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接地气与有云气,让科研与教研融合同行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在“科研”与“教研”这两个专业词语,对于我们教师来说,是经常跃入脑海的字眼,在中小学,教研作为常规的工作,越来越扎实。教育科研则因为在兴师兴校上的独特作用,而越来越深入人心。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科研与教研“我行我素”两张皮现象的存在导致有些教师把教育科研视为伪研究,把教研视为土得掉渣。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我认为,就要转型科研和教研,使科研接地气,教研有云气。接地气是说科研要深入教育教学领域,对学生的学,教师的教以及教育教学过程中的问题,经过研究提出的解决办法,要有明晰的解决思路和可操作性。有云气,则是说教研要在现代教育理论的指导下,把具体的教学问题放在先进的理念下去研究,去解决。 一言以蔽之,就是科研与教研要在贴近二字上下工夫,实现有机融合。我是2002步入教导主任的行列的,2004年开始,即负责教研又负责科研。由于我的工作职责,在最初的一段时间里,我得开展一系列活动,来完成科研课题的研究工作,还得开展一系列活动,来完成教研工作,自己累点不说了,结果弄得老师们怨声载道,到头来,做了些费力不讨好的事情。后来我就琢磨,能不能把科研和教研融合起来?既解决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让学校、老师们、学生们受益?又减轻老师们的负担?我想在座的同行们,也一定会有这样的想法。那么究竟能不能让科研和教研融合?怎样融合呢?今天我就以《接地气与有云气,让科研与教研融合同行》为话题,谈谈我的想法与做法。
  首先,我们先来解决第一个疑问:科研和教研能不能融合?我个人认为。答案是肯定的——能。为什么呢?这得从科研与教研的联系谈起。
  一、科研与教研融合是一种必然
  1、从科研与教研的关系看,融合是一种必然。
  科研与教研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它们的区别主要从两方面来看:(这些大家都知道,我们再来温习一下)第一从研究的过程来看,科研是有目的的、连续的、系統的活动过程。它有明确的研究课题,研究任务和研究目的,严密的计划和组织;而传统的教研不要求具有这样严格的连续过程,一般时间较短,往往缺乏系统严密的安排。第二从研究的范围来看,科研的范围广,包括一切教育现象、教育过程及与教育现象有联系的其他现象,其中也包括教学活动及其相关现象;而教研的范围较小,一般局限于教学过程及与教学过程联系紧密的相关因素,多表现在教材研究、教法研究、学生学习方式的研究等等。科研和教研区别中又有联系,他们其实是分不开的,互为依存的。首先,两者有许多相同之处。一是研究的对象相同,都是研究教育教学的问题;二是研究的目的相同,都是为了探索中小学教育的规律,为实践服务,促进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学校发展。同时,两者互为关联,日常教学为科研提供现实真问题;教研过程是科研成果得以推广运用和检验的根本途径,科研则可以提升研究的品位。 因此,教师的研究,离开了教研,科研就成了一种空洞的游戏;离开了科研,教研就难以持续和深入,只能在经验交流的层面徘徊。由此可见,两者的融合是必然和可能的。
  2、从教师这一研究主体看,融合是一种必然。
  教师是一个需要一路前行的职业,研究应当成为教师的教育生活。研究能使教师对教育教学活动具有持久的探究兴趣,并为解决探究过程中的问题而不断地学习与思考。无论是科研或是教研,教师都是主体,大家对此应该是没有什么可质疑的。说教师是科研和教研的主体是因为,教师有着独特的优势。一是实践优势:科研需要有很多条件,其中最重要的条件是教育实践。广大教师是教育实践的主体,他们最了解教育实践中遇到的问题,知道需要研究什么,可以为科研提供丰富的第一手材料。 二是机会优势: 教师还拥有最佳的研究场所和机会。从实验研究的角度看,教室是检验教育理论最理想的实验室,这使教师拥有研究机会。其实,古今中外许多教育家都是在教育实践中产生的,他们原来都是普通的教师,咱不说远的,如魏书生。由于他重视教育研究,才逐步成长为教育家的。同时,我们都知道,教学工作是中小学的中心工作,教师的主要职责是”传道授业解惑”,教学工作也是教师的主要工作内容,由此可见,尽管教育科研的范围比较广,但教学的研究和改进应该是主要领域和范畴,因此,教育科研与教学研究的融合是一种必然。
