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的策略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在语文教学中要重视情感教育,语文教师要充分认识课堂教学中的情感价值,通过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有意识地把情感教育渗透到教学中,使教学过程不仅成为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也成为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
  【关键词】中学语文教学;情感教育;策略
  情感教育是教师依据一定的教育教学要求,通过相应的教育教学活动,促使学生的情感领域发生积极变化,产生新的品质的过程,也是教师在尊重学生情感的基础上与学生进行交流和沟通的过程。情感因素在语文教学中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语文教材中,文质兼备的文学作品占据相当大的篇幅。这里有对祖国的爱、对人民的忠、对事业的追求、对信念的执著;这里有赤子之心、莫逆之交、朋友之情、手足之谊;这里有拍案而起的激愤、催人泪下的凄切、细雨霏霏的柔婉;天地动容的悲惨;这里有开怀的笑、嚎啕的哭、会心的悦、无名的愁……
  没有情感的语文教学就像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情感教育呢?
  一、创设良好的情感氛围
  法国启蒙思想家的得罗说:“没有情感这个因素,任何笔调都不能打动人心。”教师需要创设一个良好的情感氛围,让学生处在“我要学”的状态下愉悦地学习。而语文教材中的每一篇作品都是作者在特定写作背景和写作目的影响下的特定情感的表达。
  因此,在学生正要接触作品时,教师要抓住本教材的情感个性,巧设导语,引带入境。导语的设计要从情感出发,以情感作为敲门砖,才能扣击心灵。那充满感情的语调、表情、心境,以及结合课文所做的提示性的语言、动作,会创设一种学习情境,会激活学生思维,会让学生产生期待。当学生的情感被调动起来时,他们就会沿着这条情感轨道,走进课文,走近作者。
  比如:我在教《故乡》一课就设置了这样一个导语:同学们,我们每个人都有故乡,我们都深爱自己的故乡,古往今来有多少人写故乡、思故乡。赞美故乡风土人情的有之,抒发对故乡离情别绪的有之,回到阔别多年的故乡的激动和欣喜的有之。鲁迅也是凡人,他一九一九年回到阔别多年的故乡的感受又是如何呢?我们来跟随《故乡》中的“我”的足迹一起去感受一下吧……这样就激起学生带着情感去体会“我”回故乡的喜乐悲愁了。
  二、使学生在情趣盎然的教学活动中自然而然地发挥自己的创造性
  这个新是有新意,能够启迪新的思维,新的想象,富有诱惑力,使学生能够在情趣盎然的教学活动中自然而然地发挥自己的创造性。笔者在《斑羚飞渡》一文的教学中,尝试着设计了新的训练,让学生与课文之间做了一次情感交流,深有开启学生发散思维、打动学生心灵的感触。
  《斑羚飞渡》是一篇极其悲壮感人的散文。我在备课中反复诵读此文,每次都被斑羚种群那种最本质、最原始、最淳朴的自救自生精神感动得潸然泪下。镰刀头羊、老斑羚那种为了种群的生存,毫不畏惧、甘愿牺牲的精神深深地感染了我。在较圆满地欣赏了《斑羚飞渡》一文的精妙之后,我尝试让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做进一步探讨。我给学生布置了书面作业,要求以“这是一次飞渡”为题,完成一篇课堂随笔,学生的思维极其活跃,真正调动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学生的填写情况可谓是百花齐放,如:“生死抉择”的“跨越生死线的”“超越生命极限的”“心灵升华”的“启示人类的”等等。学生一改往日作文的头痛惆怅,写起来神采飞扬,妙笔生花。由此看来,学生经过与课文的内在交流后,所产生的丰富联想和心灵的震撼,是学生创造性思维得到充分发挥的最佳表现,是任何一位教师在课堂上精彩的说教所不及的。
  三、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和理解
  语文课程标准认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该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和理解,因此,要引导学生自读自悟。
  在教学中,由于个人生活经验与相关知识积累不同,所以学生们对课文的理解也是千人千面,常常因许多不同声音的存在而让人感到耳目一新。例如:在学习《安塞腰鼓》一课,同学们尽情地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安塞腰鼓是古代激励边关将士冲锋杀敌、浴血奋战的号角”“是将士们征战凯旋的欢迎曲”“它气势磅礴,它置死地而后生,它充满激情与力量,它是生命的舞蹈与狂欢”……学生读出了涌动的灵气,这样的自悟自得,抛却了固定程式的束缚,使课堂中自由陈述的气氛很浓。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可以发表独特的见解,张扬个性;可以分享学习成果,体验成功快乐,学生在教师搭建的平台上展现生命的色彩。
  四、打破学科间的隔阂
  语文不仅仅是语文,它蕴含着天文、地理、历史、科学、美学,甚至流淌着音乐。教师在教学中,使用教材时完全可以打破学科间的隔阂,向邻近学科开放,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整合中,开阔学生的视野,使其产生更多的感受,促使课堂的动态生成。例如:在学习《音乐巨人贝多芬》一课时,我让学生边看课文边听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来感受贝多芬的生活遭际、个性气质和特有的精神世界,面对生活的窘迫和苦难的压力,他对不幸遭遇不妥协不屈服的抗争意志,在悲怆激昂的音乐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在阅读中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阅读感受和内心体验。
  五、创设新角色
  创设新角色是在课文原有角色的基础上,增添新角色,让学生扮演或担任。由学生参与课文中发生的事件,引导学生从新的角度,自主地感受理解。例如:学习《桃花源记》一课,让学生担任记者,来到桃花源的现场进行采访。小记者们的问题还真不少:“请问渔人,你来到这个地方,第一感觉是什么?”“请问桃源人,你们是否愿回到外面的世界?”“如何开发桃园,请谈谈你的设想。”面对小记者们的提问,扮演渔人、桃源中人的同学一一作答。采访完之后,记者们马上作现场报道或写新闻报道。这样,让学生通过体验新角色,把自己融入课文情景,自始自终处于人为创设的大语言交际场景中,学生以主人翁的态度兴致勃勃地参与教学过程,实现了课文和学生的深层对话,突破了教材的束缚,教学中生成了出人意料的新体验、新思维。
  六、营造符合教学需要的情境
  营造一种符合教学需要的情境,把学生带入一种与教学内容相通的氛围中。“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琵琶行》之所以能千古传唱,就在于琵琶女的琴声触动了诗人的情感,使诗人有“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而这两句感慨,激起了更多人的情感共鸣。我们的教学,就应该像《琵琶行》这样以声传情,以情动人。
  如:在教学《蜀道难》时,我在选择配乐朗诵上,精选了焦晃老师的配乐朗诵,其背景音乐听起来既有点凄凉又有点怪异,节奏回环往复,易于触动学生的情感,使学生浮想联翩,眼前不由浮现出高危险峻的山水景物及崎岖险阻的蜀道。正是借助于音乐,才渲染出蜀道惊险的气氛,才使学生的情感一泻千里,不可抑制。
  又如诗歌的教学,大多数诗歌感情含蓄,诗画一体,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句就深具“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特点,大多数学生没有看到过沙漠,无法理解其景象和诗中雄阔而又稍显苍凉的意境,教学时就可以借助多媒体的视频和音乐所创设的情境帮助学生体会这种情感和意境。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要重视情感教育,语文教师要充分认识课堂教学中的情感价值,通过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有意识地把情感教育渗透到教学中,使教学过程不仅成为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也是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
  【参考文献】
  [1]苏枫娟.重视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J].新课程学习(基础教育),2013(0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70602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