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教育视阈下 中学体育课程融入逃生技能教学的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生命教育是终身教育,在中学阶段落实生命教育尤为重要,本文通过生命教育视角,将逃生技能融入体育课程进行可行性分析并对其融合路径进行研究,综合表明两者结合具有现实意义,但应注意在融合过程中应加强体育教师生命教育能力及逃生技能的培养,形成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区教育的合作模式。
关键词:生命教育;中学体育课程;逃生技能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410(2019)06-0062-02
生命教育不仅让学生懂得何以为生,更是引发学生通过对为何而生、如何而生的思考,理解生命的价值,进而以旺盛的生命力来表达生命的意义,达到与自身、与他人、与社会、与自然更广泛的和谐。而在中小学基础教育阶段生命教育的重点应是生命安全教育。逃生技能的学习则是保障中学生生命安全的重要手段。逃生技能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完整的定义,我们只能将其拆分领悟其内涵。在汉语词语大全中,逃生的解释是逃出危险境地,以保全生命;技能的解释是掌握和运用专门技术的能力。
一、中学体育课堂融入逃生技能教学的意义
体育的“体”字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体育的起点应当是人的生命,因为人的生命揭示了人存在的本原,人类维系自身生存和生命发展的内在需要是体育产生的最原始根源,也就是体育的原点。
在学校中进行逃生技能教育是实施逃生技能知识普及、落实生命教育的重要渠道,学校体育具有强身健体、发展学生体质和培养良好心理素质、意志品质等功能。将逃生技能教育融入到体育课程之中,两者有机结合,能够起到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作用,它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安全逃生技能,还能使体育教学更具有实用性,但逃生技能的学习和应用并不是几节课就能够解决的,它是一个长期培养和训练的过程,这就需要我们在学校体育教学的过程中不断加强认识与重视。除此之外,在体育课程教学中融合逃生技能,可以使原来枯燥乏味的体育课变得活泼且有趣,更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二、中学体育课程融入逃生技能教学的可行性分析
1.中学体育课程的学科特点契合逃生技能教学的实战要求
逃生技能的核心基础是体能,没有良好的体能支撑空谈逃生技能只能是花拳绣腿。在意外伤害来临时,良好的体能及身体素质如快速奔跑能力、过障碍能力及临危不乱的心理素质和勇敢的意志品质是决定学生能否逃生自救的关键。
中学体育课程的学科特点,就是通过学生在各个项目的学习中提高学生的运动能力及各项身体素质。在体育课程中贯穿速度、灵敏、耐力、力量、柔韧等八大身体素质的强化训练,让学生在体育课上具备快速持续奔跑、灵活反应等能力。如中学体育课程田径跑中的快速跑教学,目的就是培养学生快速奔跑的运动能力。在遇到紧急情况威胁到生命安全时,能快速且有效地避免学生的生命安全受到威胁,利用快速奔跑能力逃离现场无疑是最为明智的选择。而体育课上的耐久跑则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心肺功能,让学生在持续不间断的奔跑中,提升耐力水平。如遇到歹徒追赶时,可以进行长时间不间断的快速奔跑,以达到逃生目的。
2.中学生身心发展水平具备掌握逃生技能的要求
中学阶段是中学生由儿童向成年人过渡的时期,具备与儿童明显不同的社会、心理特征。在身体、外貌、行为模式、自我意识、交往与情绪特点、人生观等方面,逐渐成熟起来,更接近成人。在认知方面,中学生观察的目的性和自觉性提高,思维方式也由具体的形象思维发展到逻辑的抽象思维,能够独立地思考批判,有了自己的认知和看法。
这一阶段的中学生处在身体发育的高峰期和各个运动素质快速增长的敏感期。大脑对于新奇和未知充满好奇心,敢于和勇于接受挑战,与逃生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对于中学生來说是一种较为全新的领域,更容易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且随着年龄的增加,相较于小学阶段,中学生的身体素质及心理承受能力有了进一步的提高,面对意外伤害及危险场景时,基本能做出相应的反应及判断。因此,在中学阶段进行必要的逃生知识宣讲,结合体育课程进行逃生技能的训练是很有必要的,而此阶段也是进行逃生知识及技能教学的重要阶段。
3.意外伤害事故和频发的自然灾害增加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平均每年有16000名中小学生死于安全事故,这意味着平均每天就有一个40多人的班级消失。中小学生的生命安全正面临着严重挑战。除了社会学校家庭为学生创造的安全的生活学习环境以外,更需要普及逃生技能教育让学生独立自主掌握相关的逃生技能,在危急时刻学会逃生和自救。
