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搭建教学框架,促进德育体验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如何使用好《道德与法治》新版教材,成为当前一线教师关注的焦点。关注德育目标的确立,优化课堂教学框架,注重学生在德育中体验与感知,渗透优秀文化教育,来创新课程教学模式。本文以部编《道德与法治》七年级“青春有格”为例,来探究其教学思路。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框架;德育体验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教材的使用,对新教材教学内容的解读,逻辑框架的梳理,教学活动的创编以及课堂问题的设计等,都提出了新的挑战。一线教师在使用该教材时,多少会出现一线迷茫、困惑,甚至感觉无从下手。教师要立足初中学生学情及认知特点,抓住新教材的教学关键点,将教学问题进行透彻梳理和呈现。现着重从课程教学框架构设上,由点到面、不斷融合,引领学生从体验、感悟、辨识中增进德育素养。
  一、细化教学目标,重在落实
  在《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目标是基础点,也是教师首先要考虑的重点。教师在目标确定上,不能随意、不能模糊,而是要落实、落细。很多时候,教师在课程目标上过于高、大、空,一节课无法体现和落实目标内容。新教材在教学目标确定时,需要教师参考课标要求,还要遵循学生“最近发展区”,结合教材具体内容,联系班级学生实际,实现目标设定的具体化,让学生跳一跳就能够摘到桃子。同时,明确教学目标,还要强调师生对话与交流,教师要了解学生,走进学生内心,分析学生的思想、认知、情感、态度以及对课程目标的理解,要有的放矢,打动学生的心灵。在“青春有格”一课教学中,我们对教学目标的提炼如下:一是明确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主要通过教学活动,来呈现相关问题,引导学生认识“知耻”,追求“至善”。如可以利用读、说、议论等方式,感受传统优秀文化,增进文化素养。二是在能力目标上,结合“知耻”,融入“辨耻”活动,让学生了解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误的,通过课堂讨论,交流认知经验,分享学习心得,提高学生自控力。三是在知识目标上,整合“知耻”与“守法”内容,让学生了解规则,认识底线,正确对待青春期。另外,还融入一些名言警句,强化学生的文化教育。需要说明的是,在本课目标梳理上,对“青春”的认识,不是肆意放纵,对一些规则不能违反。这种说教方式,难以贴近学生生活,也难以内化于学生心中。所以,教师要围绕学生、学情,展开合适的目标提炼,促进学生端正行为,走好无悔青春的每一步。
  二、梳理教学思路,搭建课堂框架
  参照前面所设定的教学目标,教师在细化教学流程时,需要搭建教学框架。很多时候,教师往往在教学素材的收集上耗费较多时间,然后将之融入到教学流程中,但这些素材要么太多,要么太散,要么与所阐述的主题关联度不足,甚至一些素材还易引发学生歧义,影响正确判断。所以,教师在细化教学设计时,要注重教学框架的搭建,根据框架来构思教学内容,选择适宜的教学素材,避免课堂教学走偏,影响教学效果。参照本节教学目标、课程内容,学生认知和思维发展实际,我们搭建了三个主题环节:一是行己有耻,二是止于至善,三是弃耻扬善。这三个主题,分别从青春是什么,让学生认识了青春的底线;接着,展现青春的追求,使学生树立正确的青春态度;最后是践行和把控好自己的青春方向,实现青春的价值。框架搭建后之后,教师要结合框架,有针对性地融入素材,填充和完善教学活动。这样一来,教学框架承接有序,情境教学直观真实,活动设计妥帖恰当,课堂教学效果才能达到。另外,需要强调的是,在框架设定后,教师还需要对各个框架主题进行细化,结合教学主题细化小的教学内容,融入具体的活动、情境,设置相应的问题,丰富课堂细节。教师要对总体结构进行揣摩,修改和完善,要能够突出教学目标,能够唤醒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获得深刻的认知体验。如:在“青春有格”的第一主题“行己有耻”中,我们可以在导入中引入“人”字,有田字格、无田字格,从“人”与“格”来探析两者的关系;接着,在情境创设上,引出不同的青春行为,让学生分辨何为“耻”,如何坚守底线;然后,以讨论探究的方式来反照自己,提出看法。在“止于至善”环节,我们可以先从过渡入手,设定问题:人的底线是什么?人的追求是什么?引出“至善”的目标。在课堂展示环节,教师可以从名言探究入手,让学生谈谈感受,交流自己的想法和理解。针对“弃耻扬善”主题,教师主要导出“少年中国说”的音频,来深化学生对“真、善、美”的理解,继而联系生活现实中的不同表现,让学生反思自己该如何做,从而升华青春的价值取向。
