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位的缺失与建构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其外部环境组成的有机整体。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位是指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在其生态系统中的地位、作用与功能,以及在与环境相互作用中所拥有资源的质与量。目前,我国一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还存在着生态位缺失问题,需要从“制定特色发展的战略规划、构建有机链接的课程体系、建设多样互补的实践基地、设置多层互促的组织机构、营造内外协同的育人环境、打造互利共生的育人生态链”6个方面来整体建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位,以促进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
  【关键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位;缺失;建构
  【中图分类号】N0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5-4634(2019)01-0018-05
  生态位作为生态学的一个重要概念,不仅在自然生态系统研究领域受到普遍的关注,而且已经被广泛应用于社会生态系统研究的许多方面,成为一种普遍适用的理论分析与实践指导工具。本文运用生态位理论提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位的概念,联系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探讨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位的缺失问题与建构路径,为促进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建设,提升高校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质量提供一种有益的启示。
  1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与生态位的涵义
  1.1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涵义
  生物与环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通常把这个整体叫做生态系统。生物的外部环境是指生物之外一切同生物有关联的事物的总和,它包括空间以及其中可以直接或间接影响生物生存、生活、演化和发展的各种因素。由生态系统的含义,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定义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其外部环境组成的有机整体。其中环境主要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一系列影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外部因素,主要涉及政府、企业、社会团体(如培训组织、中介机构等)、家庭等多种主体,它们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生成与演化。
  1.2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位的涵义
  生态位在生态学中有诸多定义,具有代表性的当推Grinnell、Charles Elton和Hutchinson 3人的观点[1]。Grinnell把生态位定义为“恰好被一个种或一个亚种所占据的分布单位”,被称为空间生态位。Charles Elton将生态位定义为“有机体在群落中的功能、作用和地位”,即所谓功能生态位。Hutchinson提出了生态位的多维超体积模式,认为生态位是每种生物对环境变量(温度、湿度、营养等)的选择范围,占有最大的空间(主要是环境资源)。因为环境变量是多维的,所以又称为超体积生态位。我国一些学者认为生态位概念和应用问题的复杂性主要集中在对生态位“本质”的认识、“主体”对象的描述、“尺度”范围的确定等3个方面,是生态位概念及整个理论研究工作中最基本的问题[2]。综合上述各种观点,生态位的涵义可表述为:生物种群(主体)在特定生态系统中,与环境相互作用进行资源交流过程中所占有的资源(质与量),所具有的位置(地位)、功能与作用,是生态系统中的客观存在,是生态系统结构中的一种秩序和安排。
  依据生态位的涵义,可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位描述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在其生态系统中的地位、作用与功能,以及在与环境相互作用中所拥有资源的质与量,具体而言,是指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在其生态系统中应处于主导地位,应发挥创新创业型人才主要供给者与生产者的作用,并与政府、企业、社会团体、家庭等环境主体开展广泛的资源交流、互利共生、协同育人。
  2 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位的缺失
  近年来,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不断地加强,取得了积极进展,对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推动大学毕业生创业就业,服务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与现代化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突出问题与缺位现象。从生态位的观点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应具有的地位、应发挥的功能作用和应拥有的资源环境与实际情况还存在着差距,即存在着生態位缺失的状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地位缺失
  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在高校教育教学中未获得应有的地位。目前,我国很多高校未把创新创业教育摆在适当的位置,也就是说创新创业教育在我国许多高校现有的通识教育、专业教育以及教学环节(包括实践教学环节)中没有占据应有的地位(或缺位),缺乏对大学生开展应有的和必要的创新创业课程学习和实践实训,创新创业教育未能融入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之中,常常被边缘化,仅仅成为指导大学生就业的一部分内容。(2)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在其生态系统中的“主导”地位缺失。由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缺位与效果不佳,许多大学生实际上是在校园外或毕业后,在家庭、企业与社会中接受了有关创新创业观念、知识、技能的教育与培训,并开展创新创业的实践活动。如一些大中型企业的内部“学院”、浙商徽商的家庭创新创业教育等。现实情况表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在其生态系统中的“主导”地位呈现“弱化”态势,或者说“主导”地位缺失了。
