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能力导向的环境评价与规划课程设计教学改革与探索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在对课程设计教学工作的重要性和课程设计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分析基础上,以合肥工业大学为例,简要归纳了能力导向一体化教学体系下环境评价与规划课程设计的教学改革实践情况,并从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和考核办法等方面,探索了课程设计教学改革方向。
关键词:能力导向;环境评价与规划;课程设计;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9)29-0145-03
课程建设是保证和提高本科教学质量最重要的基础性建设,是学科专业建设的基础,是深化教学改革的关键,对于建构学生合理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创新精神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课程设计属于实践类教学环节,是工科专业知识体系的重要组成,对提高本科生的实践能力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推进课程设计教学改革与实践探索,是贯彻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的具体体现。
一、课程设计教学工作的重要性
根据最新版《环境科学与工程类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环境影响评价、环境规划与管理属于环境工程专业知识领域的核心知识单元,也是环境工程和环境科学两个本科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在环境工程专业教学和人才培养体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环境评价与规划课程同时涵盖了环境影响评价和环境规划两部分内容,其中围绕环境影响评价设置的课程设计成为环境工程专业知识体系中实践类教学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环境评价与规划课程设计是课堂理论教学的延伸,对提高学生环境影响评价实践应用能力发挥着重要作用。
环境影响评价课程具有实践性、综合性、应用性强的特点[1]。但在教学过程中,一些高校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现象,即过多强调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与实践的结合,甚至根本没有安排课程设计,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灵活应用能力较为欠缺,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不相符。由于对实际工作的适应性不强,这类高校培养的学生往往饱受用人单位的诟病。为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避免日后“纸上谈兵”和“眼高手低”,需要不斷学习实践教学内容,尤其是加强环境评价与规划课程设计的课程建设。
二、课程设计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作为一门专业课程,环境评价与规划课程设计同样存在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和考核办法等诸多方面。由于不同高校办学层次、办学特色存在差异,全国高校环境影响评价或环境评价与规划课程设计的教学安排五花八门,缺乏统一的规范性,从而可能影响本科培养质量。根据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从打造“金课”要求出发,有必要就该课程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认真剖析和梳理,以便加以改进。
(一)教学内容
不同于一般专业课程的教学活动,课程设计的教学形式相对较为灵活,其教学过程主要是围绕课程设计选题及其设计内容进行问题解答和指导,因此课程设计选题极为重要。总的来看,高校办学层次、环境评价与规划课程的理论教学内容及课程设计课时长短等往往都是影响课程设计选题的主要因素。比如,在课程设计教学内容和目标要求方面,职业类院校与“985工程”、“211工程”高校就不可能一致。
从技术要求来看,开展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或报告表)编制,首先需要开展经济、社会、生态、环境、资源等要素的数据资料收集、分析,需要开展现场踏勘以及实施环境监测等,但受很多条件的限制,这些工作往往很难操作。目前,环境影响评价课程设计的教学课时安排一般都为1周或2周,而实践中完成一项环境影响报告书的编制往往都需要数月甚至更长时间,即便是编制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通常也需要一个月以上的时间,这就对课程设计的选题及其内容安排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课程设计的题目过大、过深,为确保课程设计顺利进行,指导教师就必须提供更为详尽的资料信息,这样反倒使学生难以切身参与其中;但如果题目过于简单、浅显则又可能达不到实践能力培养的目标要求。因此,从课程设计选题出发,如何利用有限的教学课时更好地培养和锻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成为困扰环境影响评价或环境评价与规划课程设计教学工作的一道难题。
(二)教学模式
在课程设计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中心”地位往往更为明显,教师更多只是起到设计指导和疑难问题解答的作用,因此能否有效调动和发挥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直接关乎课程设计的教学成效。总的来看,目前国内绝大多数高校基本都是以类似于布置课后作业的形式,将课程设计任务分配给每位学生。虽然也有些高校可能采用分组形式,要求各组分别完成不同的环境评价课题,但对教学过程管理往往都较为松懈,采用“放羊式”的管理十分普遍,很难有效遏制学生的抄袭行为,这对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显然是十分不利的。
教育部印发的《关于狠抓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落实的通知》,强调加强课堂教学管理,加强学习过程管理,强化教师教学主体责任。面对现有课程设计教学过程中暴露的种种弊端,笔者以为除需加强指导教师的责任心教育外,积极探索课程设计的教学方式与教学方法改革同样十分必要。
(三)考核办法
在传统的重结果、轻过程教学模式的影响下,现有课程设计绝大多数都是根据设计报告书的完成情况评定课程设计成绩,对设计过程中学生的真实投入情况重视不够,容易导致自律性不强的部分学生通过抄袭手段完成设计任务,即便以小组形式布置课程设计任务,有时依旧存在这种现象。毫无疑问,在当前高校“严进宽出”的大背景下,这种考核办法很难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谈不上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所谓培养高质量本科生的教育目标也就难以实现。
