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综合实践活动的有效性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郭惠彬 陈桂红
[摘 要]综合实践活动以一种动态、运作、行动的方式在我们面前,改善了现行的课程,丰富了课程类型。教学实践中,在更新观念、落实角色定位的基础上,与其他学科整合,促进和谐共生;突出人本理念,进行多元评价,将提高综合实践活动的有效性。
[关键词]综合实践活动有效性
传统的以学科课程为主体的单一课程结构,无法适合学生的实际生活,顺应社会快速的变迁。未来学者对于“全人教育”的呼吁,让综合实践活动这一新型课程应运而生,它以“注重学生创新精神、科学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重视学生的自主探究与主动实践,强调学生学习生活与社会生活的紧密结合”为宗旨,改善了现行的课程,丰富了课程类型,以一种动态的方式呈现在师生、家长的面前,切实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教师教学观念的更新、家长家庭角色的转换,使家庭、社会成为学生的生活的延续,为学生提供更大更广阔的成长空间。如何提高综合实践活动的有效性,不再是教师的专利,成了学生、老师、家长共同的话题。
一、更新观念,落实角色定位
综合实践活动实施过程所凭借的最基本的学习方式是研究性学习。学习方式的变革,目的在于让学生获得一种积极的学习体验,每个主题活动从确定问题开始,到制订研究方案,开展研究,直到得到结论,学生始终是活动的主体。在活动中,学生可自主地、独立地活动,也可以与同学、家长合作,共同完成,真正成为活动的主人。
1.教师是活动的参与组织者,更是促进者。师生之间应建立一种新的民主的关系,共同成为课程的开发者、设计的创造者和实施者、课程的评价者。作为教师,在活动中指导的重点是学生活动中的学习方式和方法,而不是知识的单一传授,况且有些综合性很强的内容,在具体的知识上,可能已超出教师的专业范围,如“中国传统工艺”、“玩石头”等案例。因此,学生所获的知识不是靠教师传递,而是自主学习探究的结果,教师不必也做不了“全知全能”的教师。教师更应通过有效的指导,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这一观念应贯穿整个综合实践活动的始终。教师要引导学生质疑、问难、探究和创新,而不是将学生的研究引向自己的结论。如“剪纸”专题,应让学生自主挑选、自主品味,协作交流,找出剪纸的规律,从而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切勿手把手教学生如何折纸、剪花。又如“设计一件工具”,不应给学生统一的材料,以免限制学生的创造……当然,教师的指导也并非“放羊式”,如在“合理消费”、“我的朋友多”等主题教学时,应积极引导,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友谊观。
教师还要关注学生的负面体验,减少他们的一些失败感;关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尽可能地为他们提供成功的机会,充分激发孩子们的上进心和自信心,促进他们更健康地成长;同时要尽可能保证学生有足够的的活动时间,活动可以是一、两个星期,甚至是一、两个月,确保活动开展得充分。
2.家长是活动的支持者,也是合作者。家长是综合实践活动常态实施过程中不容忽视而又经常被忽略的一个群体。综合实践活动的的开放性决定了活动的空间不再局限于课堂,要从课堂走向生活,走向社会,形成一个开放的学习空间,这就更需要家长的支持与合作。如“新学期的打算”这一主题,教学时开展读一本好书的活动,这就需要家长把孩子喜欢的书放在孩子的书桌上,给他们提供帮助或与他们一起分享读书的快乐。又如“怎样过夏天”这一主题活动,在学生每人具体制定一个暑假计划后,应征求家长的意见进行调整,让计划更加切实可行。在“交通工具的变化”中,家长要认真对待学生提出的“在使用工具时,有什么不满意的地方?”等问题;在需要学生亲身体验走访、调查、实地考察时,家长无疑应成为学生的“保驾护航者”。学生“走出去”的同时,也可把家长“请进来”。如在“玩石头”这一案例教学时,充分利用本班的有利资源――李雨同学的父亲在桂林开辟了一个不小的玩石市场,苏定坤同学的家长是石雕工艺师,把家长“请进来”向学生介绍石头的种类、特征及如何鉴赏石头,大大地激发了学生对石头的研究兴趣。
为了让家长更好地了解综合实践活动,清楚活动的进程,在每个学期初,我们都会致家长一封信及反馈单,写明需要家长配合、参与的活动名称、大致活动时间、注意事项等。“……请您多多配合参与,一起与孩子分享成长和学习的喜悦。学习贵在过程和态度,请您也多给孩子鼓励和赞美。如果您对教学的内容及活动有意见,欢迎您提出意见,相信您的建议和协助对孩子的学习和成长一定是有帮助的……”