  那么,怎样让科研和教研融合前行?并发挥好其各自的优势,服务好教育教学呢?下面我就以我们学校课题研究与教研的结合为例,谈谈怎样让科研和教研融合前行的。
  二、三段五环法,让科研与教研融合前行成为可能
  我们大家知道,一项课题的诞生,有他提出的背景,有他特有的研究价值。绝不是头脑一热,就产生的。课题的确立要根植于学校这一土壤,要从切实解决学校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为出发点。为此,我们学校构建了一条科研与教研相融合的途径。即三段五环法。三段即:转换阶段——实施阶段——总结阶段。五环是在实施阶段进行的五个环节,即:理论引领——集体研讨——课堂实践(或者主题交流)——研讨总结——反思提高。下面我就具体的谈谈三段五环法,让科研与教研融合的策略。
  第一阶段:转换阶段,科研课题与教研的主题互相转换。
  1、将研究课题转换教研主题。
  有人说过,好的课题是成功的一半,说的是选题的重要性。如何选题今天我不做陈述。选完课题后,如何将研究的课题转换成教研主题呢?我是这样做的。先将研究的内容细化,使其成为子课题。然后将子课题确定为学期的教研主题或者月教研主题。比如2004年,我校通过课堂教学观察,发现每个班级中,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的学习习惯存在着问题,于是我校就把《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培养的研究》确定为研究的课题,研究内容为( );研究周期为三年。学生的学习习惯包括很多,究竟要培养哪方面的习惯,我们必须需要筛选。课题组成员及教导处成员通过大量听课,又一次了解课堂教学的现状,找出在学生中存在着哪些不良的学习习惯?针对发现的问题,我引领教研组活动小组成员对问题进行梳理,要求每位教师根据个人的兴趣点,或者班级存在的问题,选取一个小问题为个人研究的子课题,并就共同感兴趣的问题组成3-4人的科研小共同体。经过梳理,最终确定了学期教研主题为问题“培养学习习惯,提高教学质量”,接着确立子课题,子课题即为每月的教研活动主题。确立了子课题为:学生课前预习习惯,课中倾听习惯,课后复习的习惯为本学期月教研主题。接着让“科研小共同体”根据活动要求和活动主题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活动方案。由校长为组长,教学副校长和我组成的课题组成员每周二定时深入“科研小共同体”与教师们共同活动。这样就将研究课题转换成了教研主题。   2、教研主题转换科研课题。
  当我们的教研主题做到一定程度时,你会发现我们研究探索的方法,如果进一步深入研究,完全可以成为一项科研课题。2011年,我校正处于“十二五”课题的申请立项阶段,选什么课题呢?正好前个学期我校的《让学生成为课堂主体》的主题教研活动我认为卓有成效,很有必要继续探究下去。于是,在科研部王主任的指导下,我校确立了《课堂上落实学生主体地位的策略研究》这一县级课题。因为有了前期的教研活动做基础,所以这项课题进行的很顺利,老师们兴趣也很浓厚。教研主题转换成科研课题,就是让教研活动更系统化,让教研活动更完善化,让教研活动更有品味,更有“云气”。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
  这一阶段我们主要以教研为主要途径,完成课题的研究过程。在这個阶段,每一个有着共同研究课题的成员,围绕子课题,开展“共备——共听——共议”的教研活动,寻找理论支撑,讨论解决的办法。在这一阶段分五步进行。即理论引领——集体研讨——课堂实践(或者主题交流)——研讨总结——反思提高
  第一步:理论引领——寻求支撑。我认为无论是科研和教研,都离不开一定的教育教学理论作支撑。教研要在现代教育理论的指导下,把具体的教学问题放在先进的理念下去研究,去解决。科研课题的研究有很多时候要借鉴前人研究的成果,这样会避免我们的课题研究走弯路。那么这些理论是学习需要我们这些管理者去安排设计活动,以不同的形式,让这些理论来引领我们和老师做科研,做教研。为此,我校主要采用三种形式,让自己和老师们学习相关理论。一是校本培训。采取移植式、光盘式、讲座式。二是自学。要求教师每项课题记自学笔记10000字,写体会二篇。收集与课题研究相关的资料10页纸。三是以教导会的形式,结合相关理论,剖析研究现状。三种形式的运用,会让我们和老师找到理论的支撑。