  2.2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功能缺失
  199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世界高等教育会议上发表的《21世纪的高等教育:展望与行动世界宣言》中指出:“高等教育应主要关心培养创业技能与主动精神。毕业生不再仅仅是求职者,首先应成为工作岗位的创造者”。由于我国的创新创业教育起步较晚,受到保守传统文化与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结构和体系不完善,依托专业知识的创新创业教育环节薄弱,创新创业课程零散甚至缺乏,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相脱节。因此,高校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的各个环节中,创新创业教育的功能(主要是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与能力)得不到很好的发挥,导致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功能的缺失。   2.3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环境缺失
  主要表现为:(1)文化环境缺失。浓厚的创新创业文化氛围未能在高校的内外部环境中形成,未能渗透到有关教育主体的心灵与思想观念之中,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与能力的培养缺乏丰厚的文化滋养与熏陶。(2)政策环境缺失。我国中央政府虽然颁布了有关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政策,但一些地方政府尚未出台有关配套政策,一些高校也未制定出相应的配合政府政策的具体措施,因而国家的创新创业政策未能很好地在部分高校落地生根。(3)制度环境缺失。表现在一些高校未能制定出行之有效的创新创业教育制度体系,创新创业教育内容及课程设置不明确,创新创业教育环节也未明确设定应有的学分,导致创新创业教育未能从制度上落实到实际教学计划与行动中。
  2.4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资源缺失
  主要表现为高校缺少创新创业教育的师资、经费、设施设备、实践基地与平台等资源。其原因一方面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制机制不完善,未能有效地集聚全社会的创新创业教育要素与资源;另一方面由于一些地方政府、相关企业、社会团体和家庭等环境主体未能明确其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中的地位、作用与职责,在资金、政策、导师、设施、场地、信息与文化等资源供给方面未能给予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有力又有益的支持。
  3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位的建构路径
  3.1制定特色发展的战略规划: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位建构的前提
  战略规划的制定通常应遵循“总结历史、认知现状、把握未来”[3]的思路和方法。制定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特色发展战略规划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位建构的前提,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 以正确的理念指导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战略规划的制定。正确的理念来自对高校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规律的认识与把握,也来自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本质和目标的认识与把握。我国各级各类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要以“立德树人”的理念为先导,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创新创业价值觀,尊重人的主体性与多样性,注重对大学生个性与创造力的培养,将创新创业精神、意识、能力的培养融入到学校人才培养目标体系之中,融入到各种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之中,融入到学校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之中,形成全过程、全方位、开放性的创新创业教育大格局,培养高素质、适应社会需要、各具特色的创新创业型人才。
  2) 明确学校定位,打造创新创业教育的特色。生态位理论认为多样性是生物群落结构稳定与进化的基础,要减少与防止生态位高度重叠所带来的恶性竞争,个体和种群需要实行差异化的错位竞争,以确保物种的生存与进化。因此,我国各级各类高校应根据自身的历史传统、办学条件、外部环境分析学校的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分析自身优势与劣势,分析国家战略与社会经济发展对高等教育的新需求,科学地预见与把握学科发展的方向,进行准确的目标定位,在自己的办学层次上发挥比较优势,建构创新创业教育差异化、特色化发展模式(如学术型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应用型创新创业教育模式、行业特色型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等),形成梯度,对接需求,在教育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促成不同高校良性竞争,和谐发展。
  3) 明确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目标和愿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战略规划,必须明确发展的目标与愿景,这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位建构的一种内在动力。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与一流学科是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的主要战略目标,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规划应与“双一流”建设同步推进、相得益彰。如上海交通大学正在实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三步走”战略。在这一过程中,该校以布局课程建设、平台建设、文化建设为切入点,加快构建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继承与发扬工程教育的优势,以“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相融合的办学理念为指导,向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创新创业型大学迈进[6]。
  3.2构建有机链接的课程体系: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位建构的关键环节
