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让生活材料在美术创作中绽放异彩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生活是教育的源泉,生活即教育,教育即生活。《纲要》指出:教师要引导幼儿接触周围环境和生活中美好的人、事、物,丰富他们的感性经验和审美情趣;引导幼儿利用身边熟悉的物品或废旧材料制作玩具、手工艺品等来美化自己的生活环境或开展系列游戏。生活中有许许多多随手可得的材料,将这些材料加以创新就会成为美术创作的材料。材料作为美术创作的重要工具,是幼儿学习、创造的中介与桥梁,有效利用好生活中的这些材料,将会为美术创作“添砖”“加彩”“插翅”,绽放异彩。
  [关键词]生活材料;美术材料;创新;游戏化
   生活中蕴藏着无数美的教育因素,有许许多多随手可得的材料。它们虽来源于生活,但在图案、色彩、造型上却别具一格,令幼儿感到既熟悉又新奇,容易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唤起创作的热情和欲望。将生活中的材料加以创新利用,已成为幼儿园美术活动的新趋势。那么,如何让这些生活材料绽放异彩呢?
  一、多方收集生活材料,为美术创意“添砖”
  生活化的美术材料不能只靠教师来准备,更需要靠幼儿自己去寻找。他们自己寻找到的材料,会感到特别亲切,更乐于探索,创作灵感会因此不断地涌现。
  1.寻找身边的日常生活材料
  “美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教师要引导幼儿做生活的有心人,学会在日常生活中搜集生活材料。如吃柚子时,幼儿会发现装柚子的袋子颜色很鲜艳,红黄交错,美丽极了。于是,可引导他们用绳子将袋子的中间扎紧,再将袋子的两边拉开,变成一个漂亮的蝴蝶结。又如,让生活在乡下的幼儿收集竹片、竹筒、稻草、瓦片;让父母帮助幼儿收集木屑,每个家庭根据自身的优势,收集不同的材料,充分发挥家长和幼儿在收集材料过程中的作用,不断丰富美术材料。
  2.根据主题有目的地收集材料
  在开展主题活动中,我们可根据拟定的主题有目的地引导幼儿收集材料。如在收集树叶的活动中,号召家长利用周末带孩子去玉湖公园亲自体验,家长和孩子一起收集树叶,既解决了教师收集大量材料的困难,又丰富了亲近自然的活动内容,拉近了亲子感情,可谓一举多得。在家长的共同参与下,班级里的生活化材料越来越丰富,家长、幼儿对生活化材料的收集也越来越关心和主动了。
  二、有效运用生活材料,为美术创作“加彩”
  生活材料对幼儿来说是隐性的,里面隐含着很多的教育价值,但是材料的投放必须要根据教育目标来进行,因此,教师要做一个善于发现幼儿兴趣点的教育者,根据幼儿活动的需要、发展水平和近期感兴趣的事物投放材料,对材料进行重新组合、适当添加、部分删减,要让材料活起来,以此来激发幼儿对材料的学习热情,引发幼儿不同层次的美术创作活动。
  1.层层推进,在美工区变换运用生活材料
  区域活动是幼儿最喜欢的游戏,它没有统一的主题和要求,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进行大胆表现。平日里幼儿收集的生活材料,我们都会充实到美工区中,变换着方式进行美术创作。如随着“竹子”活动题的开展,幼儿纷纷带来了竹筒、竹叶、竹枝、竹片等。我们就在美工区中提供颜料和笔,让幼儿用颜料对竹筒进行装扮,感受各种颜色在竹筒上的碰撞美。接着我们添入乳白胶,让幼儿将竹叶、竹片等粘在竹筒上,创造出多种图案来。可过了几天,幼儿对竹筒画的兴趣不再浓厚,都不愿意参加这个活动了。究其原因,是因为材料较单一,无法满足幼儿创意的需要。受材料的限制,幼儿画出来的画面比较单一,想象力和创造力无法有效地发挥。经过商讨,我们便在竹筒上打几个洞,又投入毛根、毛线等,幼儿将竹筒变成形态生动的人物形象。如用毛根拧成胳膊、腿,用毛线做头发、辫子,用纽扣做眼睛,再给他们画上各种形态有趣的鼻子和嘴巴,再配上美丽的花裙……幼儿充分发挥想象力,丰富了制作内容,体现出画面的动态性与情节性。就这样,在原有材料的基础上增加一些辅助材料,改变下材料的构造和布局,使画竹的游戏出现新的转机,产生更多的玩法。幼儿在原有经验的基础上,引发新的互动,进行更高层次的美术创作活动。
