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行之有道,开发“齐梁文化”校本课程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在传统的小学课堂上,教师往往只注重课本知识的传授,但小学生往往没有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对知识的感受力不深,大大影响了教学质量。因此,无论是学校、课题组还是教师,如果能够在教学过程中对校本文化针对性地实施课程开发,必然能够扭转这种教学现状。笔者多年从事课程设计和小学教学工作,在校本文化开发上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本文中笔者将以实际开发过程为例,从“实践性”“灵活性”“渐进性”“实用性”等几个方面展开论述。
  【关键词】校本课程;小学教学;教学资源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省“十三五”教育科学规划立项课题“基于齐梁故里构建齐梁校园文化的行动研究”(批号:XC-c/2016/38)和常州市“十三五”教育科研规划第一批重点立项课题“‘齐梁文化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的行动研究”(批号:CJK-Z2018041)的阶段研究成果。
  众所周知,小学生由于年龄阶段和经验阅历的限制,往往没有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对于知识的接收和转化,往往是体验导向的,如果学生对知识有提前的了解和体验,就可以有更好的代入感,从而能够更有效地对知识进行学习,反之,如果相应的知识离学生的生活比较遥远,则会起到相反的效果。而校本课程,就是很好地把教学要求和生活体验相结合的一种教学方式。本校地处于中华“齐梁文化”的发祥地——常州孟河镇,其丰富灿烂的“齐梁文化与萧氏名人文化”有着无可估量的历史价值和开发利用价值。学校依托齐梁文化开发了校本课程,通过对学生“身边”的文化进行深度开放,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融入知识、融入课堂,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那么,究竟如何进行校本课程的有效开发呢?
  一、实践性,营造开放环境
  校本课程的本质是要消除学生与知识之间的天然隔阂,让学生能够以更加轻松的状态面对日常的学习生活,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实际生活能力。因此,在校本课程的开展上,实践性的要求就尤为突出。
  例如,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进行一定的情境活动设计,让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更加富有趣味性,营造出较为开放的学习环境。在结合本地“齐梁文化”的活动中,教师可以开办“齐梁文化大讲堂”的活动,让学生上网搜集有关“齐梁文化”的相关资料,按照一定的主题进行归集整理,并通过不同的形式进行呈现。有的学生在网上搜集资料之后,制作成相应的介绍PPT,在课堂上直接进行了“齐梁文化”的系统介绍;而有的学生则更为创新,自发组织了几个同学拍摄了一个简单的DV,每个学生在视频中负责介绍一个模块的齐梁文化特色,最后在课堂上给全班同学播放,得到了良好的反响。
  通过这样的形式,学生自身对“齐梁文化”就进行了主动的探索,能动性得到充分激发,同时在筹备的过程中,生生之间、师生之间进行了充分的交流,每个学生的观点都得到了尊重和表达,课堂气氛热烈,教学效果在潜移默化中就得到了最大程度的释放。
  二、灵活性,结合校园内外
  如果说实践性是校本课程的灵魂,那么灵活性就是校本课程能够有效开展的重要保障,在校本课程的开发过程中,教师一定要突破传统课堂的理念桎梏,通过在课堂上的有机扩展,将教学空间向课外甚至校外进行有效延伸,提高校本课程的教育质量。
  例如,在“齐梁文化”校本课程的开发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采取社会实践的方式,对校本课程进行更深一步的了解。利用周末的时间,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一场主题为“齐梁文化在我身边”的调研活动,让学生探访万岁庙、兰陵桥等古迹,通过自己亲身的所闻所见、所思所感来对“齐梁文化”进行更真切的体悟。在活动结束后,教师可以让每个同学以手抄报的形式对调研的结果进行总结和分享。有的学生在手抄报上附上的自己调研万岁庙时的照片,并对万岁庙的历史沿袭进行了详细的介绍,体现出其对万岁庙的深入了解;有的学生则手绘了兰陵桥的建筑构造,并写出了兰陵桥名字的来历和历史传说。显然,在这样一场实践调研过程中,学生对“齐梁文化”有了更直接的认识,而这种对本土文化的热爱,能够在更大程度上激发学生对课本知识的学习热情,两者相互促进,从而形成良好的教学生态循环,共同推动小学教学质量的进一步发展。
