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小学生语感培养的路径策略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语感能力的培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感是通过学生反复不断地感觉实践而产生的。作为语文教师,应抓住一切机会为学生创造更多的语言实践机会,从而开发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其路径策略为:重视朗读,激活语感;拓展阅读,丰富语感;口语实践,训练语感;书面表达,运用语感;美文品析,发展语感。在学生充分的阅读、吟诵、感悟、积累、表达的基础上,教师给予针对性的指导,帮助形成并提高语感能力。
  关键词:小学生;语感;路径;策略
  语感是人们对语言文字的一种直接的整体感受。语感能力的培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感是通过学生反复不断地感觉实践而产生的。相关研究表明,人大约在13岁时,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才趋于成熟。由此可见,小学时期是学生形成良好语感的重要阶段,如果教师能够充分有效地利用好这个时期,对学生展开有效语感训练,会使得教学效果明显突出且能达到事半功倍的目的。
  面对刚步入小学段的学生,我迫切关注他们的语言积累和语感的培养。如何进一步有效实施培养学生语感的教学计划呢?
  我把课前十分钟语文活动列入了新学期语文课程的规划中。
  一、一起读课文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语感是一种积累,它不可言传,没有办法和其他技能一样,由教师分步骤把它讲清楚,更不能给学生作形象的示范。它只能由学生通过读这一措施,以自身的体会去感受文章所包含的思想情感和韵味。
  语感的形成第一步要多读。只有不断的朗读,才能使学生逐步掌握文章的语言、节奏、格调等。只有重视朗读,才能激活语感。平时在课堂上,因为时间有限,让学生都有逐一读的时间,这是不现实的。特别是那些内向腼腆,不愿主动表现的学生,就更没有单个诵读机会了。尽管每天布置有回家完成的诵读作业,但真正高质量落实到位的学生,并不多。对,就利用这宝贵的课前十分钟,开展诵读活动。一周14节语文课,每节课利用十分钟,算下来,也是很可观的。
  诵读工程刚起步,难度系数不能太大,可操作性一定要强;否则知难而退,毫无实效。想来就从学过的课文开始读吧。“一起读课文”主题活动由此开展起来。
  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我给学生充分的鼓励,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并明确要求学生:态度自然大方,声音响亮,表达清楚。而且人人都必须参与,无一例外。学生既知没有退路,也就不得不勇往直前了。
  于是,台上选手激情诵读,台下听众洗耳恭听。有朗读,就有听众;有听众,就有点评。这个好在重音突出,抑扬顿挫;那个胜在感情起伏,拿捏得当。在一片鼓励叫好、精当点评中,孩子们的朗读热情越来越高涨,朗读的质量也大幅提升。
  二、跟我赏美文
  一学期过去了,课前十分钟主题活动却停不下欢快的脚步。我也早有规划,迫不及待实施下一步骤:拓展阅读,丰富语感。主题活动的要求进一步提高,内容由课内拓展到课外;形式,也由朗读升级为以背诵或演讲的方式呈现。“跟我赏美文”主题活动又如火如荼地上线了。这下课前十分钟更加欢畅了:今天你一个《木兰辞》,明天我一个《少年中国说》;这个铿锵豪放,那个深情婉约,怎一个“好”字了得!
  也许受之前音频作品的启发,不久,孩子们的视频作品也闪亮登场了。后期的视频作品日渐成熟且创意无限。或室内取景,或外拍贴合;或辅以道具,或配上音乐……一篇篇美文,在孩子们的眉飞色舞间,举手投足中,更在抑扬顿挫的腔调里,得以精彩演绎。至此,课前十分钟已然成为孩子们的读书“秀”,其乐融融!
  三、听我说故事
  什么叫语文?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是一种表达思想的工具。语文就是语言,就是平常说的话。嘴里说的话叫口头语言,写到纸面上的叫书面语言。语就是口头语言,文就是书面语言,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连在一起说,就叫语文。所以,语文老师的终极目标,当然是培养学生能说会写之能力。
  读写之间,“说”为桥。下一步要完成的是,口语实践,训练语感。让孩子们说什么呢?那就从现做的事儿说开去吧,说说“一起读课文”,讲讲“跟我赏美文”的那些事吧。当我一提议,孩子们欢呼雀跃。的确,一路走来,孩子们有体验,有感受,更有收获,有一肚子话可以说。“听我说故事”主题活动,便风风火火地拉开了帷幕。
  所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为这精彩一刻,他们在课前都竭尽所能,想在同学们面前好好表现一下,虽然刚开始我心里并不认可他们的表现,上台后表情的不自然,语言的吞吞吐吐,声音也是低如蚊虫,总不能尽如我意,于是我甚至怀疑他们是否尽力,我的这一步骤是否操之过急,可是后来从学生的反馈信息中得知,他们是如何为这次的表现废寝忘食,又是如何的拉住同学,一遍遍地操练,甚至于已經达到脱口而出的地步,却在台上大脑一片空白,下台后很是失落,感慨万千。
  四、写写那些事
  从读到说,从说到写,从积累到运用,让孩子凭借已有的对语言文字的感悟来指导自己的习作实践,终将有效地促进学生语感的发展。书面表达,运用语感。有了前期活动的铺垫,说写之间思维导图的有效衔接,孩子们的“写”,顺理成章,有了质的飞跃。
  惊喜总在成长的路上。“听我说故事”主题活动中,很多有心的家长将孩子的“说”转化为文字,稍加整理,一篇五、六百字的作文悄然成型,孩子们再不为作文字数的要求而发愁了。
  那天学校操场的草坪上覆盖着一层厚厚的霜,这是入冬以来下的最厚的一次霜。轻微的雾气笼罩着,恍若仙境一般。我脑海里一个激灵,今天不妨来说“霜”吧。这个景观应该可以算作我们师生的一个共情生活的片段。
  “今天的天气有什么特点?”“有雾,还下了霜。”“说说你眼里的霜,像你熟悉的什么东西呢?”“像糖”、“像雪”、“像盐”、“像白色的细沙”……
  “那你是从什么时候感受到今天下霜了呢?”还少个开头,得想办法让孩子们说出来。
  “我起床的时候就感觉到了。”不知是谁提醒了大家。
  “对的,我早上把手伸出被窝感觉到很冷,又缩回被窝里了。”
  于是,大家描述着自己的起床情景,各有各的情况,各有各的体会。教室里一度热闹非凡,大家都争先恐后地说出自己真实的感受。
  刚说了一会儿,已到早操时间,大家都来到了塑胶草坪。草坪上的霜白茫茫一片,衬着绿色,特别美。有孩子还说像铺了一层薄被,有孩子忍不住用脚划了一下,跳起来了很多小颗粒。有的用手去摸,感受霜的冰凉。
  回到教室后,我引导他们画出思维导图。今晚的语文作业就是写一篇习作《我眼中的霜》。第二天学生们交上来的说写作文《我眼中的霜》,都比平时写的篇幅长,内容详实,感情真挚。显然,孩子们已经感受到了这种方式的新颖,参与的积极性也很高。
  叶澜教授说过:“教育是一个使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变得更完善的职业,而且,只有当教育者自觉地完善自己时,才能更有利于学生的完善和发展。”心在哪里,收获就在哪里。在这小小的语文活动天地间,我们一直辛勤耕耘,体验着播种者的酸甜苦辣。那些读过的书,说过的故事,写下的篇章,评析过的佳作,终将渗透在孩子们的语文素养里,也为我的语文教学,迎来了明媚的春天!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4164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