  又如小竹圈活动起初主要以竹圈粘贴画为主要内容,首先让幼儿充分了解完成竹圈粘贴画需要的工具:各种大小不一的竹圈、底板、双面胶、剪刀等,并练习使用这些工具。其次是让幼儿学习竹圈的粘贴方法:横贴、竖贴等。接着引导幼儿进行造型贴,让他们自己设计出图形进行粘贴。之后幼儿根据竹圈的大小,创造出“竹圈造塑”这一艺术形式,配合其他材料,如小珠子、皱纹纸、各种树叶、羽毛、麻绳、毛线、丝带、彩色铁丝等进行自由塑形。接下去幼儿用竹圈来装饰已有的立体造型,如造型各异、大小不一的饮料瓶,本身具有良好的独特外形,深受幼儿的喜爱,他们在瓶子上安装一个大竹圈变成头,用两个小竹圈变成眼睛,在瓶身套上一个个竹圈,涂上七彩的颜色,一个活灵活现的小娃娃就出现在眼前。在用竹圈进行装饰时,幼儿一个个兴致勃勃,根据竹圈的大小和厚薄拼拼贴贴,有的扶竹圈,有的粘胶水,非常默契地配合着……放学时他们拉着家长津津乐道地介绍自己的作品,得到家长的交口称赞。
  2.巧思妙想,在美术活动中创意运用生活材料
  幼儿的美术活动不单单指用颜料画板来绘制一幅图画,还包括泥塑、剪纸、编织等,在这些活动中引导幼儿运用生活化的材料来创作,更能提高幼儿对活动的兴趣,在活动中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如在“变变变”活动中,幼儿用收集到的稻草、种子、石头等材料制作出自己喜欢的物品,仿佛变魔术一样,稻草在幼儿的手里变成一个圆圆的足球,石头变成一只可爱的小鸭子,种子被粘成一副美丽的图画,塑料袋变成时尚的裙子,珠子变成美丽的手串,树枝变成好看的相框,花生壳变成刺猬,美不胜收。
  在开展美术活动时,教师还可以和幼儿利用平时收集来的废旧物品——旧报纸、水果袋、鞋盒等,对这些素材进行画画、涂色和装扮。如将报纸卷起来做成一棵大树,水果袋扎腰、添画五官、表情变出一群小朋友,鞋盒画上门窗变成房子……在一次次的创作中,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不断被激发出来,大胆地表达着自己的内心世界。幼儿非常喜欢这样的创作活动,每次活动都会有新的亮点出现,这就是生活化的材料带给的影响,让幼儿主动创作,让思维插上艺术的翅膀,感受生活中的美。
  三、亲子创作生活材料,为美术创作“插翅”
  运用生活材料开展美术活动,对幼儿来说既熟悉又陌生,熟悉的是这些材料都是生活中经常看到、用到的,陌生的是这些材料第一次使用,不知从何下手。这时,可邀请家长参与进来,既增加了亲子之间的互动,又推动了幼兒的创作。如“三八”节活动,我们邀请家长和小朋友先利用各种蔬菜印画出各种纹路,再根据自己的思路进行添画,构置出一幅幅惟妙惟肖的画卷。在小班“树叶宝宝变变变”活动中,我们鼓励家长带领孩子一起去公园和广场,收集各种形状、颜色的树叶,并用这些树叶变成一幅画。他们有的将几片树叶变成美丽的小姑娘,将树叶和树枝组合成一座小亭,平面和立体相搭配,真是丰富多彩。活动从收集材料到构想、表现这个过程,幼儿有时会迷茫,家长的及时引领,给予幼儿坚持创作的动力,为幼儿的自主创作插上了腾飞的翅膀,不仅帮助幼儿在创作的过程中充分认识生活化材料在美术活动中的运用,而且让幼儿体验到了创作的成功与快乐,美化了心灵。
  总之,生活化的材料在我们身边触手可及,随手可得,将生活化的材料运用到幼儿美术创作中,不仅可以锻炼幼儿的动手、动脑能力,而且对他们的创造能力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有效提升幼儿的思维能力。把生活和美术结合起来,顺应了当前创新教育方式的趋势,美术材料的生活化让幼儿感到无比的亲切,激发幼儿对美术活动的创作兴趣,幼儿的创作灵感不断闪现。让我们做生活的有心人,发现更多具有教育价值的生活化材料,让生活化材料在幼儿的美术创作中绽放出艺术的光彩!
  参考文献:
  [1]凌国青.幼儿美术活动中生活化材料运用的探索[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3,(11).
  [2]汤展亮.插上“生活化”的翅膀翱翔于幼儿园美术教育的天空[J].课程教育研究,2014,(01).
  [3]戚伟文.运用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开展幼儿园美术活动的实践研究[J].新课程, 2014,(02).
  [4]薛国琴.关于幼儿园美术活动的游戏化探讨[J].新校园,2016,(08).
  (责任编辑 付淑霞)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84663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