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关于我国金融脱媒产生原因的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作为一个重要的经济现象,金融脱媒对我国商业银行业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本文在阐释了金融脱媒大趋势的情况下,对我国产生金融脱媒的原因进行了探讨,认为市场经济的深入、经济持续发展以及政府的相关政策都是我国产生金融脱媒的重要原因。
  关键词:金融脱媒 产生原因
  
  一、金融脱媒的定义
  “金融脱媒”又称“金融非中介化融”,在英语中被称为“Financial Disintermediation”。各类文献中对金融脱媒的定义略有差别,其中主要的定义或论述有:(1)Welch, Jonathan B.在“Explaining Disintermediation at Mutual Savings Bank.”一文中,指出如果新存款率((银行存款存入额-外界提取金额)/存款总额)为负值时,金融脱媒就发生了。(2)金融脱媒是资金从商业银行中流失一商业票据、货币市场共同基金,垃圾债券是这种 “跳过中间人”的典型例子。(3)金融脱媒是指大规模的存款被从金融机构中提取,并被转拨到银行系统以外的金融市场和金融工具上。(4)脱媒是金融关系的一次大变革,它的特征是银行与其顾客之间传统的存贷款关系的削弱,和无数资金供给者和使用者之间的关系增强。资产证券化、储蓄者可投资的货币市场基金的增长、交流网络的发展,以及银行严格的资本金要求的执行都使得这种趋势得以发展。脱媒强有力的改变了不同金融中介和非金融公司在风险管理过程中的作用。
  
  二、国内外金融脱媒的发展趋势
  经济发展和金融发展的关系是相辅相成,一方面经济越发达,越需要金融的支持;另一方面发展了的经济也会为金融的进一步发展提供良好的市场环境,从而刺激金融的进一步繁荣。从国际角度看,由于发达国家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市场成为配置资源的的首要力量,在这种情况下,金融管制放松成为必然,各种提供直接融资的金融机构相继出现,同时大量直接融资的金融工具也涌入市场,金融脱媒应运而生。
  例如20世纪后半期的美国,由于金融管制放松,极大的激发了金融创新的积极性,其中金融创新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金融机构的创新。在这种情况下,随着美国存款类金融机构(含商业银行和储蓄机构)的资产所占的比重呈现出下降趋势,企业直接融资的比重逐渐上升,间接融资比重逐渐下降。1970-1985年间(平均值),美国企业外部各类资金来源的比重分别为:商业银行贷款61.9%,债券29.8%,股票2.1%,其他6.2%。直接融资占比为38.1%,间接融资为61.9% 。根据IFS公布的数据,美国的间接融资从1990年的44%降到了2003年的25%。
  金融脱媒不仅是发达国家金融发展的一个趋势,在亚洲几个新兴工业国家的发展也是如此。尽管这些国家由于金融发展水平所限,商业银行仍然是整个金融的主体组成部分,但是,这些地区和国家的直接融资增长速度迅猛,他们的股票市值的增长速度都远远高于当地商业银行资产的增长速度。例如自1983-2004年间韩国股票市值年平均增长率为26%,而同期银行资产年平均增长15%;台湾地区也呈现类似情形,其股票市值年平均增长19%,而银行资产年平均增长13%。
  近些年来,由于我国的金融业获得了长足发展,企业纷纷通过证券市场进行直接融资,这使我国银行业出现金融脱媒的情形日趋严重。2005年第一季度,我国企业通过证券直接融资与商业银行的总资产的比值仅为10%,2007年3月份,该比值猛升至27.8%。
  从国内外金融实践的发展情况看,金融脱媒的趋势逐步明朗。造成金融脱媒的原因有很多,不同的国家和地区由于实际国情不同,该区域的金融脱媒产生原因也有所不同。对我国而言,由于我国经济的发展情况、发展背景具有特殊性,其产生金融脱媒的原因也具有自身的独特性。
  
