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教育视域下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策略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生命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而语文学科本身就具有开展生命教育的天然优势。本文结合教学实践,探讨生命教育视域下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策略,以期达到活化初中语文课堂,增强学生的生命体验,推动学生全面发展的效果。
【关键词】
初中语文 生命教育 课堂教学
现代社会中,因学生的生命意识淡薄、心灵空缺、性格脆弱等诸多因素而酿成的不尊重生命、不热爱生命、不珍惜生命等悲剧不断上演,现代教育提出要培养人才,需先培育人,这使得生命教育的呼聲也越来越高,已成为了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语文作为一门重要的人文学科,其目的不仅仅是要向学生传递母语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传递优秀的思想道德及审美意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对教学资源进行深入挖掘整合
语文学科的内容覆盖面广,教材的选文大多选自经典作品,不乏诸多尊重生命、思考生命的内容,教师可通过对教学资源进行深入挖掘整合,将其有效地运用到课堂教学中,给学生展开一幅幅活泼生动的人类生命活动画卷,使学生深刻体验到生命的意蕴。生命教育视域下,教师可结合人类对生命的认知过程,分析生命教育的价值,进行有效的挖掘整合,将其分为几大类:一是认识生命,二是尊重生命,三是敬畏生命。通过认识生命,帮助初中学生理解到每个生命个体是脆弱、短暂、渺小的,进而正确了解生命的意义,感受人生的真正价值,激励学生活出生命的精彩。如《邓稼先》《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名人传》《再塑生命》《最后一课》《春》等教学资源中,就不乏相关的论述。教师通过挖掘整合初中语文教学资源中与尊重生命相关的内容,如《老王》《简·爱》《爱的教育》《丑小鸭》等,以此进行相关教学,使学生认识到每个生命个体生来就是平等的,都是有尊严的,激励学生尊重生命,不因自己的优点而轻视他人,亦不因自己的缺陷而自卑。教师将敬畏生命相关的教学资源进行挖掘整合,如《斑羚飞渡》《繁星》《春水》《敬畏自然》《人生》《猫》等文章,通过讲解,使学生认识到生命是来之不易的,因此要珍惜生命、敬畏生命,不戕害其他生命,亦要珍惜自己的生命。通过深入挖掘整合教学资源中关于生命教育的内容,从中解读作品对生命意义的解读,对人生价值的追求,感知作品中尊重生命的呼吁,对生命的关爱,帮助学生正确认识生命,学会尊重生命,懂得敬畏生命。
二、在教学过程中渗透生命教育
在教学过程中渗透生命教育是将语文教学和生命教育进行有机结合的主渠道,只有通过日常教学的持续渗透,才能真正将生命教育的内容源源不断地印刻到初中学生的思想意识当中,真正达到教学的目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所选用的教材文本大多为古今中外名家的经典之作,值得细细品读,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预习,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作者的人生经历等内容,不仅能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文本、品读文本,而且能由此渗透生命教育,因为能够写就经典文本的作家,其人生经历也值得学习,其生命往往绽放着绚丽的光彩。例如,忍辱负重的司马迁,身残志坚的海伦·凯勒、史铁生、霍金,为光复蜀汉鞠躬尽瘁的诸葛亮、心忧天下的杜甫等等,通过参照文本作者的人生经历,能为初中学生注入一股正能量,引导学生在参照他人经历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感受,感悟生命的意义,进而尊重生命、敬畏生命,激励学生努力完善自我,使生命绽放出灿烂之花。教师在分析解读教学文本的过程中,可将文本所体现的生命教育内涵作为着眼点,以此入手分析解读,有效地梳理全文,唤起并提升学生的生命意识。例如,杨绛先生的《老王》中刻画了一位身残志坚、奋发图强的典型形象,而杨绛一家对老王的帮助,也体现了他们对生命的尊重与关爱,教师通过分析解读文本,帮助学生梳理文本的主题思想,突出老王这一底层人物的尊严,向学生传递富含生命教育内容的信息,使学生深刻地感悟人生,解读生命的价值与意义,使语文教学真正凸显出生命教育的内涵。语文教材中一些描述大自然之美的优美散文,亦彰显了生生不息的生命意向,例如,朱自清的《绿》、宗璞的《紫藤萝瀑布》等等,无一不是作家对生命的解读与赞叹。教师可在教学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去品味文本中的生命力量,从中汲取积极向上的精神,解读生命的意义。
三、多种教学形式并举,深化学生的生命认知
语文本身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学科,因而教学的形式也不应拘泥于一种,教师可根据教学需要,灵活运用诸如小组探讨活动、角色扮演、辩论赛、多媒体、实践活动等多种教学形式,丰富学生的生命体验,进一步深化学生的生命感知。例如,学习《丑小鸭》一文后,教师可结合生命教育的相关知识,向学生提出诸如“丑小鸭的生命历程中遭受了怎样的不平等待遇”等富于针对性地问题,引导学生拓展思维,想象丑小鸭被歧视欺凌的境遇,并展开课堂讨论,从中领悟尊重生命的道理,凸显生命教育的精髓。又如,学习《项链》一文时,教师可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分组扮演文本中的人物,使学生深入了解文章的内容、线索、人物及寓意,引导学生思考女主人公玛蒂尔德的人生经历,感悟时间与生命,进而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教师还可撷取生活中的事例,在课堂中引导学生进行探讨,鼓励学生主动发表自己的所见所想,以及对生活的感悟,从中了解学生的生命认识情况,发现其生命发展中的问题,以便于给学生做出更为客观的评价,针对思想偏颇的言论予以及时地纠正,不仅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而且达到了生命教育的效果。多种教学形式并举,能有效深化学生的生命认知,提升语文教学的内涵,而不论何种教学形式,都是建立在和谐的师生关系的基础之上,这就需要教师做到了解、关心、信任学生,真正以情感教育学生,用生命的意识去影响学生,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新瑶,周加胜.“生命化教育”的特性与实施策略【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17)
【2】赵从安.如何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J】.中国校外教育,2016(S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5119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