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中常见的理念偏差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本文列举了心理教师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中常见的理念偏差,认为对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来讲,理念是最重要的,是第一位的,方法技术是为理念服务的,是第二位的。与掌握方法技术相比,心理教师更重要的是应当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专业、科学的理念。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理念偏差;例析
  〔中圖分类号〕 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19)15-0033-03
  对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来讲,理念是灵魂,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价值及其深刻性主要体现在辅导理念上,任何技术手段、任何形式都是围绕辅导目标,为了体现和深化辅导理念而服务的。否则,无论多么丰富、有趣的技巧,其价值都要大打折扣。有些教师在开设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时,在形式上想得多,在方法手段上比较用力,而在理念上思考不足,导致课程内容偏离了正确方向,达不到应有的教育效果。这种现象需要调整和纠正。本文对这些不够科学和专业的理念进行了呈现和分析。
  第一,对主题中核心概念的界定出现错误。
  例如,“抵抗诱惑”这一节课,教学目的是认清目标、学会坚持,不被诱惑引入歧途。人们很容易认为“诱惑”是一个贬义词,诱惑是不好的,要抵抗学习和生活中的诱惑,才能有所成就。但是,有学生在课上提出,邻居姐姐抵抗不住音乐会的诱惑,不好好写作业,逃课听音乐会,但最后考上了中央音乐学院。如果教师对“诱惑”的概念缺乏深入全面的解读,就无法及时而有效地回应和引领学生。事实上,诱惑的涵义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引诱、迷惑;二是有很大吸引力”。诱惑的本质是选择,是在通向目标的路上与目标不一致的选择,而这个选择不一定是悲剧的结局。抵抗诱惑的前提是已设定好了目标,与目标不一致的选择是诱惑。其实,我们在生活中可以走不同的路,选择不同的目标,邻居姐姐就是选择了别的目标而不是屈从了诱惑[1]。
  有教师讲“提高注意品质”一课,注意品质包括注意的广度、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分配、注意的转移四方面,显然一节活动课做不到对注意品质的全面培养。如果不能准确合理地理解概念,就有可能造成以下两种情况:一是面面俱到,蜻蜓点水,不能深入;二是主观缩小概念,导致学生也对这一概念产生错误认识。
  第二,对相近概念、交叉概念的厘清和辨析失之有限。
  例如,气质与性格、幸福与快乐、信仰与信念、兴趣与志趣、鼓励与赞扬,等等,这些概念十分相近和相似,同时相互之间又存在一定差别。气质是先天的,没有好坏之分;性格主要在于后天培育塑造,性格有好坏之分。快乐比较侧重本能的、即刻的刺激和满足,幸福更多指向精神层面的追求,幸福比快乐的境界更高。信仰往往与宗教联系在一起,如信仰佛教;而信念是一种美好的理想、目标,如共产主义信念、必胜的信念。兴趣指一个人愿意和喜欢做某事,志趣是为自己的目标和追求努力奋斗,乐趣是指在做这件事情的过程中十分快乐。鼓励与赞扬都是对人的肯定,但是鼓励是面向未来的促进,表扬是对过去良好表现和已有特征的赏识。教师需要厘清各个概念之间的异同,虽然这不一定是课程学习的重点,不一定要花时间去做更详细说明,但至少教师自己心里要清楚。
  第三,对历史与现实生活中一些事件、问题的看法和解读有失偏颇。
  以下是心理课堂中教师讲课片段实录。
  例1:机场大厅里,乘客因飞机晚点,抱怨声不断,有的人还要打投诉电话。飞机因天气等原因,误点在所难免,旅客不能按时飞走,心情本来就不好,机场方面应该从乘客的角度着想,适当解释或安排一些活动,让旅客开心一点,感觉时间过得快一些;反过来,乘客也要多一些理解和宽容,忍一忍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毕竟平安飞往目的地是大家的共同心声,多一些宽容和理解,大家都会感到快乐。
  这段话乍看起来很正确,宽容是美德,人与人之间应当互相理解互相宽容。但再细一琢磨,是不是觉得有点不对劲呢?作为一名乘客,对于飞机晚点不满意而投诉,这是他的基本权利。当然,他应当采用文明的语言以及理性平和的方式。
  例2:从前有一个商人,在一次渡河时,船翻了。见没人来救他,便大喊“快来救我啊,我是个富翁,谁救了我,我就给他一百两金子”。话音刚落,一个渔民下河把他救了上来。上来后,商人只给了渔民十两金子,渔民说不行,商人教训他说:“你一年能赚多少钱呢?给你十两金子很多了。”渔民十分生气。后来,商人再一次渡河时,船又翻了,商人还是喊他以前的话,又被渔民听见了,这次渔民没救他。有人问渔民为什么不救他,渔民答道:“他言而无信,救他干吗?”结果,商人被活活淹死了。所以,做人应当诚信,如果不诚信,会受到严厉的惩罚。
  这个例子意在告诉人们不诚信是错误的,应受到惩罚。这个观点也没错,问题是不诚信之罪不至于死吧?犯错可以改过,人的生命是第一位的。当别人不诚信时,我可以指出他的错误,但同时我依然给予他帮助,这才是心理健康、积极的表现。
  以上两例,属于对于文化、对于人性、对于社会现实生活,存在认识理念上的偏差。
  第四,对客观事物或想象过分夸张以至于失真。
  凡事均有“度”,在“度”的范围内,是正确的,一旦超过这个度,就是错误的。请仔细品味下文中修改之前的语句和修改之后句子的不同。
  例1: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快乐也有忧愁,有开心,更会有烦恼。
  改为: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快乐也有忧愁,有开心,也会有烦恼。
  例2:面对这些频频出现的烦恼,我们该怎么做呢?
