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数学参与式教学实践的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张生龙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是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课堂教学不仅是要学生获取一定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参与式教学便是在“以学生为中心,以活动为主,共同参与”的理念指导下,强调在教学中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我对数学课堂中参与式教学的形式、方法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同时结合教学实际对参与式教学进行了观察与反思,在这里与大家共同探讨,以求教于各位同行。
  
  一、参与式教学的特点
  
  1.课堂教学艺术化。课堂教学艺术归结于教师对课堂教学设计的优化程度,体现出一个教师的教学水平、教学思路、素养、个性等综合素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爱不爱听、认真不认真听,就取决于教师的教学设计有没有艺术性,给学生有没有造成吸引力。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参与式教学注重以人为本,培养创新意识,课堂教学侧重于激励、鼓舞学生,让学生人人参与,主动投入到学习中去。
  2.教学内容生活化。数学源于生活,所以数学教学需要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激发学生探索问题的兴趣。数学生活化不仅可以使学生愿意学,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得到有效提高,也让学生感觉到数学并不难学,一方面可以迁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为教学所用,另一方面也体现了数学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因此教师在教学某个内容时尽可能贴近生活,让学生学到的知识能运用于生活中,觉得很有用。这样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能激发其求知欲。
  3.教学活动多样化。上好每一节课不仅在于学生的积极配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教学活动的形式也要多样化。如果整节课的教学活动形式多样,设计上一环紧扣一环,那么学生不仅会被教师所设计的教学活动所吸引,也会大大提高学生的参与面。
  4.师生真情互动化。良好的教学效果取决于师生之间良好的交往,交往与沟通永远都是课堂教学的一个核心。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努力营造真情互动的舞台,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主性,数学知识建构的历程也能够在和谐的互动中达成。
  5.拓展空间开放化。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以民主、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努力创造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课堂上有效实施合作交流、自主探索的学习方式,把主动权交给学生,允许学生采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鼓励学生进行创新的尝试,有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6.评价机制全面化。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课堂是一种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发展的课堂,主要以主体发展为价值,取向。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更多地对学生学习进行客观、科学的评价。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不能表面化,要面向全体学生,更应该注重学生是否积极主动参与到数学学习活动中,是否乐意与同伴进行交流和合作,是否有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热情等;还要尊重学生个性差异,不能一味追求课堂设计的效果。这样的课堂评价才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其学习的积极性,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也会得到超常的发挥。
  
  二、学生参与的现状与反思
  
  在现实的教学实践中,参与式学习方法在被广泛使用的同时,也产生了认识上的片面性和操作上的形式化。
  1.理解的片面性。在大多数人的认识中,“参与式学习就是分组讨论”,学生的参与就是讨论。通常的做法是将全班学生以4―6人为一组进行分组,而且在分组时强调组内成员在学习能力或学习水平上要异质。我在运用参与式学习方法时,也是这样认为和这样做的。
  2.操作的形式化。在概念教学、公式推导、规律发现、实践活动等教学活动中,教师做了一定的知识铺垫、创设了一定的问题情境后,让学生个体或小组进行自主探索活动。是的,我们看到了热烈的气氛,听到了精彩的发言,但却很可能忽视了一些小组中存在着一些学生在讨论过程中是“听众”,他没有发言,更没有代表本小组向全班做汇报、交流。无形中,他的学习机会与权利在热烈的气氛中被剥夺。如此,学生无法充分表达自己的不同观点或困惑,难以形成认识上的冲突,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3.产生的弊端。由于对“参与式学习方法”的误解和运用不当,在大面积提高学生成绩的同时,还有部分学生无所适从,甚至没有从参与式学习中受益。在组织小组活动或讨论中,我发现在大多数情况下,处于学习优势的学生先发言,而处于学习劣势的学生往往保持沉默。这样的局面进一步发展,不仅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更会影响学生的心理发展,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存在着潜在的负面影响。
  综上所述,运用参与式教学,可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挖掘学生的自身潜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如果能合理地运用参与式教学法。就会获取最佳的教学效果。
  以上我对参与式教学的认识和理解还只是粗浅的、片面的,如何有效地实施及运用,还有待于各位教师做更深入的研究。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03595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