  构建有机链接的课程体系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位建设的关键环节。这就要根据各级各类高校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具体要求,遵从创新创业型人才所需要的知识、能力与素质结构,分层次(如本科生、研究生或不同年级)、分学科专业设计不同的教育目标与内容,制定教学大纲,编写教材等,构建“创新创业通识课程—创新创业专业课程—创新创业实践课程—创新创业网络课程”有机链接的课程体系。其中,创新创业通识课程是面向全校学生开设的必修课与公选课,以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思维与意识,开发创新创业潜能为主;创新创业专业课程是依据学科特点设置以专业为基础的创新创业课程,目的是让专业教育植入创新创业基因,着力培养专业创新创业思维与能力,如设置“专业创新创业导论”“专业创新创业思维”等课程;创新创业实践课程以创新创业训练项目、教师科研项目、校企协同创新平台研究项目等为基础,实行校内创新实践导师、平台工程师、企业导师等多导师指导,开展创新创业实践课程教育,重点培养学生依托专业为基础的创新创业实践能力;创新创业网络课程是通过慕课、视频公开课、网络研讨课等形式的在线开放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主要目的是充分运用网络信息技术与平台,培养大学生的“互联网+”思维与创新创业能力。
  3.3建设多样互补的实践基地: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位建构的物质基础
  建设多样互补的高校创新创业实践基地既需要和创新创业系列课程建设相匹配,也需要政府、社会、企业实践平台的补充与支持,它是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的“根据地”,是创新创业型人才成长的“摇篮”,也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位建设的一个重要物理空间与物质基础。多样互补的实践基地通常主要包括:大学科技园、大学生创业园、创新创业训练中心和实验室、创新创业虚拟仿真实验室、创客空间与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小微企业创业基地、校外创新创业实践实习教育基地、校外创新创业教育示范基地等。校内外各类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建设应明确目的,规划好内容,相互配合、相互支持、相互补充,为各类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以及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位建构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条件。   3.4设置多层互促的组织机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位建构的重要保障
  设置多层互促的组织机构是建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位的重要保障,主要包括:(1)学校层面。成立校领导、资深教授、创新创业导师、学生代表共同参与的创新创业教育管理中心,下设相应的办公室,主要负责承担学校创新创业教育规划的制定,指导各项具体工作的执行,并主动与政府及有关企业交流、沟通,整合多方资源,签约共同建设校内外创新创业实验实训基地。(2)院系层面。成立相应的创新创业教育办公室,与院系的教学、科研、学生工作办公室相互配合,聘请校内外有经验的创新创业导师、成功创业校友、知名企业家做顾问,承担本院系大学生创新创业教学与实践的组织与领导工作。(3)学生层面。依据各类学科与专业特点,鼓励引导大学生成立创新创业社团(俱乐部)和多种形式的创新创业团队,研讨、交流对创新创业的认识与理解,分享经验与教训,开展项目研究与创新创业竞赛等实践活动。以上3个层次的组织建设应相互支持、相互渗透、相互促进,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3.5营造内外协同的育人环境: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位建构的重要条件
  育人环境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营造内外协同的育人环境是促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位建构的重要条件。
  1) 营造全社会崇尚创新创业的文化氛围。美国从19世纪90年代起就成为世界最强大的经济体,并且经久不衰,许多学者将此归因于美国深厚的创新创业文化[5]。创新创业文化是一种软实力,也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重要条件。这需要全社会都要认识到创新创业教育不仅是高校培育人才的应有之意,而且是国家创新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校内小环境与校外大环境的互动、互联、互应,破除一切落后的阻碍创新创业的观念,营造鼓励创新、大胆试错、敢为人先、敢冒风险、有序竞争、宽容失败、合作共赢的创新创业文化氛围,厚植充满创新创业活力的文化沃土,使创新创业文化成为社会文化和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大学生注入创新创业的文化基因,激发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热情、活力与动力,使他们不仅成为求职者,而且成为各种职业、岗位的创造者与开拓者。
  2) 推進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制度环境建设。一方面,是外部制度环境建设,主要是政府要加强制度设计与顶层设计,如在高校办学经费、办学质量评价、办学自主权等方面制定有助于高校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的政策与法规;另一方面,是内部制度环境建设,高校必须突破原有制度层面上的体制机制障碍,按照中央的要求,全面深化改革,建设符合时代要求,有利于大学生创新创业素质、能力培养的制度体系。比如,改革行政化管理教学与科研的体制与机制,克服官本位痼疾,营造自由、民主、公正、法制、创新的大学制度文化;设立创新创业学院或“双创”教育中心,主要负责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统筹规划、建设管理、组织实施与特色发展等工作,打破部门与学科壁垒,构建问题导向、项目导向的多学科参与、多部门协同的一体化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建立健全校内外教育资源“走出去”“引进来”的互动交流制度与整合机制;制定以“人才生态位”(人才生态位是指在特定的社会生态系统,如学科、专业、职业、行业等共同体中,人才具有的地位、功能、作用,以及拥有的资源和业绩积累所生成的价值等)为坐标的科技成果收益分配与创新创业型人才评价制度;制订大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及创业竞赛的保障与激励机制;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创新创业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实施保留学籍休学创新创业等弹性学制。同时,在国家、地方、学校层面设立专门的创新创业教育奖励基金和制定创新创业教育评价体系,建构促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协同机制、激励机制、监督机制、诚信机制与容错机制等,不断推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制度环境建设。
