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英语教学中的翻译性教学和原态教学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蓝春桃

  引言
  英语是我国前最为广泛学习的外语语种,作为第二语言学习,它实际上会受到母语――汉语文化的深刻影响,而这两种语言分属不同的语言大系,差异巨大。语言教学并非只是言语传播那么简单,它涉及深刻而广泛文化内容,无论是教还是学,不在文化背景和语言内部作深入分析研究,则无论如何也不能说是掌握了这门语言,也很难掌握这门语言。作者在本文着力研究的正是语言本身之规律和语言文化在教学中的方法和意义。
  一、 概念解释
  1、翻译性教学
  这是一种常见的外语教学形态,在教与学的过程中,翻译也许是前提,一个单词首先将它翻译成中文,才有一个句子,一段话语的连贯。翻译意味着从语音、词汇、语法的相互个转换过程,这就必定会将母语言的概念和思维植入外语中,或将外语套入既有的母语语言概念和思维中去,造成客观上难以避免的差异,文艺作品与哲学著作生动的体现这一点。
  2、原态教学
  相对翻译教学而言,就是在一定程度上屏蔽母语概念和思维,完全进入到外语语境中的教与学。在认识论上,更可能是元认知的运用而非先验认知。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辜鸿铭和钱钟书以精通数门外语而闻名,除了天赋,我们往往忽略的一点就是他们首先是训诂的大家,研究汉语的宗师。作者借此开宗明义:只有学好汉语才有可能在英语的领域中获得较为长远的发展。因此作者大胆站在本专业之外的角度去探讨基础英语教学,试图获得理论的支持和突破。
  三、 研究现状
  当代英语教育的研究,偏重教学经验的总结而缺乏基础理论的研究,实际上在网络时代人们更多的在关注多媒体手段的运用,这些都不能取代高度理论上的认知。
  四、 研究方法
  本文从本体论到方法论介入,从概念到经验的比较,举例来探讨,冀以获得理性和感性并重的认知。
  一 词汇
  释迦牟尼对词汇的洞见令人惊叹,他说“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1],这段话解释了词与物在原始状态所拥有的亲密性,释迦牟尼进一步否定这种亲密性,紧接着他否定了他的否定,“佛说忍辱波罗蜜,即非忍辱波罗蜜,是名忍辱波罗蜜”。[2]否定以及否定的否定使词汇获得了纯粹性解放,庄子解释了这种原因:“名者,实之宾也”[3]。
  象形是已知的最古老的文字构造法之一,从模仿事物的形态源起,汉字忠实地保留这种传统直至今日,以 (龟) (鹿)为例,文字直观地表现物征,在空间和时间上拥有共通性,我们依靠这一点,精准地识别了甲骨文和楔形文。
  可是词汇并不都是这样诞生的,从“结绳记事”来看,那些绳结符所表示的事件依靠经验者的记忆和解说才有意义,词汇第一次脱离具象而存在,它飞跃了具象之障碍,直接通过意志强加而获得符号[4]意义,这或许是表音文的始祖。
  但是表意文如何获得语音的支持是根本问题,汉字在字母拼音以前是通行反切法和同音法来识记的,音韵学用汉字来给汉字标明声调,音素和拼读规则,这就要求务必在反切和同音前拥有一定量的音素和音节基础,成熟的音韵发展到《切韵》和《广韵》有206韵,成为当时诗词用韵的依据。现代通行的国际音包含了已知的语言种类的发音基础一百余个,依靠这个基础,不同语言进行交流显得轻松自如。
  拼音的魅力在于它固定的有限的音素和拼写规则,“在有限的琴弦上弹奏出无限的音乐”[5],用字母拼读汉字是二十世纪汉文字学的一大进步,新文化运动曾经主张全面废除方块的汉字而以拼音取代之[6],然而古代反切法和同音法读汉字的事实极大证明了语音的纯粹形式性,这种做法的危害就是汉语语义的建筑瞬间崩塌,这也就是为什么作者在“原态教学”上不肯放手之故,作为翻译,承接语义的第一语言是根本基础,失去了这种基础,就得从物质世界建立新的语言及其秩序,这个过程,人类曾经花费四万年 [7]。
  “原态性”应该是相对的置身于语义场,对于具象事物的名词动词也许并不需要太多的解释,自然存在的石头(stone)、树(tree)河流(river)以及人造之物如船(boat)、计算机(computer)等等,无论各语系语族语支如何差异,人类的共同印象却没本质上的差异,但面对理念世界的事物却很难令人把握,“存在”一词在二十世纪像感冒一样流行,但是“be”这个词在汉语那里是“是,在”的意思。显然“存在”这一概念远不止这样,也许它和汉文化中的“道”或“器”更贴切一些。这个例子生动说明了翻译的苍白无力,不徒英文汉译如此,英译汉字也遇到麻烦,交通大学译成“”,即“管交通的学校”,与实情极不相符,音译成“Jiao Tong University”也许是中肯的办法。语义的此种转换差异在教学绝不鲜见,词汇的意义不能明确传达,则务必强加一个形式使之便于流通,难怪释迦牟尼如此热衷于否定,并否定他的否定。
  二 语法
  语法体现了文明的秩序,这一点毋庸置疑。
