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南塘小学STEAM课例展示活动之“行与思”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2018年9月,陕西省渭南市临渭区南塘小学向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STEM教育研究中心申请的“中国STEM教育2029行动计划课题”《STEM教育特色学校建设研究》和《基于生本理念下的小学STEM教育特色课程建设研究》两项课题顺利立项开题。在不具备课程开发的条件下,学校首先学习和实践已有的优秀课例,成立STEM电子类社团,利用每周三下午开展STEM教学活动。在社团活动经验积累的基础上,2018年11月,南塘小学整合利用多学科教学资源,结合渭南市农耕文化的地域特色,进行STEM课例开发。语文、数学、科学、美术、综合实践等学科教师多次磨课,反复修改优化,《拱桥》项目教学最终成形——
  2019年1月22日,南塘小学“STEAM创新课堂 主题项目教学”课例展示活动亮相,临渭区教育局、教研室相关领导,以及富平县友好校、临渭区友好校的校长、骨干教师,南塘小学城乡发展共同体成员校等参与活动。
  活动中,聂卫平校长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对STEAM课程教育工作的开展情况作了详细阐述。在课例研讨环节,授课的老师们从教学预设目标、内容的确立,教学环节、教学流程的制定,向大家进行了汇报。
  在课例展示环节,语文教师首先带领学生从文本解读入手,了解了赵州桥的历史背景及在桥梁建筑史上的意义;科学教师与学生一起探索了拱形抗弯曲能力的大小以及增大抗弯曲能力的方法;数学教师以圆周长一半为例,与学生一起进行了拱形弧长和拱形面积的计算;美术教师从审美培养的角度出发,引导学生用简单的线条绘制拱形桥的雏形;最后,综合实践课教师让学生以小组合作方式运用废旧报纸、泡沫板、牛奶盒子、雪糕棒等简单材料,动手制作了形式多样的桥梁模型,并引导学生上台总结分享建桥过程、反思不足。五位授课教师既能结合本学科的特点,又突出了STEAM课程的教育理念。
  评课议课环节中,观课老师们针对课堂的组织实施过程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与疑惑,授课教师进行现场解答、说明,互动氛围浓厚,在研讨中达成共识,为完善课例实施方案提供了新思路。临渭区教研室杨晓蓉主任、《陕西教育》教学编辑部范希望主任、陕西教育报刊社新闻中心唐李佩主任充分肯定了此次活動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及综合素养方面的重要意义,同时也指出课例实施过程中表现出的学科叠加与割裂及过分强调学科本位的倾向。
  作为陕西省STEM教育种子学校,本次开展的《拱桥》项目教学是该校开设STEAM项目式课程教学的第一次实践探索,也是一个基层公办学校对这个外来理念落地和本土化实践的一次尝试。聆听专家的点评,结合此课例研发的艰辛过程及课堂实施情况,聂卫平校长及五位授课教师对这次实践及今后的研发思路进行了更深层的思考——
  聂卫平(渭南市临渭区南塘小学校长)
  2018年5月初识STEAM,我们觉得遥不可及,它是那么的高大上。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培训和思考中,我们认为作为最基层的学校也不应该桎梏不前。那么,在我们这样一所基层学校里如何开展STEAM教育,并让它落地生根呢?