  三、优化教学内容,强调德育体验
  在《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如何架设教学流程,挖掘教学内容,打造特色课堂,需要教师能够关注学生的认知需求,挖掘生活化体验,来增进学生对道德、对法治的理解和应用。关注学生的德育体验是课堂教学的重点任务,也是新教材提出的新要求。教师在优化教学内容时,要精心选择、创设真实的德育情境,将道德、法治知识,融入到具体的活动中。如:提出有意义的道德问题,开展有趣味的法治体验活动,便于学生从中感受道德。当然,德育体验并非浅尝辄止,而是要放慢学生的体验过程,拓深体验感知。在“青春有格”教学中,德育体验的内容主要有:一是引领学生思考“青春是什么?”对于青春,是否应该放纵?面对青春,我们应不应该说谎、欺骗?联系我们的生活,自己有何想法?同时,结合教材第28页中“我做一件好事是否是至善?”以及第30页“止于至善坚持不下去时,该怎么办?”的问题分析学情,了解学生的思想认知。七年级学生,看似懂得这些德育问题,实则并没有明确领会。面对青春,学生内心又渴望了解。由此,教师在整合教学、衔接课程、深化问题讨论时,就要挖掘这些问题,让学生从交流中认识这些问题,澄清这些问题,促进学生的德育体验。当然,课堂对话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最基本方式,教师要平等对待,发现学生的闪光点,促进知识的生成。如:面对模糊性认知,教师要融入道德问题、法治难点,让学生从自己的道德判断、感知中做出选择;接着,对这些做法进行讨论,放慢学习脚步,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来品味、来体会,真正促进德育体验滋润学生心田。在德育课堂上,对新教材中的优秀传统文化也应该重视,如:名言警句、汉字释义、典型故事、词语来源、模范人物等。对于这些知识点,教师不能一笔带过,更不能熟视无睹,教师要在课堂构思中,融入和渗透,借助于传统文化来涵养学生。如:挑选学生在黑板上书写“青春”二字,一个有田字格,一个无田字格,分别从中来感悟本节教学的主题与意义;对“止于至善”的出处进行关联,引出相关“日省其身”“见贤思齐”等名言的道理,感悟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总之,《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要整合知识点,精心构思,立足课堂实践,创新教法理念。在教学框架设计上,要走出本本主义窠臼,开展教学研讨,借鉴和学习他人经验,联系学生改造教学流程,绝不照搬,偏离教学目标。课堂组织要顺应学生学情实际,针对教学内容、学生特点,来优化和重构教学内容,梳理教学得失,修正教学思路。常言道: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对新教材的使用,还需要不断探索,加强学科交流与互补。道德体验与文化育人,要作为教学的重点,教师要与时俱进,敢于突破,勇于创新,抓住新教材的新特点,拨开迷雾,全面分析与比较、甄别与选择、归纳与演绎,引领学生从中获得道德熏陶,增强法治思辨能力。
  【参考文献】
  [1]郭帆.情感教学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的运用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8
  [2]戴洁.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体验式教学”应用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8
  [3]郭彩迪.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渗透情感教育的途径与方法研究[D].河南师范大学,2018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74986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