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分析、体察、想象”培养语感能力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语感是对语言文字的一种感觉,是在长期体验、训练、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对语言文字的领会和感悟能力。语文教学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教师要设法以学生分析感悟词句的情味激活文本言语,让学生在生活中切身体察形成对语言文字灵敏的感知,培养学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以文本的言语特点点燃学生的心灵。
  关键词:语感;分析;体察;想象;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课程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化和完整性,强调随文讲解,提倡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学生语感的形成,是在语言运用的实践中逐步建立起来的。叶圣陶曾说:“文字语言的训练,我以为最要紧的是语感训练。”因此,语文教学要抓好语言学习,教师要设法以学生分析感悟词句的情味激活文本言语,让学生在生活中切身体察形成对语言文字灵敏的感知,培养学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以文本的言语特点点燃学生的心灵,最终让学生在这样的体验、训练、实践过程中形成对语言文字的领会和感悟能力。
  一、 分析感悟——激活“语感”意识
  语感意识是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敏锐直觉,言语听觉不灵敏,很难分辨语音,文字视觉不灵敏,则难以对文章的词语、句子、篇章、思想、情感迅速地做出直觉判断。语感分析是获得良好语感的重要途径,学生在语感分析中,就语言材料的内容、形式和感受过程本身,以理性的方式做出分析判断,从而培养出语感意识。根据“高年段阅读教学”的重点和目标,高年级“理解能力”教学有以下发展:一是对词语、句段的有效理解,能推想特殊含义,体会表达效果;二是关注表达顺序,体会作者思想感情,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从学习“语言建构与运用”的角度看,重点分析语言意义的生成机制,分析语言在这里是怎样使用的。例如教学《西门豹治邺》,抓住课文重点段落,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中人物的对话,分析作者是怎样安排写作思路,怎样抓住语言的描写突出中心,在学生体会到西门豹和老大爷的对话、弄清河伯娶媳妇的来龙去脉后,再让学生分析西门豹对巫婆、官绅头子、官绅的四次语言是如何“将计就计、惩除邪恶”所使用的语言描写方法,最后让学生总结学习收获和学习过程。这就是比较典型的语感分析教学,意在帮助学生感悟语言的运用,激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知。
  二、 切身体察——提升“语感”品质
  语言是表达思想情感的,因而语感必然包含情感因素。要获得真切的语感,就要切己体察,把眼前耳边的语言文字同自己生活中已有的情感联系起来,提升语感品质。在语文教学中,如果切断了语言文字和学生生活的密切联系,即使是十分优秀的作品也难以感受到其意义和情味。叶圣陶说得好:“如果单靠翻字典,就得不到什么深切的语感。唯有从生活里面去体验,把生活所得到的一点一点积聚起来,积聚得越多,了解就越深切。”如教学《信任》,课前播放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一些相互信任的事例,让学生说说自己到无人售购的商店购物的经历和感受,再引入文本的教学。这些切身体察是学习《信任》所不可缺少的经验基础,只有学生在生活中获得信任才能真正感受作者奇妙的购物经历:告示牌指路→小狗带路→猫看管钱箱→自己摘桃→凭自觉付钱,才能体会文本言语背后带给人与人之间的信任与被信任的喜悦。这种基于生活经验的体察,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把握语感的感情色彩,把生活中的喜怒哀乐带进文本言语中获得语感品质。一个孩子如果生活中深知自己的父亲养育子女的辛苦,一个父亲如果在生活中多给孩子关心理解,这样经历的学生就更易于体察《迟到》一文所表达的人性美,体会父亲对小海音的严中有爱、爱中有严,体会文中浓浓父女深情,得到语体感。
  三、 揣摩想象——培养“语感”个性
  语感教学需要大量形象思维的参与,语言文字符号本身没有直接可感性,必须借助联想和想象、揣摩比较,形成形象鲜活的画面,创造出新的情境和意境,这样获得的语感才是丰富的,学生的语言表达才是个性化的。如“第六届新课堂、新教师海峡两岸基础教育交流研讨活动”会上,上海青年名师戴建荣执教的古诗群文阅读《马背上的歌谣》一课,戴老师从甲骨文“”出发让孩子们猜想引出“马”激发兴趣,然后从古诗的“节奏——画面——诗情”教学《敕勒歌》《钱塘湖春行》《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节选。课堂上戴老师让学生——“读,学习节奏,引读示范,用古诗平仄音调的规律诵读;吟,半读半唱,联想想象,充分表达古诗画面的音韵美;舞,借鉴手语、‘骑马踏行’,在吟诵的同时通过形体语言再现诗的意境,抒发感情。”整堂课一咏三叹,且歌且舞,诗意盎然,充分的画面想象带领学生走进“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豪迈、“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的悠闲、“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的悲哀。戴老师始终围绕着“马”的节奏音律,让古诗画面在学生脑中、心中形成。当“马蹄声”响起时,学生的语感情感也截然不同,学生叹之、咏之、舞之,揣摩、比较“马背上”的诗情。师生间情意融融,共同沉浸在《敕勒歌》策马奔腾、骁勇善战,表达草原游牧的豪迈情怀;《钱塘湖春行》骑马游春,悠闲惬意,流露自然美景的热爱之情;《破阵子》骏马飞快,箭如霹雳,抒发壮志难酬的悲愤心情。整堂课,戴老师没有一丝一毫的古诗内容教学,通过这样的吟诵训练,思维想象,诗词的情感却表现得淋漓尽致,彰显语言独特魅力。
  “一个具有良好语感能力的人,往往能够一听就清,一说就顺,一看就懂,一写就通,而且听得真,说得好,看得清,写得美。”学生一旦有了感悟能力,不但了解文学作品中词句的意义,领略其中的含义,懂得欣赏,而且能够灵活运用语言,做到出口能成章、下笔能成文,这样的语文教学,语感训练策略才是有效的。
  參考文献:
  [1]谢刚.试论怎样在阅读中培养学生的语感[J].科学咨询,2011(33):113.
  [2]刘桂新.试论阅读教学中语感的培养[J].管理学刊,2007,20(2):45-46.
  作者简介:
  吴若云,福建省泉州市,福建省泉州市新华中心小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71518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