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语言要接地气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关键词】数学语言;生动性;精准性;数学本质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9)33-0073-02
数学语言是数学思维的载体,也是交流数学思想方法的工具,具有科学性、概括性、简洁性等特点。在数学教与学过程中,一般要求语言表达要精简、准确,然而,形象、生动、接地气的数学语言也是不可或缺的。这样的数学语言不一定非常严谨、全面或简练,但作用不可低估。
1.类比数学语言,体验生动性。
有人说:“一个伟大的数学家所研究的问题,当他在大街上讲给他遇到的第一个人听,他便能听懂。”伟大的数学家之所以伟大,就在于他善于把高深的问题讲得通俗易懂;好的数学教师之所以“好”,就在于他善于深入浅出地将枯燥、抽象的数学内容讲得有滋有味。类比就是一种很好的说明、解释问题的方法。类比具有生动性,可以把复杂、抽象的教学内容变得简单、直观、生动、形象,以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类比还具有趣味性,可以调动课堂氛围,变枯燥为有趣,变沉闷为活跃,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教学苏教版三上《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一课,教学“345÷6”这道被除数首位不够除就要再看下一位的题目时,可以和学生进行这样的表述:6和3比赛,3一看不是对手,就请下一个数位上的好朋友4来帮忙,一起和6比赛,这时候就没有问题(够除)了。学生听了一下子就明白首位不够除时应该怎么办了。虽然这个类比在表述上不是非常严谨,但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生活模型,知识难点就在一个简单生动的类比中轻松化解了。
2.揣摩数学语言,凸显精准性。
最近,笔者听了一节苏教版二下《认识毫米》的公开课,教师在学生认识毫米后,巩固练习时让学生量一量几条线段的长度。之后的集体交流,教师指明一个学生回答,这个学生回答:“第一条线段大约长30毫米。”教师迅即打断学生:“不要‘大约’,要准确。”该生紧跟着回答第二条线段的长度:“第二条线段大约长40毫米。”教师再次打断,并强调:“不要‘大约’,要准确的数字。”学生面显犹疑,但很快领会教师意图后回答:“第二条线段长40毫米。”最后,教师满意地让该生坐下来,并说道:“我们回答时就要准确地说出我们量的长度。”
课后,笔者找到发言的学生,用他的直尺重新测量,第一条线段长30毫米多一点,但也不能算作31毫米。再找来其他学生的直尺进行测量,发现有的直尺测量的长度正好是30毫米,有的似乎多了一点,有的又似乎少了一点。量第二条线段时同样如此。这种误差是客观存在的,原因在于学生使用的直尺生产厂家不一,质量也有差异,所以测量也就出现了一些误差。
笔者以为,学生对测量结果存有正负几毫米的误差,他用上“大约”这样模糊的数学语言进行表达,恰恰说明他的发言是严谨的,更能体现数学语言的精准性。教师因为先入为主的教学强势,让学生失去了一次表达自我真实想法的机会。教师若给学生一次解释的机会,再加上对测量误差的提醒,相信教学效果一定会不同。当然,教师如果在课前检查学生的直尺,指导学生购买正规厂家生产的直尺,课堂教学就更有效了。
3.练说数学语言,聚焦数学本质。
一位教师教学苏教版五下《认识方程》一课,课末,出示图1,让学生从图中的三道题中找到等量关系并列出方程,在学生得出三道题的方程都是3x=480后,引领学生聚焦方程的本质,得出:不同的问题,不同的情境,只要它们背后的数学结构一致,列出的方程也会一样。接着,让学生在生活中再找一个问题,列出的方程还是3x=480,同桌讨论后,学生反馈如下:
生:一个学生1小时做x个俯卧撑,3小时做了480个。
师:这个同学有点“不靠谱”,太厉害了,也太累了吧!(全班爆笑)
师:给你一次修改的机会。
生(稍想片刻):一个小学生1分钟可以读x个字,3分钟读了480个字。
学生给予掌声。其他学生继续举例。
师:我想问一个问题,生活中满足3x=480的例子多不多?有多少个?这些问题各不相同,但它们的什么是一样的呢?
生:无数个。数量关系一样。
师:是啊,无论多少个问题,只要它们的数量关系相同,就可以用同一个方程来表示。正如德国数學家开普勒所说——“数学就是研究千变万化中不变的关系”。
一个不太符合生活真实情境的例子就在笑声里得到了宽容的处理,教师此时如果加以呵斥,说这不合生活常理,想必学生的主动性会受到打击,后面的课堂教学也会出现“冷场”。事实上,这个学生对方程的本质已经理解了,只不过表述不合常情而已。心理学研究表明:语言是思维的工具,借助语言表述有助于调节自己的思维活动,使之逐步完善。通过讨论,学生有了充分的练说时间,他们的数学语言表达也变得自然流畅、准确起来。
总之,形象、生动的数学语言更接地气,更容易被学生理解和接受,有助于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
(作者单位:江苏省盐城市第二小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88924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