  3.6打造互利共生的育人生态链: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位建构的重要支撑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外部环境中,客观存在着多种主体,他们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是互利共生的关系,是促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位建构的重要支撑,主要有:(1)企业。企业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中扮演着主要消费者的角色,是创新创业型人才与科技成果的需求者,也是部分教育资源(如各种资金与基金、实习实训基地、产业与市场导师等)和创新创业型人才的供给者与生产者,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起着需求侧拉动与供给侧推动的关键作用。(2)政府。政府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中,既承担着资源供给者与人才消费者角色,也承担着创新创业教育成果分解者的角色,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引领者”与“稳定器”。政府应首先制定并完善各种鼓励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政策法规,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营造一个好的政策与法律环境。同时,通过设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组织各类国家省部竞赛竞技活动、增加教育经费投入等方式支持与引导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健康持续发展。此外,政府不仅需要引进高校培养的各类创新创业型人才,补充各种公务岗位,还承担着从宏观上将人才、知识等创新创业教育成果分解与优化配置的任务,使之产生更大的经济价值与社会价值。(3)社会团体与中介组织。不同社会团体与中介组织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中承担着不同的角色,例如一些社会组织、公益团体、金融机构通过提供课程学习、创新创业实训实习和大学生创业风险基金贷款等,承担着部分创新创业型人才生产者与资源供给者的角色;又如人才中介机构承担着人才分解者角色,它通过调查、评价高校培养的创新创业型人才素质情况,为企业、政府等用人单位提供人才信息,也将用人单位对人才需求的信息提供给高校,为创新创业型人才供需方提供咨询服务与沟通交流的渠道,为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合理、有序流动提供支持。(4)家庭。家庭作为教育的起点,主要是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着大学生的就业观念、创新创业意识与能力。家庭在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中起着一种不可或缺的人才生产者、分解者与资源供给者的角色。“经中国科协调研显示,超七成在校大学生创业资金来自家庭积蓄。”[6]这说明,目前我国很大一部分大学生创业者并未从家庭之外即社会机构融到资金,这也是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相对滞后的一个重要原因之一。总之,上述各种环境主体应明确各自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中的角色定位、功能和作用,与高校相互协作、优势互补、协同配合,促进人才、资金、物质、知识、信息等资源的良性循环流动,合力打造互利共赢、和谐共生的育人生态链,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位建构提供重要支撑,以优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结构,不断提升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质量与效果。   參考文献
  【1】 张光明,谢寿昌.生态位演变与展望[J].生态学杂志,1997,16(6):46-51.
  【2】 叶芳斌,盛晓明.生态位视域中技术进化的经验研究[J].自然辩证法研究,2011(12):46-52.
  【3】 席酉民.管理研究[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305.
  【4】 易高峰.崛起中的创业型大学——基于研究型大学模式变革的视角[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1:149-150.
  【5】 赖明勇.高校教育要厚植创新创业文化[N].光明日报, 2015-09-07(2).
  【6】 邱晨辉.超七成在校大学生创业资金来自家庭积蓄[N].中国青年报, 2016-02-23(11).
  Study niche of university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n China:deletion and construction
  Zhu Hao
  (Research Center for Moder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Development and Marxism,
  Hef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Hefei,Anhui  230009,China)[JZ)]
  Abstract
  University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s an ecological system,which is composed of university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and its external environment. University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has its particular niche in the whole ecosystem , that is to say, it has its specific position, function, responsibility ,and resource. In this article, the loss of the niche of university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n China is analyzed, also the approaches for niche construction are proposed.
  Keywords
  university;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niche;loss construction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83765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