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的实践与思考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是高等院校为满足社会对高水创新型人才的迫切需要,组织在校大学生开展的创新实践活动,其已成为高等院校素质教育体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此,笔者将从项目内容选定、项目执行期时长、师生之间交流沟通以及规范管理制度等方面,浅谈如何提高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效果。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创新人才;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9)24-0111-02
  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是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重要组成模块,是项目申请人(本科生个人或团队)在导师的指导下,自主完成创新性研究项目的设计、研究条件的准备、项目的实施、研究报告的撰写等工作。通过实施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可促进高等院校转变教育思想理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创新能力训练,增强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适应创新型国家建设需要的高水平创新人才[1]。为深入贯彻并落实《教育部关于做好“本科教学工程”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施工作的通知》(教高函﹝2012﹞5号)、《关于做好“本科教学工程”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施工作的通知》(苏教高函﹝2012﹞8号)等文件精神,我校每年3—4月组织全校全日制本科生申报国家级、省级和校级等不同级别的创新训练项目,并鼓励广大教职员工积极指导本科生的创新训练项目。笔者多次参与指导省级和校级创新项目,在指导过程中颇有一些心得体会。在此,笔者将从项目内容选定、项目执行期时长、师生之间交流沟通以及规范管理制度等方面,浅谈如何提高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效果。
  一、因材施教,合理安排项目内容
  创新训练项目的申报通常是面向在校全日制本科生,鼓励跨年级、跨专业、跨学科组成团队,目的是拓宽学生知识面,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全面推进大学生素质教育。但因本科生对科研的认识深度不够,且不同专业学生的背景知识参差不齐,在确定项目内容及其难度时,导师应充分考虑到学生的知识背景差异,指导其制定合理的项目内容和研究计划。指导专业相关性较强的学生时,导师可结合学生所学专业的培养计划、课程设置以及学生未来是否从事相关学科的研究等因素,帮助学生制定专业性较强且研究难度稍大的项目,培养其对所学专业的认知度,并培养其今后科研的动手能力和思考能力。指导跨专业学生时,在充分考虑其兴趣爱好及背景知识的前提下,尽量协助其制定科普性较强且容易执行的创新训练内容,主要培养其广泛的兴趣爱好,使之了解所学专业以外的基础知识。此外,无论是指导本专业还是跨专业学生的创新训练项目时,导师一定要区分本科生创新训练项目与研究生课题研究间的差异,需充分考虑本科生的知识储备、其他教学课程的时间安排及其未来的发展目标,不应过度强调科研的深度和强度,而应适当忽略研究结果,重视研究过程,培养其兴趣爱好,拓宽知识面,训练创新能力。
  二、合理制定项目执行时长,重视项目的延续性
  为保证学生有充裕的时间完成创新训练项目,导师应根据其所处年级情况,充分考虑学生在不同阶段的学业要务,帮其制定合理的执行计划。我校鼓励低年级学生申请创新训练项目,主持人基本为本科一、二年级学生,项目实施期限一般为1—2年。对本科一年级学生而言,其近期的学业重点是学习公共基础课和部分专业基础课,其有较多的自由时间来完成项目研究,为本科一年级学生制定为期2年的项目较为合适。对本科二年级学生而言,接下来的学业要务是二、三年级的专业课学习以及四年级上学期的考研复习、国考复习及其他招聘面试,本科二年级学生接下来的时间和精力相对有限,导师应尽量为其安排为期1年的项目计划。此外,创新训练项目应具有延续性,鼓励将创新训练项目与本科毕业设计相结合,让学生在原有课题基础上深入研究,以此促进学生参与创新训练项目的积极性,提高本科毕业设计的质量。
  三、重视师生交流互动,提高研究效率
  申请创新训练项目只是开始,更重要的是执行和完成项目内容。师生及时沟通交流是创新训练项目得以顺利实施的重要一环。项目申请和执行初期,学生与导师的热情度往往都非常高涨。但很多项目到执行的中后期就会出现执行效率降低,甚至研究停滞的现象。这种前后失衡的现象很可能与导师和学生间的关系相对较松、联系较少有关。导师与学生可能相识于一门课,或者甚至之前互不相识,而本科教育模式相对较自由但又内容充实,导师较难知晓其所指导学生的具体动向。与此同时,由于学生与导师的接触相对较少,且遇到研究难点时,可能存在畏难情绪,很多学生也很少与导师主动沟通。鉴于此,导师与学生间需要建立互信、信息交流順畅的指导模式。例如,在项目申请之初,导师需了解学生的性格特点、基础情况及其发展目标,而学生则需要充分了解项目内容及其难度。项目开启后,导师和学生可通过手机、QQ、微信等通讯设备沟通,了解双方的动向,合理安排双方时间,尽快解决项目执行中遇到的问题,使项目有条不紊地进行下去。
  四、建立并完善管理制度,保证项目顺利执行
  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的顺利执行有赖于高等院校相关管理制度的建立与完善。为保证项目的顺利实施,我校在校级层面和院级层面成立了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工作组和专家组,组织协调项目申报、立项、中期检查、结题验收等过程管理工作,并在实践过程中制定和完善了一系列相关管理制度。各类项目指标由学校统筹安排到学院,并由学院组织申报、选拔工作。项目申请人在导师的指导下完成申请书的撰写和现场答辩,并根据打分排名推荐国家级和省级项目。虽然高级别项目数量有限,为使全校本科生都能参与到创新训练实践中来,我校还增设了不限项的校级项目。关于项目的中期检查,申请人需在导师的指导下,定期撰写中期报告,并上传至项目管理系统进行检查。关于项目的结题验收与奖惩,我校实行绩效管理,优秀项目给予奖励,不合格项目取消再次申报和指导资格,并核减所在学院下一年度项目数量。这些制度规范了我校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的管理,使之得以顺利执行。
  五、结语
  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是高等院校为满足社会对创新型人才的迫切需要,组织全校学生开展的创新实践活动。其已成为高等院校素质教育体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拓展学生的知识结构、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2]。虽然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在各大高等院校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但其间仍存在一些问题[3,4]。为提高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的实际效果,需提高导师自身的业务水平,规范管理制度,对学生切实做到因材施教、因人施教。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探索前行,为社会培养高素质、创新型的综合性人才。
  参考文献:
  [1]廉玉姬,林光哲,赵小梅,董芳.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思考[J].临沂大学学报,2014,36(6):24-27.
  [2]钱小明,荣华伟,钱静珠.基于导师制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教育的实践与思考[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4,31(7):21-24.
  [3]侍松门,庄亚勤.关于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思考[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版,2014,(7):79-80.
  [4]程梓悦,高颖,周毅,王冬良.农业院校大创项目中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5,43(9):385-387.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94018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