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初中思想品德新课标的几点看法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张建林
〔关键词〕 思想品德教学;新课标;知识目标;四有新
人;农村实际
〔中图分类号〕 G633.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1)09(A)―0059―01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修订稿)在大结构不变、有针对性地修改原有的课程标准的前提下,对课程性质的概括作了更为科学的总结,微调课标的框架结构,修正课标中个别表述或用词不当的地方,完善课标各部分内容,捋顺课标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逻辑关系,为教育教学提供了更为科学的依据,这必将促进课程目标的实现。新的思想品德课标从社会发展和学生成长两方面出发,适应了社会发展和学生成长需要,加强了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鲜明体现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精神,同时也体现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理念。但是,在实施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
一、弱化知识目标导致学生没有达到相应的提高
新课标突出了情感和能力目标,对知识目标弱化了。再加上一些地方对思想品德学科实行开卷考试,一些地方对思想品德学科不实行考试制度或把它作为考查课,在应试教育的今天,这就造成一些教师认为课本知识记不记都没关系,既不会影响考试,也不会影响对学生的评价,直接造成的结果就是一些学生既没达到“高层”的情感目标,也没达到“低层”的知识目标。
二、 “四有新人”的提法应该有变化
新课程的总目标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旨在促进初中生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与发展,为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合格公民奠定基础。”“四有新人”的提法是1980年邓小平针对少年儿童提出的,当时的“四有”跟现在的不太一样,当时“四有”中的最后一个“有”是“有强健的体魄”,1985年旧的“四有”被改成了现在的新“四有”。虽然它也很精辟、很正确,总目标的落脚点还在“好公民”上,但今天还用这“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来定义“好公民”是否全面,是否紧密结合社会发展需要?
三、 课本内容安排没有考虑农村实际
新课标设计思路以初中生逐步扩展的生活为基础,以初中生成长过程中需要处理的关系为“经”,以道德、心理健康、法律等内容为“纬”,经纬交织、设计科学。以成长中的我、我与他人的关系、我与国家和社会的关系为主线,对心理健康、道德、法律和国情等内容进行了有机的整合。教学内容在学段衔接上是紧密的,新课程七年级内容以“认识自我”为主;八年级内容以“我与他人和集体”为主;九年级内容以“我与国家和社会”为主,此安排符合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认知规律。课标的教学建议有利于教师创造性地开展教学活动,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但在西部部分农村地区难以实现,具体原因有以下几个。一是大多数农村学校教学设备和条件不足,教师教学能力有限,无法经常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二是教学资源的开发和配备不到位,即使有教学设备,没有教学资源,多媒体教学也常常是“无米之炊”;三是中考制度并无实质性的改变,实践活动的情感体验和道德践行对于考试成绩的影响不大,因而学生的情感体验和道德培养常常不被重视甚至被忽视;四是课标内容较多,但教学课时不足,所以无法全面和具体地实施新课标,在探究与实践方面只能偶尔为之,但不能成为教学常态;五是教材在贯彻和落实课标的指导思想和突出课标的重难点方面还有欠缺。因此,希望课标设计者多考虑一些西部和农村学校的实际情况,不断更新案例,并增加一些切合西部及农村地区实际的案例和活动设计,加强活动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另外,可以出版配套的多媒体资源,真正实现多媒体教学。
思想品德课是德育教育的主阵地,体现了国家的政策方针,随着党和国家大政方针的不断调整,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必须作出相应的修改。
编辑:王妍玮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03068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