  改为:面对生活中的这些烦恼,我们该怎么做呢?
  例3:我们生活中的危险不仅仅只有这些,还有很多很多。从大家的交流中,我们可以看出,同学们常会遇到的危险主要有……
  改为:我们生活中的危险除了刚才同学们提到的这些,还有一些别的情况。总体来讲,在生活中同学们可能会遇到的危险主要有……   例4:老师也是如此。老师们做了很多让你们不理解的事,但老师的心愿是为了同学们的健康成长。
  改为:老师也是如此。老师们可能也做过一些让你们不理解的事,但老师的心愿是为了同学们的健康成长。
  例5:看,老師手中有一只精美的盒子,此刻,同学们一定在心里想:这里面到底装着什么宝贝呢?
  改为:看,老师手中有一只精美的盒子,此刻,同学们也许在心里想着:这里面到底装着什么宝贝呢?
  第五,隐含着对人对事的负性评价和消极导向。
  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要激发学生的潜能,引领学生更多关注问题的解决,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要避免隐含的消极导向。
  例如,一位教师讲“勇气”一课时这样提问:“请同学们想一想,在你的生活中,曾经发生过一些什么事情,你由于缺乏勇气而没有做到?”建议改为:“请同学们想一想,在你的生活中,曾经有过什么时候,你鼓起勇气克服了困难,取得了成功?”前者为消极导向,后者为积极导向。
  例如,“几个学习不太好的学生经常早早到学校为同学们打扫教室。一名学习后进生在运动会上奋力拼搏勇夺第一。”
  建议改为:“有几名同学经常早早到学校为同学们打扫教室,有的同学在运动会上奋力拼搏勇夺第一。”
  例如,某位教师在做课堂小结时说:“有的人乍看上去一无是处,什么都平平常常,如果深入观察,也能发现他们的好处:也许脾气很好、做事细心,也许身强力壮、能吃苦耐劳,也许待人宽厚、不计得失……”
  建议改为:有的人乍看上去平平常常,如果深入观察,就能发现他们的好处:也许脾气很好、做事细心,也许身强力壮、能吃苦耐劳,也许待人宽厚、不计得失……
  之所以出现上述各种理念偏差,是由于心理教师没有厘清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区别,或者说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带有明显的德育痕迹。德育的价值观教育是非分明、善恶分明,从维护社会和群体利益的角度,告诉人们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什么是应该的,什么是不应该的;而心理健康教育则强调价值观中立,不轻易评判,不指责,不命令,从有利于个人成长的角度,与人讨论什么是合适的、什么是不合适的。如此,同样一个事物和现象,从德育视角和心理健康教育的视角去看,就会得出不同看法。心理教师应该做更多反思和察觉,在理念上更加开放包容,分析问题多一些角度,语言表达上更多一些弹性。
  有一句流行俗语说:方向比努力更重要。意思是,如果方向错了,你越努力,将离目标越来越远。对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来讲也是如此,理念是第一位的,方法技术是第二位的。心理咨询界有一句话,叫作“咨询师能走多远,才能把来访者带多远”。指的是咨询师对人性的洞察和自身人格的修炼对来访者认识自我和人格整合的影响。香港著名心理学教授、心理辅导专家林孟平指出,辅导员本人要对生命有一定程度的把握,否则就不宜从事辅导,以免给当事人带来不良影响[2]。
  心理教师需要学习成长,需要不断充实丰富自己的生命,不断拓展自己的心灵疆域。但是,在时间和精力有限的情况下,心理教师要善于选择。近年来,在市场营销的宣传鼓动下,多种多样的心理学理论和技术令人眼花缭乱,有的教师花很多钱去参加培训。其实,各种心理学理论和方法背后的基本理念和原则是相通的、一致的,理念和原则是“道”,方法和技术是“术”。正如老子在《道德经》中说:“有道无术,术尚可求也。有术无道,止于术。”笔者认为,对于提高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质量以及做好学校心理辅导工作来讲,比当前流行的绘画、沙盘、游戏、叙事、舞动、心理剧等心理咨询和辅导的技术更加重要的是,心理教师良好的心理素质以及对心理咨询和辅导基本理论与基本功的学习、掌握和运用[3]。
  参考文献
  [1]杨爱,中小学心育活动课有效教学的探讨[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7(13):21-24.
  [2]林孟平,辅导与心理治疗(第十版)[M].香港:商务印书馆,1999.
  [3]岳晓东,警惕:国内心理咨询培训“八大怪”.https://www.psy525.cn/diary/6848.html.
  (作者单位: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德育研究中心,北京,100031)
  编辑/于 洪 终校/梅 婷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83627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