  灵活性体现在校本课程开发的方方面面,教师在课程开发和实施过程中,一定要对这一点进行重点理解和把握,大胆创新,灵活结合运用校内校外的各种教学资源,发挥其教育价值,不断推动学生在校本文化研学中的脚步。
  三、渐进性,不断反思完善
  在唯物辩证法中有一个重要的理论就是量变引起质变,校本文化的开发也是如此。作为一个全新的课程体系和课程设置,学生对校本文化的接受和转化是一个逐渐进行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要对每个阶段的校本课程进行反思,找出不足,不断完善,从而推动校本课程的精细化发展。
  例如,“齐梁文化”的校本课程开发是从一年级起步的,为了适应不同阶段的学生需要,有效发挥校本文化的特色价值,教师有针对性地开发了《兰陵桥畔歌声飘》《读故事 学做人》《文选》三本校本课程教材。在学生刚接触校本课程时,主要以《兰陵桥畔歌声飘》为切入点,通过让学生阅读昭明太子萧统故里的儿歌和童谣,把“齐梁文化”寓大于小、寓繁于简,让学生通过轻松易读的文体形成对“齐梁文化”的初步认知,而随着学生对校本文化了解的深入,教师渐渐发现简单的儿歌和童谣已经无法满足学生的认知水平,这时就将教材转换为《读故事 学做人》,这本书里对昭明太子萧统有关的故事和传说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可以让学生以读故事的形式,对昭明太子萧统的个人品质进行深入理解,并为之所熏陶,在意志品質上提升自我。而进入高年级以后,则主要让学生阅读《文选》,《文选》里的诗文综合性较强,阅读难度较大,教师在发现这一情况之后,又针对性地对诗文进行了一些补充和注解,帮助学生降低诗文阅读的门槛,让学生更自由地感悟“齐梁文化”的博大精深。
  在这样一个阶梯式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由浅入深地对“齐梁文化”就形成了系统的了解,既避免了刚接触校本课程时的无所适从,又逐步培养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教师在这个阶段里对校本课程的不断完善,也使得校本文化建设体系越来越成熟,校本文化课程设置越来越合理,校本文化教学效果越来越高效。
  四、实用性,凸显多元价值
  校本课程是一种特色课程,在不同的学校会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因此,校本课程的设置一定要具备相应的实用性,要从学校实际出发,发挥教师个人、教学设备、地域文化的特色,凸显校本课程的多元价值。
  例如,在“齐梁文化”的开发上,就一定要考虑到校本课程对不同学科的适用性。在语文学科,可以通过《诗选》等帮助学生学习诗词生字;在品德课上,则可以用昭明太子萧统为原型进行课程导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在美术课上,则可以给学生介绍齐梁故里的特色建筑,让学生从美学的视角认知齐梁文化;在音乐课上,则可以通过编唱萧统事迹、研究齐梁文化的相关音乐历史等方式,让学生感知齐梁文化的丰富性。通过这样的形式,齐梁文化全面适用到小学阶段的各个课程,以更加实用的方式,帮助学生建立起看待世界的多元角度,彰显了校本课程的多元价值。
  在校本课程的开发上,一定要注重学生的学习实际,要善于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兼顾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并有机地将校本资源融合到不同学科的教学实际当中,发挥校本课程的综合价值。
  校本文化是重要的教学资源,也是学校建设特色教育活动、树立教育品牌的重要途径,在提高学校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上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教师在进行校本文化的探索过程中,一定要树立“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大胆创新,最终实现教学质量的飞跃。
  【参考文献】
  [1]何新凤. 校本文化的协同教学探索与实践[J].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8,32(02):74-78.
  [2]倪筱荣. 论校本文化及其建设路径[J]. 教育学术月刊,2012(11):37-39, 42.
  [3]李焦明. 校本文化内涵解析与培育途径探讨[J]. 成人教育,2008(08):31-3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77485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