我国幅员辽阔,地理气候条件复杂, 自然灾害种类多且发生频繁,如洪灾、旱灾、地震、台风、冰雹、雪灾、山体滑坡、泥石流、森林火灾等每年都有发生。自然灾害表现为种类多、区域性特征明显、季节性和阶段性特征突出。因此,针对自然灾害的防御措施及自然灾害发生时的安全应激技能的掌握尤为重要。在中学阶段,学校应根据地理区位及气候特征进行有针对性的防震、防台风、防火灾等安全教育。逃生知识及技能的学习已经刻不容缓。
三、中学体育课程融入逃生技能教学的路径分析
1.教学目标体现生命教育
教学目标具有导向作用,将逃生技能融入体育课程,首先在教学目标中应体现生命教育的意义,逃生目标体现生命教育的内涵。如,在障碍跑教学中,可以进行情境教学模仿火灾、地震、台风等意外事故。逃生目标可设定为:通过本节课障碍跑,让学生在危机时刻利用障碍跑来进行逃生。通过计算障碍跑练习时间推算其逃生时间,时间越短反应越快,逃生自救的概率越大。反之,则需要反复练习,直至达到安全逃生时间。在逃生技能目标设定方面也可以增加心肺复苏、胸外按压或包扎等作为逃生技能教学的目标之一,让学生通过学习掌握这些自救及救人的方法,培养学生珍惜关爱生命。 2.教学内容融入逃生技能
在教學内容的选择上应合理地融入逃生技能教学。笔者在前文阐述了中学体育课程的学科特点契合逃生技能教学的实战要求,可在田径课快速跑、障碍跑、跨栏跑及游泳、体操课等和定向越野、野外生存等新兴的运动项目中融入逃生技能训练。例如快速跑的教学,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快速奔跑能力及反应速度。快速奔跑能力和敏锐的反应能力是在遇到意外危险情况及突发状况时迅速逃生自救的两个重要条件。逃生自救的通道往往并不是一条平坦宽阔的大路,因此,利用障碍跑的过障碍技术和跨栏跑的过栏技术,在应急情况下可保证学生的生命安全。除此之外,游泳技能的熟练掌握、水中应急措施的掌握及防溺水安全教育则可以增加中学生在水中突遇危险的逃生概率。体操课上的攀爬训练、野外生存及定向运动利用地貌、植被等辨别方向的训练都可作为逃生技能的手段。
体育课堂要进行生命教育,除了在教学内容上融入逃生技能外,还可结合课堂常规、教学内容,利用情境教学、竞赛、练习组织形式进行生命教育,中学体育固有的学科特点将成为生命教育的主要途径之一。
3.评价标准体现逃生技能
传统的体育课程,教师采用的通常是结果评价,即运动技能掌握的技术和成绩评定,往往忽略了过程性评价。改变体育课单一的评价方式,将逃生技能的掌握情况作为评价的重要指标之一,是贯彻生命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将不同类型的逃生技能学习分布在不同学段和不同模块,循序渐进地进行渗透,在中学阶段至少让学生掌握3~5种逃生技能。学会心肺复苏、胸外按压、人工呼吸及加压包扎等多种急救方法,并将这些急救措施的掌握情况作为期末考核的评价指标。通过师生互评、小组测评和自评,检验逃生技能及急救方法的掌握情况。
4.利用课外体育活动进行逃生技能实战演练
课外体育活动在学校体育的位置不言而喻。课外体育活动是贯彻生命教育、强化逃生技能掌握的重要阵地。利用课外体育活动进行防火、防震、防溺水、防台风等实战演习,不仅可以丰富课外体育活动的内容,还可将逃生技能的掌握情况暴露在实战演练中。在一次次的实战演练中找出最佳逃生线路,未雨绸缪,教会每一个中学生具体逃生自救的方法。这样在面临重大灾难及意外伤害事件时,学生才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充分保证自己的生命安全,同时做到救助他人,达到生命教育的目的。
四、结论与建议
1.结论
在中学体育课程中融合逃生技能教学在现实环境中是可行的,但仍面临较大困境,仍需多方合力才能做好。体育教师在此扮演着核心角色,因此,体育教师在教学中要调动自己的生命激情,以积极的情绪、健康的心态、启发性的语言、优美的肢体运动去感染学生,去调动学生的生命激情、激发学生的生命潜力,将生命教育理念融入每一节体育课堂。
2.建议
(1)加强体育教师生命教育能力及逃生技能的培养。在中学体育课程中融入逃生技能教育的前提是加强体育教师生命教育能力及逃生技能的培养。聘请专业的逃生技能讲师,让体育教师首先学会如何在意外事故及灾害面前逃生。加强体育教师安全教育的宣讲力度,加大人力、财力、物力的投入,让体育教师担负起逃生技能教育的重要使命。
(2)形成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区教育的合作模式。逃生技能的教育除了学校的大力支持和落实外,需充分利用家庭教育和社会相关力量的支持,形成多方合力共同实现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张艳红,许海元.教育本真与生命教育[J].教育学术月刊,2009(1):33-35.
[2]何维民,苏义民.关于体育原点的思考[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0(8):14-18.
[3]杨央娣,肖明善.浅谈生命教育和中学体育与健康教学的耦合[J].运动,2010 (10):90-9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93446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