  第二步:集体研讨——求同存异。在个体学习研究的基础上,要想实现整体的跨越,必须发挥集体的力量。适时安排集体研讨,汇集大家的智慧,形成教研的合力。比如说我们在开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策略研究》这一课题的研究时,在对教学模式的构建这一内容的研究时,我校主要采用的集体研讨活动,主要以集体备课、听课评课、总结反思为主。关于集体备课我们的要求是——提前备课、轮流主备、集体研讨,优化教案。备课过程采用“个人构思→先成个案→交流研讨→后成共案”的形式,让“集体备课”真正落到实处。研讨时,主备人交流自己的设计理念及教学流程,其他成员根据各自研究的小问题对其提出合理化建议——怎么改,为什么这样改,要说透。能达成共识的吸收,不能达成共识的保留,由主备人决定取舍,以便在实践中验证。
  第三步:课堂实践——反复验证。任何一个好的教学理念、好的教学方法、好的教学设计都必须到实践中去验证,而且需要反复验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研究的主阵地在课堂,每一次研讨成果都要在课堂实践中验证。因此,观课议课、案例分析是我校课题活动的主要形式。
  观课议课是最常见的一种教研形式,我校观课议课的基本程序为:预定课堂观察点(每人一个点)——多角度观课——授课者谈教后反思——观课团描述教学现象引发教学思考——问题聚焦重点突破。观课,改变了传统听课单维度评价的模式,由关注教师转变到关注学生,由关注教学设计转变到关注学习效果,由听有声语言转变到观多种信息,用心灵感受课堂,体悟课堂。观课,就是带着目标走进课堂,带着问题走进议课现场。一轮观课议课结束后,授课教师将重新调整教学设计进行二次执教,同时观课团组织进行多轮研磨活动。这样的观课议课,人人都参与,人人都思考,人人都发言,让智慧的火花不断地迸发出来。讲课教师要轮流上,主评教师也要轮流当,让每位参与的教师在研讨活动中都得到锻炼,都有较大的收获。
  第四步:研讨总结——形成经验。在反复实践验证后,对于研究中的每一个成功点都及时进行总结汇集提升,形成经验。这一过程,是教研员引领教师进行深刻反思、提炼经验的过程,每人就自己研究的小课题写出研究的成果,再由课题小组主要负责人进行整理归纳,形成经验。
  第五步:反思提高——实践应用。经验形成之后,还需要我们运用,完善,才能逐步达到成熟。然后深刻反思,在个别环节上改进,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式和方法。因此在这一环节中,我要求课题组成员要结合他人的经验,按照探究出的方法或者步骤反复磨练,然后反思自己的行为,达到逐步提高的目的。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
  一项科研课题,最终呈现出来的是成果是学校、教师、学生发生的变化,这是无可厚非的。但是拿给别人看的,是什么呢?研究报告!对吧,还有的就是那些过程性资料。因为每一次的教研活动我都按照实施方案进行,每一次的教学过程我都资料整理,每一次的教研活动我都有总结,我想,只要把这些东西最后筛选成册,不就完成了过程性资料的整理了吗?教研中总结出来的方式方法加以提炼不就是我的成果吗?那么研究报告中的理论成果也就有内容可写了。
  我们,就是这样运用三段五步法,实现了科研与教研的融合,让科研接地气,让教研有云气。
  多年的实践告诉我:用课题引领的教研是针对性、实效性最大的教研。在活动中提出研究的问题,在规定研究的时间,检查研究的过程及效果。每次活动都直指教师教学中的问题,目标集中,研究力度大,成果突出。科研与教研相融合的方式,让学校受益,我校在每年的质量抽测和六年级毕业考试中都名列前茅;一系列以课题研究为依托的教研活动的开展,磨砺了教研团队。以前学校开展教研活动,常常不知道从哪入手,往往是眉毛胡子一把抓,什么都想搞,结果什么也没搞好。而现在有明确的教研活动主题,每人都有明确的研究任务,每次都要经历理论引领,课例展示,研讨总结,反思提高,这几大环节,老师们锻造的机会增多。特别是青年教师,不断地出观摩课,每一次出课可以说都是化茧成蝶的过程,在备课、授课、评课中他们不断地收获,不断地成长,在原来的基础上脱胎换骨,犹如凤凰涅槃般获得新生。常态化的教研活动,浓厚了学校的科研氛围。我校的教研活动已经实行常态化,这极大激发了教师的科研兴趣,使教师始终处于研究的状态,随时把自己活动中的所思、所想、所得与同伴进行交流、碰撞,寻找教育的真谛。科研与教研携手活动的开展,使学校的科研氛围真正浓厚起来。
  接地气与有云气,让科研与教研融合同行。
  (作者单位:葫芦岛市古城小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0435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