鉴赏这种特殊时代下的产物――宋词,首先必须要知道宋词如何将抒情与写景完美结合,其次要能赏析它长于比兴的写法,借景物表达内心复杂隐幽的感情。例如,《渔家傲》(范仲淹)这首词就有很多值得我们欣赏和钻研的地方。此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含蓄地抒发了自己思乡、建功立业、忧虑和不满国事、同情久戍不归的将士们的真情实感。上片用“异”字统率各种景物,下片抓住思乡与爱国的矛盾,情中有景,全词又情景交融。
当然,并不只是宋词,中国绝大部分古典诗歌都有值得让我们享受读书的地方。正如刘向所说:“书犹药也,善读可以医愚。”深信这点并坚持下去,享受读书的习惯也就养成了。
屈原说:“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以为:学生的古典诗歌的诵读、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能力的形成是非常需要良好的语文阅读习惯来支撑的。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02599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