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整合经验谈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曲卫平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学生对语文越感兴趣,其语文能力也就越好。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生对学习产生了兴趣,便会引起大脑皮层的兴奋,促进各种智力因素的发挥,从而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可见兴趣在学习中的地位和作用是极其重要的。例如,教学《让我们荡起双桨》一文,上课开始,教师借助多媒体播放MTV――《让我们荡起双桨》。优美动听的旋律一下子就把学生带到了北海公园那秀丽宜人的湖光山色之中。学生欣赏着如画的风景,伴着音乐放声歌唱,充分感受到了自然风光的美丽和生活环境的美好。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极大地调动起来,为课文的学习起到了良好的铺垫作用。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谈感受,极大地活跃了课堂气氛。
  
  实践操作,自主探究
  
  学生通过自己操作计算机,针对所要解决的问题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自主学习挖掘了学生的潜能,易使学生产生成就感。当学生学习的需要得到满足而产生成就感时,就会表现出克服困难、自觉学习的坚强意志。在新课标理念指导下,看图写话已经突破了传统的“看图、说图、写话”的模式。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教师可以将组成图的元素(动物、人物、背景等小图片)提供给学生。在计算机上,学生可以选择需要的图片或简单的图形,结合电子绘图技术,自由组合、拼接成需要的图画,再根据这些图画进行个性化的写作练习。然后,师生一起交流,互相启发,即评即改,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这样,不仅有利于实现学生自主化学习,使个人的兴趣、能力在课堂上得到充分的表现和发挥,而且能够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学生在寻找、开发和利用计算机中的学习资源时,各人所得的收获亦会有所不同,避免了由教师面向全班“授课”出现的“千人一面”的教学结果。更重要的是,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积累了良好的学习方法。
  
  利用课件,解决难点
  
  在教学中,我们往往会碰到一些师生都从未接触过、感受过的内容。学生脑中对此是一片空白,教师虽有参考书、备课书中的资料作为后盾,但毕竟是一些抽象的东西,教学仍然具有较大的难度。而这些内容往往是学生非弄清楚不可的教学重点,怎么办呢?信息技术能为师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使教学突破时空的限制,摆脱困境。拿《蝙蝠和雷达》这篇科学小品文为例,教学时笔者运用多媒体展示了蝙蝠通过一边飞一边从嘴里发出超声波(红色波纹),遇到障碍物,超声波便会反射回来(蓝色波纹)来让其耳朵听到声音的画面。在此基础上,再演示另一动画:飞机一边飞,一边通过雷达天线发出无线电波(红色波纹),遇到障碍物(高山),无线电波就会反射回来(蓝色波纹),这时飞行员就会调整飞行的方向或高度继续飞行。这样的内容,如果运用传统的教学手段,学生是很难懂得“飞机靠雷达在夜空中飞行是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的启示”这个道理。而多媒体却具有极丰富的表现手法,能够具体形象地再现各种事物的现象、情境和过程,有效地揭示客观事物的本质和内在联系,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在此基础上,教师稍加启发点拨,文章中蕴含着的意思学生也就不难领会了。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03204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