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培养学生语感的有效策略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语感是学生语文素养的标志之一。培养学生的语感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通过有效朗读、选择教法、拓展文本和个性解读等途径,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和作者对话,产生思想情感的碰撞,从而获得对语言的深刻感受,提升他们對语言的理解能力。
  [关键词]语感;朗读;教法;文本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9)16-0018-01
  语感是学生对语言的敏锐的感受能力。《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训练,让学生打好扎实的语文基础。”同时,它还多次提到学生的阅读感受。可见,语感在学生语文学习中的重要作用。作为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文本的价值,培养学生的语感。
  一、有效朗读
  语文学习,其根本就是一种语感训练。而朗读是培养语感的最科学有效的方法之一。朗读,既是语文课堂的一种重要手段,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在每一节语文课上,教师都要突出“读”,以读为主线。读要有要求、有层次、有评价,形式要多样,这样的读才能有效培养学生的语感。
  如,教学苏教版教材(以下都以苏教版教材为例)《月光启蒙》一课,在学习“童谣”这部分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体会如何去读歌谣,让他们边读边想,说说仿佛看到了什么。这样,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很投入地朗诵歌谣,对歌谣的含义和意境逐渐有了深入的领悟。
  只有通过有效的朗读,才能引导学生亲近文本、走进文本,真正地理解文本。只有通过朗读,才能使学生和文本产生情感的碰撞,体会作者抒发的情感,在“润物细无声”中逐渐形成良好的语感。
  二、选择教法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诗歌、散文、小说等不同体裁的文本。不同的文本有不同的语言表达风格。要想使学生对不同文本的语言风格有敏锐的感知,就要灵活地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这是培养学生语感的关键。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总结了如下几种比较实用的教学方法。
  主线法。如,教学《司马迁发愤写<史记>》一课,教师可围绕司马迁和《史记》这一主线进行教学,重点突出,让学生理解文本的表达。
  场景法。如,教学《船长》一课,教师将文章重点部分分成几个不同的镜头,展示不同的场景,分别进行教学,使学生学会描写场景的方法。
  主要词语引导法。如,教学《黄河的主人》《厄运打不垮的信念》等课文,都可先出示文章中关键的、能够反映出文本内容的词语,再引导学生根据词语学习体会文章。这样不仅方便学生深入理解文章的语言和思想,而且有助于学生更敏锐地掌握关键词语。
  情感共鸣法。如,教学《船长》《灰椋鸟》等,根据文本的内容,寻找恰当的时机,设置情感共鸣点,引导学生和作者产生情感共鸣,促进学生不断地理解文本。
  三、拓展文本
  要实现对文本语言的感悟,必须把握住文本的“根”。“根”除了语言本身外,还涉及文本作者的身世及写作背景等。当学生了解了文章及作者的有关情况,就能理解文章的思想艺术特点。因此,教师要进行适当的拓展。拓展是帮助学生理解文本的,所以不能过度拓展。在日常教学中,经常出现了喧宾夺主的现象。如,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还不够充分,教师就大量地介绍文本以外的内容,虽然从表面来看,营造了气氛,实则是丢了西瓜捡了芝麻。
  对文本的拓展,不可全盘否定,教师要根据具体的文本以及学生的知识结构情况,把握好拓展的度。
  四、个性解读
  语文新课程标准强调要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培养学生的个性化理解和表达能力。这是语感教学追求的最高境界。
  在日常教学中,学生个性化的理解和表达并不多,大部分都是一个模式的表达。当让学生表达一个想法时,他们要么选择文章中的几个特定的词,要么就选用那几段特定的话。如,在教学《司马迁发愤写<史记>》一文时,教师出示“《史记》是             ”,让学生进行回答。学生的回答都是“辉煌巨著”“前无古人的著作”这类在文章中的词或句。很少有学生能主动找出一个文章之外的词来表达。因此,教师要引导进行个性表达,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他们的语感。
  当然,个性化的理解和表达,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需要平时的引导和训练。如,教学《灰椋鸟》这一课,教师引导学生想象灰椋鸟是怎样倾诉、怎样呼唤、怎样应和的,并现场表演。这样,学生兴趣盎然,积极思维,产生了个性化的表达。
  总之,培养学生的语感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在教学中,我们只有基于课程标准的要求,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抓住文本的特点 ,通过各种途径,才能有效培养学生的语感,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责编 韦 雄)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89327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