  雨果曾说:“沉思就是劳动,思考就是行动。”作为基层学校的校长,我经常思考,经过省级的培训、系统化的学习、深入的思考,基于STEAM教育的核心理念所有的学科都可以也应该相互联结,学生需要了解各种知识和技能是如何在解决实际问题时相互联结和相互交叉的。我们南塘小学从学科融合和特色活动两个方面进行实践探索。为此,我们结合STEAM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设计具有连续性、系统性、跨学科融合性的小学STEAM课程。
  结合临渭区地域文化和学校实际,我们确定从六个方面本土化地推进STEAM教育:一是要让教师们充分理解探索STEAM课程的价值意义,旨在取得教师的价值认同;二是打造一支出色的STEAM教师团队,解决师资问题;三是构建一个校本化的STEAM课程实验室,给学生提供探究实践的空间;四是基于STEAM教育理念的跨学科融合;五是开发3D打印与足球、电子与遥感、航模与科学、数学与建模等校本化的STEAM课程群;六是结合临渭地域文化开发鼓楼课程。
  对于学科融合,我们确定的基本思路是:社会实践—提出问题—确定主题—设计项目—分解目标—集体研讨—课堂验证—分享展示—反思提升。如何在南塘小学开展STEAM教育理念下的学科融合,我们结合学生在研学旅行活动中感受到桥梁对便利交通的重要意义,以及学生六年级现行教材所学内容(六年级科学课程中拱形的力量,六年级数学课程中弧长计算及圆的面积计算等),确定了《拱桥》这一项目主题,整个项目活动实现了对语文、数学、科学、美术、综合实践科目的跨学科融合,设计了五个活动:
  活动一——读桥:《赵州桥》介绍历史背景,在桥梁建筑史上的意义;
  活动二——识桥:《拱形的力量》拱形抗弯曲能力的大小以及增大抗弯曲能力的方法;
  活动三——算桥:《弧长的计算》学会弧长的计算方法及材料的预算;
  活动四——画桥:《桥梁的设计》用简单线条绘制拱形桥的雏形;
  活动五——做桥:《拱形桥的制作》借助不同类型的材料制作赵州桥,分享展示。
  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空。在思路确立后,南塘人进行了大胆的实践与探索,努力实现学科间的有效融合,在研讨中我们惊喜地发现各个学科间有效融合恰好能充分体现南塘的生本课堂理念,是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的教育;是使学生充分进行探究与交流的生本课堂;是学生事先有准备、乐探究的教学;是教师为学生发展而设计的教学。同时,我们还发现由语文、科学、数学、美术和综合实践课程老师共同执教存在的弊端。虽然在备课、上课、多媒体等环节形式上实现了基本融合,但是执教老师们没有真正跳出自己的学科,在课堂上呈现出来的没有达到真正意义上的融合。在专家的指导下,我们将在以后的探索中努力构建:一是培养综合素养好的跨学科融合教师;二是打造跨学科融合教师团队;三是进一步实践各个学科、不同项目的大融合。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我们坚信在STEAM教育理念的引领下,在南塘人的不懈努力下,坚定地迈出了基于STEAM教育理念的学科融合的第一步,STEAM教育校本化的实践探索必将在南塘校园生根、开花、结果。
  杨晓娟(语文学科)
  我第一次听到STEAM这个词语,是在校长的办公室里,从一头雾水、懵懵懂懂,从不断的学习、研讨到之后的课例展示,短短一个月的时间,我的教育理念、教育思想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也让作为教师的我,不得不紧跟时代,转变教育理念,直面教育改革。
  我们在STEAM课程中加入语文教学,是根据本次《拱桥》项目的需要,也是因为STEAM本身注重的是学习与现实世界的联系,强调学习的过程。所以加入语文教学,是想提高语文教学的自主性、实践性。教学中,我把教学的重点定为深入了解“拱形桥”的特点,从刚开始的图片导入赵州桥到深入了解赵州桥的特点,都是为了给之后的造桥作好铺垫,教学目标的实现、教学重点的突出都达到了很好的效果。初次探究完成后,我更多的是思考:如何真正地整合课程,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我想:STEAM注重的是学习过程,而不是结果。它的关键是合作、支持和创新,是一种基于项目和问题的学习,是一种建立在学习者体验基础上的学习。因此,我们要让学生在体验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样才能真正地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也能真正体现STEAM的教育理念。
  新的改革,需要新的理念。今后的教学中,我会继续学习,不断探索实践,让STEAM课程真正地融入到学生的学习中,让学生轻松、快乐地学习。
  赵强(科学学科)
  在本次《拱桥》项目研讨中,科学课的目标有两个:第一,通过与学生共同探究拱形受力原理,为《拱桥》项目课例的完成提供理论铺垫;第二,通过学生猜测、假设、实践、探究、总结等一系列科学学习活动的开展,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完成这两个目标,我将本节课的授课分为四部分:
  1.激趣质疑,诱发思考。引用视频、诗句等,调动学生对本节课学习的浓厚兴趣,为新课教学创造最佳的学习氛围。
  2.猜想假设,激发参与。利用各小组之间对平板形和拱形受力情况的猜测和讨论,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使学生之间有更多、更好的交流,拓宽学生的视野。
  3.探究解惑,实现目标。学生在猜测假设的基础上动手实践,全员参与,使“以学生为主体,以探究为核心”的教学理念得到真正的体现。
  4.拓展提升,智慧育人。让学生将学到的拱形受力的知识应用于本次《拱桥》项目实践中,并在日常生活中观察验证,拓展科学的内涵和外延。
  评课中刘媛媛老师提出质疑,为什么不将平板桥和拱桥对比讲解,更加贴近学生生活实践。其实在设计之初,我是有平板桥和拱桥对比的,后来出于三点考虑,删除了这部分:微课设计容量有限,不允许讲授太多;对本项目的帮助不大,甚至有负面作用;在设计和建造桥梁工程中牵扯到土质地理、水文、桥梁尺寸、规模、使用材质、建造周期、成本等专业知识,解放后我国大规模建造框架式平板桥(包括我们渭河上的桥),甚至还有中苏合作时期的政治原因,我个人对此都不是特别熟悉,与其错讲不如不讲。基于以上原因没有进行对比教学。再次反思后,我认为还是可以适当加入的,这样对学科的融合更加有效!
