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因材施教分层作业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学生因个人及成长环境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其在学习上的表现各有不同。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提倡因材施教,应让因材施教发挥效果,还必须要注重作业的分层。本文结合小学数学教学实际,就如何实现因材施教与分层作业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数学教学;因材施教;分层作业
   孔子是春秋末期的伟大教育家和思想家,他建议教师应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和策略。
   目前,我校数学教学存在这样的问题:教学内容一样,每次布置的作业全班一样,考试也用同一张试卷,忽视了学生的差异,对于成绩好的学生来说,作业没有挑战性,对于差生来说,困难太大,错误太多,总是想抄他人作业,使他们对学习没有了兴趣,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就要求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更新教学理念,根据每一个学生的特点和实际情况,制定分层次的、行之有效的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法,选择适合不同学生发展需要的教学策略,尽心尽力地开发不同学生的潜能。为此,县教师进修学校数学教研室,提出了在城区学校搞试点,进行因材施教、分层教学、分层作业。我认为,这很及时,也非常必要,因此,我对因材施教、分层教学、分层作业,做了一些探究。
   一、认真调研,注重分层
   要因材施教,分层教学,分层作业。教师应该首先深入学生。研究学生原有档案、学习习惯、学习态度和非智力因素,充分了解每个学生的個体差异。综合水平,掌握现有的具体班级条件、学习条件、学业成绩、家庭因素等,按1:3:1的比例,全班分为三个等级,即(A组、B组、C组)A组优秀学生:思维敏捷,学习态度端正、学习成绩良好。B组中等生:一般理解和分析能力强、学习态度好、成绩中等。C组学困生:理解分析能力差,基础不好,成绩差。其次,安排好生和学困生坐在一起,进行“一帮一,一对红”活动。同时,做好中低学生的思想工作,向学生说明分组不是一成不变的,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和考核,可以及时调整,并对家长说明:分组是一种促进手段,让差生有更多学习、被辅导的机会,让中低生更快进步,争取获得更多家长的理解和支持。
   二、激励评价,调整分层
   动机评价是对学生学习的最佳奖励,是激励学生进步的有效手段。不同水平的学生的评价标准不同。对于优等生,应用竞争性评价,高标准、严格要求,使他们严谨,不能满足现状,努力不断超趆自已;对中等生,运用激励评价,不仅指出了不足之处,而且指出了努力推进自身进步的方向。对于学习困难的学生应该给予表扬和鼓励,充分肯定他们的进步。在长期固定学生分组水平的情况下,及时调整分层分组是分层教学的重要途径。教师应及时听取学生的意见,并适时调整学生分组的级别,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升级或降级。如果C组学生努力学习,提高成绩,他们可以转到B组。同样,B组学生也取得了进步,他们可以转到A组。总之,这样有效的激励评价,可在班级中形成公平、公正的竞争,形成你追我超赶、奋发向上的学风。
   三、分层作业、讲究策略
   根据“因材施教”的要求,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和认知特点,选择不同的教学策略。
   (一)在指导学生上要注重方法,“世界上没有两片树叶是相同的”学生由于年龄、生活环境、身体条件、家庭状况,学生的文化基础都不一样,因此,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相差很大。所以,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要用不同的方法,对于优等生要大胆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自主学习,如果他们遇到困难,只需稍作点拨,不必作太细的指导;对于中等生应重在点拨,适时指导;对于差生应重点辅导,要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在学习上如有困难,教师应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在教学中要循循善诱,持之以恒,真正做到细心地讲解、耐心地辅导。同时要注重反复抓,抓反复,促使他们巩固知识,教师要对知识进行分解,降低作业难度,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在作业要求方面,不同知识学历的学生应有不同的目标和要求。
   1.计算教学中的分层作业
   优等生的计算要求:合理、灵活运用简算,力求速度,计算正确率力争100%;中等生:方法正确、要尽可能提高计算能力,正确率力争达93%以上;差生只要掌握计算方法、基本计算题,正确率力求在60%左右。
   2.“解决问题”教学中的分层作业
   在教学“解决问题”时,对于差生的要求是:只做简单的基本题,多联系生活实际,多用直观法、耐心引导,分步解题,会做一步是一步;对于中等学生的要求是:让学生说出解题思路,鼓励中等生多做一些综合性的题目,努力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对于好生,则要求他们必须用综合算式解答一般练习题;在解答开放性题目时,提倡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并让他们有条理地说出解题思路,力求解题方法最优化。
   (三)在教学中,根据课本内容设计梯度作业。例如,在教授简单的十进制乘法运算时,我设计了三难、易区别的梯度作业。
   C组:32×0.25×12.5
   B组:3.2×0.25×12.5
   A组:7.2×6.7+0.28×67
   本设计体现了“人人学数学”“不同的人学不同的数学”的理念。
   四、分层作业,讲究设计技巧
   在二十多年的基础数学教学实践中,我积极运用因材施教的方法,总结了分层作业的设计技巧:如增加数量或减少数量呈现分层、变换条件与问题呈现分层、改变图形呈现分层等。
   (一)增加数量呈现分层
   如在学习“分数问题”时,我设计了这样的一道题:一辆货车从尤溪运货到厦门要8小时,空车沿原路回来要6小时,这辆货车往返的平均速度是多少?如果想把题目变成更简单一点,就增加一个具体的路程,尤溪到厦门有480千米,这样就可呈现分层。
   (二)减少数量呈现分层
   例如,在教学“工程问题”时,首先要讲这样一个题目:一条400米长的路,李华队独修要8天完成,吴文队独修要5天完成,如果李、吴两队联合修多少天完成?如果去掉路长400米,就变成了:同一条路,李华队独修要8天完成,吴文队独修要5天完成,如果李、吴两队合修多少天完成?这样出现了一题多解,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减少了数量,照样能体现分层。
   (三)变换条件与问题呈现分层
   例如,在教授“圆的周长”时,首先要回答以下问题:一张圆纸的周长18.84厘米,半圆形的周长是多少?如果变换条件与问题,就变成了:半圆周长15.42厘米,整个圆纸的周长是多少?这样就增加了难度,体现了分层。
   五、分层作业,注重实践
   根据新的课程标准,数学教学必须符合数学知识本身的特点。根据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需要,我们应该重视学生的生活体验,让他们体验并尝试将具体的生活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为了最大限度扩大学生的学习空间,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例如,在教学“长方形的表面积”时,让学生测量教室的长度、宽度、高度,然后根据实际情况,计算教室粉刷的面积,这样的作业设计可让学生充满兴趣,使学生认识到数学无处不在,从而增强小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和积极性。
   总之,为了使不同程度的学生在数学学习和活动中都得到发展。我作为城区学校的数学教研组长,必须积极钻研教育、教学理论,在分层教学中更新观念,努力实现“因材施教”分层作业,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活力和兴趣,努力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现状,使全体学生形成主动学习和发展的新局面,让每个学生在小学阶段打下坚实的基础,长大后为祖国的建设添砖加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70473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