  对世界范围的相对独立的文明体来说,中国、朝鲜半岛、日本、越南、蒙古、匈牙利这六个地方的人是姓在前,名在后。名字是一个人自然的、社会的定位,没有名字的事物就等于不存在,而凡是存在的必然有它独一的命名。最初的人的名字如禹、禺、舜均与自然有关,语法的社会秩序体现在,把姓冠于名之前是一种权利的标志,姬、姜、姚、嬴这些古老的中国姓,与“女”有关很容易令人联想到是母系氏族的余留,但姓氏在男权社会才被强调,实因它是血统的标志,是所有权的象征,拥有姓的只属于少数皇族和贵族,他们掌握了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支配权,之下的只能说是“氏”。
  将姓氏冠于名之前,标志着对祖先尊崇延续性和稳固性,米歇尔•福柯在《词与物》中如是写道:“在我们的想象系统中,中国文化是最谨小慎微的,最为秩序井然的,最最无视时间的事件,但又最喜爱空间的纯粹展开……即使它的文字不是以水平的方式复制声音的飞逝,它以垂直的方式树立了物的静止的但仍可辨认的意象”[8]海洋文明的国度,以古希腊的城邦结构来看,名字将人的定位放在城邦之群体而非家族,如果家族当成社会的个体,那么个人就是个体的个体,这个个体的个体参与社会活动时是家族的代表,而非他本身。汉文化圈强调这一事实,造成了朝鲜半岛、日本、越南、蒙古这一传统。
  语法体现文化思维如此深刻,任何一种语言的学习就都决不可无视其背景而简单言说。翻译精明地将两种不同的文明秩序结合到一起:一位英国的小伙娶一个中国姑娘,他们的后代将中国姓冠在前,在英国那里这个中国姓就是名,这便两相不误,皆大欢喜。这表明在文化层面的“翻译”并不总是和“原态”冲突的,两种文明秩序正可以通过这种差异本身互补,实际上并不存在某个种族的生理结构决定了他必须应用怎样的语法。然而语言自有其内部规律,深究语言规律和转换关系是件十分困难的事,但这样做却大有好处,就是面对各个语系语族语支的语言,人们可以轻松地读懂它所包含的语义和语法。
  “宾语前置”是一种常见的语法。“我无尔诈,尔无我虞” [9]的本意是说“我不欺骗你,你也不糊弄我”,但是以现代汉语正常语序来看,却是“你没有我狡猾,我没有你奸诈”,“尔虞我诈”亦即“相互欺骗”,语序影响语义是语言本身之规律,可是语序之变化总有它的外部因素,现代汉语浓郁的欧化倾向显示了这一强大作用。
   “in fact”意为“(在)事实上”,但在古代汉语中不论书面语还是口语,均无此种说话之习惯,而说“其实”。“事实/上”是介宾结构,“其实”是定中结构。 “In fact, he is fine.”译成汉语就是“其实他很好”,若说成“事实上,他是好的”会显得如此不符合常态,因为在汉语语法中,将介宾结构充当主语是十分罕有的,这是欧化语言典型的思维。
  语言的内部显示出如是复杂而微妙的规律,不同语言有它自身的特点,因此理解每种语言相对应的思维体系显得无比重要,因为人只有理解这种文化内涵及其思维方式,才有可能深刻领会语言的法则和意义,从这方面来说,再没有什么比第一语言环境培养下的人更了解该语言的了,从这里入手也许是唯一进入语言内部世界的最有效的途径。故而作者才做出上文的假想:学不好母语的人,很难在外语那里获得长远的发展。
  总结
  在词汇那里,我们发现了翻译和原态的客观差异,一种概念之物内涵和外延相对固定,描写词在不同语言之间的差距也许不会太大,尤其获得感官支持的事物更可能走向一致,对于冷和热的概念,“cool”与“hot”总能找到对应的形容。但是在更广阔的情感思维的抽象领域翻译显得如此苍白,“翻译”伴随差异而存在,因而与原态显得格格不入,但是语言启蒙和基础教育实际是离不开第一语言的,“原态”在“翻译”的情况下才有意义,这势必要求“翻译”和“原态”要有一个契合点,这就是语言法则。
  启蒙和基础英语教育绝非只是概念的积累那么简单,也绝非就英语学英语那么纯粹。对大部分中学生来说,语法是很复杂很难学的一部分,既不能死记硬背,但理解有有诸多困难。通常人们将“学不好”归咎于缺少英语环境,实际上在第一语言环境里中又有多少人对汉语有多少认知呢?而从掌握一定汉语语法入手,进入言语的内部世界,加以深入理解英语文化和思维,获得相对“原态”的学习背景,恐怕才是我们基础英语教学获得突破,并获得长远发展前景的可靠途径。
  因此,作者所谓的翻译性教学和原态教学是对立统一的,决不能分而论之。
  本课题下一步需要的研究内容和方向
  英语是中学基础教育中的重戏,而我们也发现,人教版的语文尽管开设语法课程,但只是做一种拓展了解,并未列入正规课程。这是一种缺憾,语法贯穿整个语言教学过程,如果没有系统的理论学习和理解,学生只能在词汇的记忆,语法的门外徘徊。如何将英语和国语合作教学是下一步要研究的。此外,在英语教学中尽可能的置入英语文化的思想内容和思维方式,通过诸如新闻报纸、广播电视、文艺名著等可以体现一个语言生态的形式,讲解并引导学生进入英语的思维,是下一阶段教学的研究和实践方向。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04447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