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应成为学科教研活动的永恒追求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冒金彬
受学校撤并、英语开设、骨干流失等因素影响,小学数学学科教师队伍的配置近几年达到“冰点”。到教研员岗位上的这四年多,就一直处于忧患之中,也始终把青年教师的培养当成了工作的重中之重。为追求教师培训的高效,我不断求索,不断改进,总算功夫不负有心人,一批新生代的学科骨干正逐步成长起来。2009年南通市学科优课评比,我县四人参赛均获得了一等奖,这是个成功的开端。相信通过有效教研活动的洗礼,我们的青年教师会走得更踏实,走得更久远。
一、活动形式逐步由单一向丰富发展
最初是单一形式。记得到教研室初期,也就是2006年的下半年,当时组织的活动形式还是相对单一的。要么是专题讲座,要么是先会课,再评课。前者是一人做报告,大家埋头做记录;后者是先听两节观摩课,再大家评课,这种评课一般多谈优点,慎提建议,活动一般半天时间,午饭后活动也就宣告结束了。活动形式的单一与研究的浅薄使得活动的效率相对较低。
过渡到二元结合。2007年我们成立了县青年教师研究小组,研究活动逐步过渡到会课与研讨相结合。一般先围绕某一主题观摩三节课,午饭后组织执教者说课、听课者评课,再由我围绕研究主题作专题辅导。这样,每次研究的内容相对集中了,研究的深度增加了,获得的信息多了,效果自然好了。
发展到形式多元。2008年我们成立了县青年教师中心组(由各镇中心备课组长与18名第一期研究小组中的骨干组成),活动的形式除课堂观摩、说课评课、专题辅导外,添加了沙龙研讨、活动反思和活动反馈等板块,形式日趋多元,学员获得的信息越来越多,每次活动的感悟也越来越深。
形式的日趋多样,内涵的不断拓展,使得每次活动学员接受信息的渠道变多,参与的面变广,活动的效率也自然提高了。现在,一批70后教师已经逐渐挑起了学科教学的大梁,成为我县学科教学的骨干力量。
二、活动半径逐步由现场向场外扩展
原先组织活动都是由承办学校先期准备,教研员并不介入,往往是到了活动现场,参加活动的人才知晓活动内容。我们有意识地把这种研究活动“前延”与“后续”,以活动前的自我研究为基础,以活动后的反思交流为延伸,使得整个研究的周期尽可能地延长,也使得每位学员在这种互动与交流中收获更多。
1 活动前先期做好准备
最迟在活动前一周,我们利用K12平台和我的教育博客公布上课内容,要求学员们选取其中一课,在认真研读教材,合理学习与借鉴他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设计教学预案,并带着预案参加活动。有的学校对这种活动相当重视,还会先期研讨,让学员有所感悟。在实践中我们发现,这样做至少有以下好处:一是心里有底。有了先期设计,学员们对研究内容不再陌生,对整个知识分几块教学,每块应该教到什么程度心中有数,自然不需要在听课时再拿学生课本来看。也正因为心中有谱,听课时才会有的放矢。二是自觉比较。由于有先期预设,听课时自然会与上课教师的设计进行比较,孰优孰劣容易分辨,也能道出个所以然来。
除设计教学预案外,我还利用知网检索与主题相关的研究成果,选编成《攻玉》电子期刊发给学员学习,并让他们在学习的基础之上,用自己鲜活的教学案例来解读主题,形成书面文稿,在沙龙研讨时交流。在活动中,我感到这种有准备的参与,学员们有话可说,有话能说,有困惑也有自己独特的思考,活动的氛围活跃了许多,研究问题的深度也随之有了提升。
2 活动后及时反思交流
古人云:学而不思则罔。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在大家积极的思维碰撞中,有不少学员肯定会有一些新的感悟,及时加以反思,将学习所得梳理一番,有助于将学习到的东西及时内化。为此,每次活动后我都要求学员及时写活动反思。内容不限,可以针对活动中自己印象最为深刻的某一课或某一活动环节谈想法,也可以谈谈自己活动后的感受。字数要求在800字以上,同时要求在活动后五天之内(我们的活动一般安排在周二,最迟周日学员必须完成反思)发到指定信箱。由于不同的人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对同样问题的看法可能也有较大的差别,因而,收集好学员反思之后,我都会将反思及时整理成《拾贝》、《反思》电子材料,并反馈给各位学员。这种反馈,一方面能延续这种活动的效益,让学员们通过再次学习收获更多,另一方面也促使每位学员都认真反思,以期给大家呈现出的东西能代表自己的最高水平。
另外,为延续学员们对主题作进一步探究的热情,我还在每次活动之后,将自己从网上摘录并重新组织后的相关研究材料发到各位老师的邮箱里,供大家学习,同时对写得好的反思文章作进一步的整理并推荐和投寄给相关期刊,激励学员以更饱满的热情参与到活动当中。
组织一次活动不容易,通过这种适度的“前延”与“后伸”,无形之中使得活动的前后研究周期变长,活动中教师们参与研究的程度加深,活动的效率得以最大程度的彰显。
三、活动内容逐步由零散向主题集聚
最初的活动没有明确的主题,研究课往往是学校自定。这种零散的研究如同蜻蜓点水,难以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为此,我们围绕申报的苏教版小学数学重点课题《苏教版小学数学教学实验与农村小学青年教师专业成长研究》梳理出若干个研究主题,用两学年的时间对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进行了分块解读。主题研究的深入,使得学员们解读文本的能力有了较大幅度的提升。
