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能力的培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在掌握祖国语言文字的同时具有用语言文字准确地表情达意的能力。而学生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的形成与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是分不开的,可以说学生有无一定的阅读能力或能力的高低直接制约着其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的形成和提高。因此,重视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是语文教学极为迫切的任务之一,也是语文课改成败的关键。那么,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呢?
一、让学生熟读课文,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文章,就是凭借书面的语言,认识所反映的客观事物。在阅读能力培养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指导学生理解字面上的意义,知道写了什么人、什么事、什么物。而且,在此基础上,还要引导学生去体会文章的内涵,思考作者为什么要这么写,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什么,以及作者在文章中肯定了什么,反对什么,说明了什么道理,抒发了什么情感。从字里行间领悟出作者的思想情感和态度,从而达到较高层次的理解。同时,还要进一步弄清作者是怎样运用语言文字来反映事物、表达思想情感的。德国美学家姚斯认为:文学作品本身没有生命,是读者的阅读赋予了作品无穷的意义。鼓励学生多角度地阅读,多角度的思维作品情景,并从中学习作者观察事物、思考问题和表达思想的方法,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读懂文章并对阅读有兴趣。
二、抓住课文中的重点词语、重点段落,通过理解文章的内容,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文章是通过具体的语言文字表情达意的。深入理解重点词句、重点段落有助于根据文章的中心意思,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有的词句不是一看即明白,必须将词句内涵揭示出来,使学生理解该词句的比喻之义、含蓄之义、言外之义,以唤起学生的想象和联想。如《全神贯注》第二节中,两个“好像”的句子:“好像跟谁在说悄悄话。”启发学生想象出说了什么悄悄话?(可能自言自语:这样画,不如那样,这再加一点颜色,或那再淡些……)忽然眼睛闪着异样的光――为什么?似乎在跟谁争吵?实际上是自己的意见在争论(你那么画不对,应该这样……)“他好像喝醉了酒一样。”(画好了,陶醉于作品之中,什么都忘了……)过了一个小时,罗丹才停下来,对着女像痴痴地微笑,然后轻轻地吁了口气……把两个“好像”的句子内涵指示出来是需要学生想象的。教师在启发学生的想象时,学生还会想出更多的内容。
三、运用教材中生动、优美的语言,诱发学生的想象,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理解能力
文章是通过语言文字反映生活中的一些场景和画面的,阅读时,如果能把文章中反映生活中的一些场景和画面再现在脑海里,就能够加深我们对文章的理解。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阅读时,一方面要唤起学生的表象和联想,把课文所写的人物、人的具体情境在头脑中形成画面;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思考作者运用了哪些色彩鲜明、具体生动的语言,来描写的这个画面。此外,审美诱导。人人都有向善向美之心,学生尤其渴望了解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丑、恶。从这个意义上讲学生上语文课应该得到美的享受,语文教学的过程也应该按照美的规律去进行。如果我们在教学中,能够挖掘并展示出课文所表现出来的古今中外许多杰出人物的精神美、心灵美以及课文许多画面的自然美、艺术美,就可以用它去拨动学生的情感之弦,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进而正确地认识美,接受美的熏陶,不断地去创造美。
四、朗读传情
朗读也是一种艺术。在教学中有表情地朗读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把握课文的思想内容,而且可以起到以声传情,感染学生的作用。它也是情感教学的一个内容。有些课文特别是那些思想感情表达强烈的课文,可以通过有表情的朗读达到以声传情的目的关键是教师能否有表情地去朗读或指导学生有表情地朗读,如果我们每个语文教师都能做到这些,那么,就会激发学生的感情,调动非智力因素,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
五、指导学生阅读健康课外书籍,开阔学生视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注重对学生的课外阅读的指导,帮助学生选择适合他们语文程度和有趣味的阅读材料,才能使他们看得明白,读得有趣。因此,教师要有选择地向学生推荐阅读课外书籍,耐心解答他们在课外阅读中遇到的问题。通过课外阅读,以增加学生知识,拓展学生视野,提高学生人文素养。为了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教师应坚持让每个学生每天读一篇作文或其他类的作品,并摘录出其中优美的词语、句子、段落。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诸如“一分钟知识竞赛”、“讲故事比赛”、“书报信息交流会”、“演讲比赛”、“读书卡片制作比赛”活动等,通过课外阅读,增长学生知识,拓展学生视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总之,语文阅读能力的提高是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通过各种教学实践,加强阅读训练,切实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为他们今后进一步学习和运用语言打下坚实的基础。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02913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