在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上,教育部提出了《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征求意见稿)》,明确加强考试管理、严格过程考核,加大过程考核成绩在课程成绩中的比重;健全能力与知识考核并重的多元化学业考核评价体系,完善学生学习过程监测、评估与反馈机制。就课程设计而言,如何根据每位学生的课程设计过程中的实际表现和课程设计报告情况,科学评估课程设计成绩,仍需要在评估考核办法上认真斟酌[2]。 三、环境评价与规划课程设计教学改革实践与探索
(一)能力导向的一体化教学体系
2014年以来,合肥工业大学高举教学改革大旗,以立德树人为核心,能力培养为导向,构建了集立德树人、能力导向、创新创业为一体的立体化教育教学体系;通过深化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构建以能力为导向的“培养目标—教学过程—质量提升”三位一体的教学体系。立足于能力导向的一体化教学体系,全校制定了2015版的本科教学计划,并投入2015级本科教学实践,取得了初步成效。
由于教学理念发生了巨大变化,我校2015版本科教学计划与以往历次制定的教学计划都有显著不同。比如,要求专业课程期末考试成绩在总成绩中所占比例不得超过40%,平时成绩占比不得低于60%且要求考核方式种类不少于4种。相应地,实践类教学环节课程的教学内容和考核方式,也都与以往有了较为显著的不同。
(二)教学改革实践
环境影响评价课程设计重视的是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而课时以及学生的知识面和经验都限制了课程设计阶段不可能编制完整的环境影响报告书,相应的选题只能抽取报告书的关键内容进行小环节的精确训练[3]。在2015版本的本科教学计划中,环境评价与规划课程设计仅安排1周课时。由于课时安排较少,将环境影响报告书(或报告表)的编制作为教学内容显然不大合适。环境质量评价与预测是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基础工作,涉及环境评价指标、标准、模型与方法等的筛选以及质量等级的识别和判定等。围绕这方面内容指导学生开展课程设计,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相关评价标准和预测、评价模型。为此,2015版的教学计划选定巢湖水环境质量及富营养化状况评价作为课程设计的教学内容,在对巢湖流域水文水环境状况资料收集分析基础上,基于湖泊内12个国控、省控水质监测点位连续多年的逐月水质监测数据,分别对东、西半湖水环境质量状态和水体富营养化程度开展评价和对比,解析动态性变化性和演化态势,并提出巢湖水污染控制与富营养化治理的对策措施。
依據2015版本教学计划中既定的考核办法,本次课程设计工作的成绩评定,不仅考虑设计报告质量,同时辅助口试的方法,最终确定每位同学的课程设计成绩。这里,增加口试环节不仅可以更加全面地检验学生环境评价与规划课程的学习效果,也在一定程度上遏制抄袭行为,从而确保学生真正独立自主地完成课程设计任务,总体上取得了较好效果。
(三)教学改革探索
三年来的教学实践表明,我校2015版本教学计划在激发大学生学习动力、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方面,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效,但同时也暴露一些问题,有待进一步改进。因此,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始终在路上。目前,我校正计划推进2019版本的本科教学计划修订工作。毫无疑问,环境评价与规划课程设计教学计划的修订,依旧需要秉持以能力为导向的一体化教学体系要求,立足工科特色,以能力培养为导向,以教学过程为抓手,提高教学质量和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根据教育部提出的本科教育教学管理要求,环境评价与规划课程设计不仅需要加强教学过程的管理,同时还应该强化过程考核,并以多元化评价考核办法评估学生学习质量。毋庸置疑,采用课程设计报告与口试相结合的考核办法的确较过去单纯依据设计报告书判定成绩有了很大的进步,但在强化教学过程管理,特别是调动大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方面仍不充分。为此,考虑采用“设计报告书+讨论+答辩”的形式,从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和考核办法等方面,深入推进教学改革,大致设想如下:首先,围绕环境质量评价与预测主题,适当增加课程设计的选题数量,分别制定了相应的课程设计方案,根据学生的自身兴趣和特长自行选择课程设计题目。其次,加强课程设计质量过程控制,并根据学生的选题情况划分设计小组。在课程设计进行阶段,自行组织小组讨论,根据各人参与情况评定相应成绩,并作为平时成绩。最后,课程设计报告书完成后,针对每一小组随机抽取若干名同学进行集中答辩,并将同一组成员的成绩取平均值作为本组各成员的答辩成绩。为此,需要成立课程设计教师指导小组,推动上述工作的逐步落实。这里针对设计报告书评阅成绩、讨论成绩和答辩成绩在课程最终成绩中所占比例,可以从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和提高学生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出发,科学确定相应比重。
与此同时,我们应该认识到新时期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发生的深刻变化[4],特别是这些变化可能对环境评价与规划课程及课程设计教学带来的影响。为提高课程设计质量,应注重选择“双师型”教师参与课程设计的指导,也可以与具有环境影响评价资质的咨询机构开展合作,聘请具有丰富的环境影响报告书编制经验的工程师担任指导教师,甚至可以选派部分专业基础知识扎实的学生参与部分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或报告表的编制过程,这些都是环境评价与规划课程设计教学模式中值得探索的方向。
四、结语
为提高本科教育教学质量,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明确要求高等学校要着力打造“金课”,淘汰“水课”,不断推进课程教学改革的向前发展。环境评价与规划课程设计是对环境评价与规划理论教学的延伸和重要补充,在提高学生环境影响评价与环境规划实践应用能力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针对课程设计教学实践中发现的问题,有必要结合我校2019版本科教学计划的修订,积极推进环境评价与规划课程设计的课程建设工作,不断探索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和考核办法的改革和创新。
参考文献:
[1]王兰兰,马莲菊,王艳,等.结合实践构建《环境影响评价》课程新体系[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34(3):376-379.
[2]闫来洪,耿春香,王志伟,等.《环境影响评价》课程设计教学模式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7,(28):233-237,239.
[3]徐颂.地方高校环境影响评价课程设计教学模式探索[J].广东化工,2016,43(18):225-226.
[4]刘骏.“新时期”环境影响评价课程教学内容变化初探[J].武汉轻工大学学报,2018,37(3):117-120.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94848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