为确保每次研究的深度,我们还设置了课堂观摩、说课评课、沙龙研讨、专题讲座、活动反思与专题征文等活动板块。下面以去年我们组织的“话说解决问题的策略”来谈谈我们的做法。
1 深入课堂观摩
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在四至六年级安排了六种解决问题的策略,这是苏教版教材编写的一个特色。如何教学这些策略?是着眼于策略背景下的解题还是数学思想渗透?这种策略教学有没有什么规律可循?学员们颇多疑惑,故而我们组织了两次活动,请六位学员分别执教了这六种策略。为了使学员们在听课时有更多的精力来观察、思考,我要求执教学员提供教学详案,并编成活动材料分发至各人手中,这样就使得学员们有更多的精力来关注学生、关注课堂生成。
2 组织说课评课
我们的这种说课与常规说课有所不同,要求执教者说的是自己的整体设计理念和对教材作出的“二度开发”。通过这种解读使大家对课堂教学有更深层的了解。评课讲究的是“一分为二”,既谈优点,也讲建议,着眼于改进与完善,努力使每一节课通过大家的品评之后能攀升一个档次。同时,我们还安排学员在活动后吸纳大家的意见对每一节课进行点评,这种点评不仅有对课堂点块的解读与分析,还有基于自己思考的二次设计,并通过反馈使大家对课堂教学有更深层的理解。
3 开展沙龙研讨
沙龙围绕主题进行。为了使这种沙龙研讨有的放矢,在下发活动通知时就将沙龙主题以及主题学习材料同步下发到学员手中。为了使这种沙龙讨论能给大家以更多
的启示,我们除了将沙龙主题分解成若干问题外,同时要求学员们事先做好准备,用鲜活的教学案例来阐述自己的观点,使大家在思想的相互碰撞中收获更多。
4 举办专题讲座
每次活动,我们均安排一位学员围绕主题做一个微型讲座。就“解决问题的策略”而言,不仅要对整个教材涉及的相关知识进行梳理,而且就各册教材的重点进行解读,同时就每块知识提出教学建议。
5 进行活动反思
每次活动后,我们均要求学员们结合活动中自己感悟最深的地方谈谈自己的收获,并通过这种反思活动,对活动进行再次回顾。
这样,每次活动都使学员们对教材中某一知识块的教学有了更为深层的理解与把握,从而使得学员们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对教材分析更加准确、到位,进而有效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近两年省里组织的专题研讨活动,我县每次都有三篇论文通过层层鳞选人编专题论文集,每次都有两位同志作为特邀代表参加活动,而这些均得益于我们的这种“打洞式研究”。
四、活动参与逐步由被动向主动转变
最初的活动,学员们都不敢发言,故而我还定了不少的“规矩”迫使他们发言。记得在评课上我定的规矩是:(1)评课必须一分为二,既要谈优点,也要谈建议;(2)人家说过的不得重复;(3)感悟不深的必须抢在别人前面发言,否则轮到自己时会无话可说;(4)每次评课机会有限,没有获得发言机会的,必须提供不少于800字的评课材料。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学员们渐渐地变得有话说了。为了使他们通过锻炼更快地成熟起来,这学期开始,我把中心组长们推至前台,而我则退至幕后,角色的转变,使得中心组长们不再是被动参与者,变成了主动组织者或积极观摩者。
1 具体活动组织者
为了带动全县的学科教学研究,我要求各镇都成立相应的学科研究小组,由各镇中心组长组织开展活动,每学期不少于两次。县研究小组活动安排在哪个镇,就由该镇的中心组长来组织,他要参与活动策划、前期磨课与整个活动的组织。同时,还要介绍学校的课改情况,组织评课与专题讲座等。
2 板块活动主讲人
过去评课时都是自愿发言或随机点名的,因而谈多、说少似乎问题不大。但现在设置了主评人,那作为主评人的自然不敢懈怠,暂时不是的也丝毫不敢放松,得学习人家是如何评课的,因为每学期每人都至少有一次这样的机会,哪敢大意呢?在沙龙板块,同样设置了中心发言人,这些在活动通知中就明确了,因而大家都很重视,收集了许多资料,也设计了很多值得大家思索的问题。
让学员们来组织活动或作为中心发言对象之后,原先的侥幸心理没了,参与活动变得更加专心了;而暂时没有被定为发言对象的人,也丝毫不敢大意,说不定下次就轮到自己了,因而虚心学习,积极参与。角色的转变,给了学员们更多的表现自己的机会,学员们也清楚只有很好地把握住每一次机会,才会赢得更多的机会,所以,无论是组织者还是观摩者都是认真对待。
五、活动成果逐步由组内向组外延伸
为了能使活动在更大层面上发挥效应,我们有意识地将活动的过程资料利用博客平台和K12进行展示,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1 邀请参加活动
不管是中心组还是研究小组的活动在哪个镇举行,我们都邀请本镇所有学科教师参加活动,县内其他教师想参加活动的,只要条件许可,我们都积极地作出安排。因而,每次活动参与的人数都有近百人,这样就使更多的想学习的老师获得了学习的机会。
2 展示活动成果
不管是观摩课教案,还是我在活动中的一些感悟与思考,以及学员们写的反思与专题研究论文,我们都会通过K12平台和我的教育博客――金彬之家对外展示。近年来,我们编辑《拾贝》《攻玉》《反思》等各类电子材料近20份,数百万字,使市县乃至更大范围内关注我们活动的老师从中得益。
几年的摸索与完善,使我们的活动逐步趋于高效。我坚信,只要我们不断地付诸努力,并不断改进,活动会变得越来越有效。高效,应该是我们组织学科教研活动的永恒追求。
(责任编辑 杨子)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03829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