  三、中国金融脱媒产生的原因
  由于我国的市场经济脱胎于传统的计划经济,自身经济的运行也带有很强的特殊性,因此,我们在分析中国金融脱媒产生的原因时必须结合中国具体国情。具体而言,中国金融脱媒的趋势成为定局,主要基于三方面原因:
  (一)中国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深入推动了金融脱媒的产生
  首先,我国经济运行体制由计划经济体制转轨为市场经济体制,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设,各项经济制度、法制不断完善,市场机制不断消除信息不对称的程度。例如上市公司必须依照法律规定按时、及时对公司内部信息进行披露,以最大限度的消除信息不对称程度。信息不对称程度的降低有助于投资者更充分地了解企业,从而便利了企业在资本市场上进行融资,同时也削弱了企业对商业银行资金的依赖程度。其次,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市场参与主体的趋利本性发挥到极至,它们对金融服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简单的信贷业务无法满足这些市场主体多样化的金融需求,这就使那些可以提供个性化的金融产品的非银行金融机构有了新的发展空间。另外,市场经济并不能消除风险,而且市场经济中的参与主体要自己承担风险,出于规避风险的考虑,市场参与主体更希望金融市场能够提供更多的风险管理金融工具,这是单纯的间接融资所无法满足的。
  (二)我国经济持续发展也必然导致金融脱媒
  由于我国的低廉的劳动力成本,尽管人民币不断升值,中国出口持续攀升,中国经济也持续保持很高的增长速度。这种持续增长的过程中,一批又一批的优质企业陆续出现在市场经济的舞台上。这些优质企业由于占有较大的市场份额、具有雄厚的资金实力和可靠的商业信誉,它们在市场中的认可程度非常高。因此,这些优质企业成为投资者追捧的对象,它们不仅可以国内资本市场上筹集到资金,而且也可以取道发达国家的资本市场进行筹资,从而它们基本上没有从商业银行来获取信贷资金需要,这也就导致了我国金融脱媒出现。另外,由于在资本市场上进行融资对企业的要求比较严格,一般只有优质企业才可以通过直接融资的方式筹取资金,从而市场上认为能在资本市场上进行融资的企业一定是优质企业。在这种市场舆论的引导下,经营一般的企业为了模仿优质企业,以塑造优良的公众形象,它们也竞相通过直接融资的方式来提升它们在市场上的认可程度,这就进一步加速了金融脱媒发展。
  (三)我国政府推动的变革进一步加促了金融脱媒的进程
  在中国实行市场经济初期,由于缺乏经验,我国以前的资本市场存在很多制度性缺陷,如股权分置、市场分割、结构失衡、过度审批、监管不力等原因。这些制度性缺陷导致直接融资遭到抑制,企业为了筹集发展资金,往往被迫过度依赖商业银行提供的间接融资,我国金融风险也基本上都积聚在商业银行体系内。这不仅造成我国金融资源配置的低效率,也使我国金融体系缺乏分散内部风险的有效途径。为了化解金融风险、促进我国金融体系的健康发展,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了我国金融市场的定位,为直接融资的改革和发展指明了方向。“十一五”规划指出,要加快发展直接融资,积极发展股票、债券等资本市场,稳步发展货币市场。目前相关部门正在加紧实施金融市场制度改革,其中包括解决股权分置问题、鼓励大型优质企业国内上市、改革发行和交易制度、完善以市场为主导的产品创新机制、形成价格发展与风险管理并举的直接融资产品结构等。从这层意义上讲,政府着力推行的金融体系变革在完善非银行金融体系的过程也就是加促我国金融脱媒的进程。
  
  参考文献:
  1、Welch, Jonathan B. “Explaining Disintermediation at Mutual Savings Bank.” Financial Analysts Journal; May/Jun80, Vol. 36 Issue 3, p71-76.
  2、FredericS. Mishkin, The Economics of Monyey Banking, and Financial Markets, Addison-Wesley, 2001,Massachcycysetts,p45.
  3、Lucjan T. Orlowski, Ph.D., Spillover Effects of The Mexican Liquidity Crisis on World Financial Markets(http://www.nps.navy.mil).
  4、Gary L. Gastineau, Mark P. Kritzman,Dictionary of Financial Risk Management(http://www.amex.cora).
  5、Colin Mayer, “Financial systems, Corporate Finance,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Asymmetric Information, Corporate Finance, and Investment, ed. R. Glenn Hubbard(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90), p.31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195135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