  畅浪涛(数学学科)
  我在本次课例中承担数学学科融合活动的设计。根据项目的需要,让学生利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本节课我以生为本,以生活中的情景问题为切入点,建立开放式的课堂管理模式,采用小组探究方式,探索拱长和拱面计算方法并能让学生正确计算,根据计算所提供的数据为后面的画桥、做桥提供数据依据。
  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在本节课教学中我还存在一些不足:一是没有大胆地让学生去探索拱高和拱長的关系,导致学生的作品大同小异。其实生活中的拱桥是形状各异的,这样束缚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二是没有达到更好的项目融合,只是单纯地突出本学科的知识,让学生进行探究活动,轻视了培养学生的数学学科素养。鉴于此,我应以创设情景问题为向导,留下悬念,让学生发现问题并用数学的方法解决问题,在后续的活动中进行验证和应用,从中体验解决问题的乐趣。
  STEAM教育让小学数学教学更加生活化,不仅能使数学教学具有趣味性,有效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能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求异能力及积极思考的能力,进而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发展学生的创意思维。在以后的教学中,我打算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1.以联系现实生活的综合性主题进行切入;2.以实践性活动来开展课堂教学,以此来突破教学的重难点。如何把STEAM教育理念融合到小学数学教学中是我们每个数学老师有待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STEAM教育理念和我们南塘小学的“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不谋而合,理念虽已落地生根,但这仅仅只是开始,想要更好地本土化实施,要从这六个字上下功夫:合—和,融—镕,汇—会,进行深入的理解和探索。
  王娜(美术学科)
  在STEAM课程《拱桥》项目的课例展示中,我承担的是美术部分的教学。根据本次拱桥项目课例的需要,拱桥不仅坚固而且还要美观,就需要美术的介入。在教学环节中,我善于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小组发言和合作等能力上,我及时给予表扬和肯定,让学生更有自信勇于表现自我。在板书方面,我把它交给学生,让学生来画拱桥及花纹、装饰等。课堂中紧紧围绕着STEAM教育中“动手动脑的探索式”教育宗旨。
  但我还没能把STEAM教育理念理解透,只是略知一点内容。我认为,要想把STEAM教育理念理解透彻和掌握好,还需要不断的探索、学习和挖掘。其次,在学科融合方面也没能把握好,只是单纯地将美术教学插入了这节课例中,与其他内容是分离、割裂的。这都是我以后要继续学习和探索实践的地方,使STEAM教育更好地结合我们的实际问题融入到学生中,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让学生像科学家、工程师一样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赵伟(综合实践学科)
  综合实践环节的教学,主要是融合语文、科学、数学、美术四位老师所授知识,带领学生完成拱形桥模型的搭建。课堂上主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沟通交流能力,把问题抛给学生,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该如何更有效地完成桥梁的搭建;没有给学生要求第一步、第二步、第三步怎么做,而是让学生运用自己学习到的知识,充分发挥创新性,自主动手实践,真正落实STEAM教育的核心理念,让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教学流程分为四部分:1.了解材料工具。根据设计图、材料、工具讨论建桥思路,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在脑海中构思建造桥梁的思路。2.小组分工与合作。小组长对组内人员进行分工,建造拱桥。3.汇报交流展示。选派组员介绍设计思路和特点,分析优点和不足之处。4.拓展。引出下节课内容——拱桥的承重性能。
  综合实践环节的教学主要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注重动手、注重过程,结合动手实践和探索真正唤醒孩子与生俱来的创造潜能。课程的融合、课程的整合,最终目的是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而不是让我们老师的思维绑架学生的思维,就像在我们的《拱桥》课程中,如果学生按照老师的要求做出一模一样的拱桥模型,就是一节失败的课。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72447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