二、学科整合,促进和谐共生
《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指出,在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综合实践活动和其它各学科领域形成一个有机整体,有着紧密的联系。在实际教学中,综合实践活动在其他学科领域知识综合与融合的基础上展开,二者和谐共生。
在“精美的纸制品”的活动准备阶段,利用美术课程资源,学生自由为作品选择纸卡、设计出自己喜欢的形状;“脸谱”主题的教学重在欣赏和绘画,与信息技术课相结合,利用网络进行教学,指导学生用画图软件在电脑上作画,大胆创造并欣赏千姿百态、栩栩如生的脸谱。这样,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到造型活动的乐趣,产生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感受、欣赏、领悟、理解和表达能力得到提升。以探索影子的奥秘为活动内容的“影子的游戏”,科学课程的知识在学生的研究性学习中自然而然地得到延伸,学生感受到所学知识的价值和魅力。又如,“设计我的小天地”的教学可与班级文化建设相结合,在鼓励更多的学生互动交流、分享信息、相互汲取“营养”后,一期优秀班刊呼之即出。而“假如我是……”主题教学,在活动的延伸部分设计“假如你要竞选班干部,你会怎样做”的问题,将活动内容与学生实际生活贴得更近,培养了学生竞争意识,为今后自己从事某一职业打下基础,使得活动与班队文化建设相得益彰。
显而易见,综合性实践活动和各学科教学打通进行,其整合是“双赢”的,不仅有利于促进学科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的转变,使学生更好更快地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他们对学科知识学习的兴趣,而且有利于解决综合实践活动的教材载体问题、时空局限性问题、教师指导等问题,促进综合实践活动扎实有效开展,使综合实践活动课成为常态课。
三、多元评价,突出人本理念
现行学科课程的考试评价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使他们看不到“曙光”。而综合实践活动独特的评价方式以鼓励为主,采用形成性评价,不采用等级评分,让学生极大地发挥自己的个性特长、施展自己的才能。
1.自我评价为主。自我评价提倡鼓励并尊重学生富于个性的自我表达方式,让学生充分地感受活动中的乐趣,发现自我,增强学习信心,也有利于学生总结活动的经验和教训。在我们班,自我评价采用的是“参与指数”与“心情指数”相结合,学生可根据自己在活动中的参与程度打上一至五颗星,根据活动结果给自己画上代表心情的“微笑”、“平常”、“难过”等头像。从这些图案中,我们能很快地捕捉到学生活动的信息,便于及时、适当地进行指导。
2.学生互评为辅。学生互评一般以小组为单位,制定成员一致赞同的具有创新性、以欣赏为主的评价方式,突出鉴赏性,活动中可随时进行。如“寻找夏天”在学生交流对夏天特有的感受时,引导学生从参与活动的态度、积极性、独特性等方面进行互评;“假如一个人在家”活动的延伸部分学生交流“你一个人去旅游或购物时可能遇到的问题及解决办法”时,学生互评,选出了“十佳”有效的方法,提高了自己处理突发事件能力。
3.教师、家长评价相结合。教师评价具有“综合性”,评价采用“纵向式”,应注重过程性评价,只要在活动中有所得、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进步就应该给予表扬、鼓励。如“设计一件工具”、“反冲玩具”等活动旨在激发学生动手创新的兴趣,养成勇于动手的良好习惯,活动成果并不一定能尽人意;但教师的评价要珍惜学生的活动成果、呵护学生的参与热情和创新欲望。而家长的评价是“关注性评价”,它既能有效地帮助家长理解综合实践活动这门课程;又能通过对学生活动的关注和对学生评价的参与,在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同时,与教师共同见证孩子的成长。
综合实践活动是新课程改革的亮点和难点。我们深信,随着研究实践的深入,综合实践活动定会实现其应有的功能和价值,展现其独特的魅力,成为广大学生共同喜爱的课程。
参考文献:
[1]综合实践活动资源包教师指导用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2]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04346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