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小学高年级数学微课的应用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微课作为新时代教育发展的产物,以灵活、丰富的教学模式,受到广大教育者、家长的广泛关注。新课改后的教育进步,智慧教育占据很大的教学优势。主要探讨微课在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课堂的应用进行研究分析。
  关键词:微课;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课堂应用
  微课以视频形式呈现教学内容,教师对教学内容的讲解。与传统课堂教学不同的在于,微课可很方便地为学生提供学习的机会,是实现移动化学习的方式。小学高年级的学生对事物的认知处于发展阶段,小学高年级的数学相对难度增大,就需要教师在数学的教学过程中,重视学习热情与兴趣的引导,将重点、难点通过微课的形式展示传递,达到多重教学的目的。
  一、微课应用于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问题
  1.教学内容设计未得到足够的重视
  微课在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发挥较大的作用。就要求教师对微课精心设计,根据当下小学高年级的数学教学现状,有的教师对微课的教学方式的认知表面化,致使微课教学效果低,未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有的教师则存在对微课内容的设计与教材重点不够紧密,过于形式化。新颖的微课教学方式未达到微课活跃课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
  2.对微课教学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在小学高年级的数学教学实际中,有的教师对微课盲目使用,有的教师对微课直接未使用,传统的课堂教授模式概念根深蒂固,认为课堂讲授才是知识传递的重要方式。教师的教学理念跟不上时代的发展变化。微课的发展已成为丰富教学内容的重要资源与途径,与传统单一的课堂教学的不同在于可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不再局限于在校的课堂时间,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而教师对微课教学的重要性没有正确的认知,导致小学高年级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未得到提升。
  3.微课的使用存在盲目过度的问题
  微课的教学方式的目的主要在于对课堂教学的补充,并不是教材内容的全部。教师可根据教材知识的难易程度来考虑是否使用微课,较难的教学内容可利用微课,供学生随时随地反复学习研读,而较简单的教学内容可直接利用课堂面授的方式传递完成。但在微课中存在教师将教学的知识不分难易、重点统统装进微课中,这种盲目过度使用微课的行为达不到激发提升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还会导致学生在学习中过度依赖微课,产生课堂听课的懒惰性。
  二、小学高年级数学微课应用的研究策略
  1.在预习中的应用
  预习在学习的过程中有着重要的作用,是新知识学习的基础起点,也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在小学高年级的数学教学过程中,首先让学生熟悉课本上的知识点,为后续的课堂教学打下扎实的基础,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微课在预习中的应用,可以帮助学生预习到重点,提高预习的效率,如在“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这课的预习中,教师可将内容制作成微课,群发给学生,学生通过微课上内容设计进行预习,将知识进行梳理归纳,有利于在预习中发现问题、标记总结问题。等到课堂教学时,教师可对学习的预习情况做一个检查了解,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问题、重点在课堂上进行详细的讲解,进一步提升了学生的听课效率。
  2.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在课堂的教学中教师可通过微课视频,和学生进行交流,培育引导学生的思考能力,达到对重点、难点知识的详细讲解的目的。如在小学六年级数学《扇形》一节中,教师可通过微课的形式解决教学难点,其中:在同一个圆中,扇形的大小与这个扇形的圆心角大小有关,这一知识点,会让学生很难理解,教师在微课的设计中,以动态的形式展示同一圆中,圆心角的逐渐变化的过程。直观地展示与观看,让学生对其变化的过程印象深刻,通过观看的过程,学生可以得出随着圆心角的变大,扇形越大,随之越小的总结归纳。传统的课堂教学无法实现直观的展示教学,而微课可轻松实现。数学知识点的逻辑性较强,对于数学教学过程中尚未解决的教学难点的学生,教师可设计微课并引导学生下载使用微课,课后利用闲散时间反复温习观看,直至真正吸收知识点为止。在微课的展示过程中,还需教师加以引导与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增强学习效果。
  微课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学习方式,对教师的教学、学生的学习具有巨大的影响与帮助,促进了教学方式的整体转变,对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具有积极的作用。微课的小学高年级数学的应用打破了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丰富了教学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丰富的数学知识海洋中自主学习,探索数学知识的奥秘,在一定程度上对数学知识产生学习的兴趣,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提高小学高年级数学的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高长燕.以微课为主探讨小学数学逻辑思想训练的应用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6.
  [2]蔣彬.浅析小学数学微课资源的开发与应用研究[J].新课程(小学),2017.
  [3]刘丽仙.微世界,大课堂:浅谈小学高年级数学微课教学模式实践[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7.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76117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