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语文教学应植根于现实生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王惠

  〔关键词〕 语文教学;现实生活;
   观察生活;体验生活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1)
  09(A)―0041―01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语文教学应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即现实生活。因而,语文教学应植根于现实生活,语文教师应将教学的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作为生活主体的内在需要,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从而实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
  一、让语文教学走进现实生活
  “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我们应以课堂为起点将语文教学与现实生活和谐地统一起来,加强课堂教学与现实生活的沟通,让教学更加贴近生活。
  1. 让语文教学立足现实生活,引导学生观察生活。现实生活与语文教学完全脱轨,生活经验无法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学生接受的是单一的机械训练,这是目前教育的最大弊病。要改善这种局面,就必须增加学生体验生活的机会,让学生通过观察去认识生活、深入生活。如,笔者在教孩子学生字时,就要求学生在家里、在上学的路上观察新学的汉字分别是怎样用的,然后把它们收集起来制成一块块展示板,贴在教室和走廊的墙上,一个大型的“识字商城”就这样建立起来了。
  2. 表演课本剧,让生活再现于课堂。爱表演是孩子的天性,教师如果将游戏引入课堂,能给予儿童更多表现自我的机会。课本中有的课文内容距学生的生活较远,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了一定的困难,教师在教学时可借助情境创设再现课文所描绘的生活画面,使学生如临其境,从而较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如,在教学《田忌赛马》这一课时,笔者就组织学生分角色表演两次赛马的过程,通过生动形象的表演,不仅使学生加深了对课文中塑造的孙膑这一机智勇敢形象的理解,而且使学生的学习兴趣盎然,想象力、创新能力都得到了很好的锻炼。
  3. 让学生成为体验生活的小主人。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儿童是用形象、声音、色彩和感觉思维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把课文所描绘的客观情景和现象生动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再让学生联系已有的生活经验去体验、去感悟。如《妈妈不要送伞来》《小狮子》两篇课文的主旨是使学生懂得父母的辛劳和自立的重要性,养成不依赖父母,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好习惯。在学习这两篇课文前,笔者布置了(1)观察父母一天都做了哪些事;(2)记录父母一周内为你做了哪些事;( 3)每天为父母做一件事的综合实践活动。这样,学生有了亲身体验,教师不需多费口舌就能使学生对课文内容有深刻的理解和感悟。
  二、在生活中学习语文
  生活是知识的海洋,生活中处处皆学问。因此,教师应当具备一双慧眼,寻找生活与语文教学的结合点,让生活成为学生语文学习的教材。
  1. 联系学校生活,学习语文。学校是学生生活的重要场所,这里发生的一切都是学生一生中最美好的记忆。笔者在班级管理中发现学生对班主任制定的班规颇有微词,于是灵机一动,何不将语文教学和班级管理结合起来呢?在这一灵感的触发下,笔者进行了一次“我来定班规”的习作练习。学生们都积极参与,就连那些平时默默无闻的学生也洋洋洒洒地写了三页多的班规,且言辞中肯,感情强烈。笔者把学生们的意见综合起来,形成了新的班规,学生对自己定的班规执行起来都特别认真,班级管理也上了一个新台阶。
  2. 联系社会生活,学习语文。陶行知先生认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语文学习的内容与社会生活是密切相关的,诸如人际间的言语交谈、思想交流、书信往来以及形形色色的标语、广告、口号等都是最生动、最形象的语文教育资源。教师要充分利用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将学生求知的触角引向广阔的社会,使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学习语文,真正提高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联系家庭生活,学习语文。家庭是儿童学习语文的第一场所,父母是儿童的启蒙老师。教师可以抓住每个学生家庭的特点巧妙设计语文教学。如,有的学生家长是卖工具的,则可以让他设计一个工具广告;有的学生家长是卖水果的,则可以让他写一些介绍水果的文章等。
  总之,生活中处处有语文,也处处用到语文,语文教学只有扎根于生活这片沃土,才能发芽、开花、结果。 编辑:沈丽琼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03069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