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设计视野下的教学改革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课程与教学的关系问题,在理论界争论已久,有“大课程论”“大教学论”“相互独立论”“相互联系论”等不同观点。笔者认为,课程与教学彼此相依,却无法相互包容或替代。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下简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人们越来越认识到课程的意义与价值,对课程的热情看似空前高涨,但实质上,对课程的认识、思考、优化设计、共享研究还远远不够。在教学改革中,仍然存在着很多问题和困境,这些问题其实主要属于课程领域。在当前社会发展背景下,课程的推动力可以破解很多教学难题,大力推进教学改革的深入。
【关键词】课程设计;视野下;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15-0135-01
一、教学改革中的课程困境
1.有效的教学模式为何难以推广。
教学模式的变革问题,是近十多年以来在教学改革探索中影响最大、受关注最多、研究成果最多的领域。虽然这些教学模式在部分学校、部分地区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但是从总体上看,陈旧的教学模式仍然是岿然不动。之所以造成这种现象,除了评价体系没有实质性的变化、教师们缺乏变革的动力等原因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对课程问题缺乏必要的研究。通过深度分析,我们可以发现,近年来在实践中影响广泛的教学模式中,“先学后教”类模式尤受追捧。人们关注“先学后教”改变了课堂教学的深层结构,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彰显,但往往忽视这一类模式的重要支撑——“导学稿”“讲学稿”“活动单”等课程内容的创新设计与二次开发。虽然提法各不相同,但这一类“导学稿”实际上超越了教材的局限,跳出知识体系的线索和教师“教”的线索,以学生“自学探究”“合作讨论”“评价反馈”等学习活动为主要脉络,对课程的内容体系进行了整体的重构。
2.先进的教学理念为何难以转化为教师的教学行为。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教师们不断接受着各种新教育理论、新教育理念的培训,但是他们的日常教学行为还是很难与先进的教学理念结合起来。这种理念与行为的脱节也是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背后有很复杂的原因。首先,教学理念高高在上,抽象简约,往往不跟具体的课程内容发生直接关联。教师每天必须面对相当复杂和不确定的情境:差异显著的学生、丰富多样的教学内容……没有哪一个教学行为能够脱离具体的课程内容和具体的教育情境。比如语文学科和数学学科的教学就截然不同:数学学科可以“举一反三”,精讲精练;而语文学科则强调量的积累,往往需要“举三反一”。即使在同一学科内,不同的教学内容所适用的教学方法也是不同的。一种新的教学改革思想,开始往往更多是倾向式的、概括性的观点,缺少具体的、有针对性的操作规程和技术。正如莱因指出的,“即使是最好的理论,如果它仍然是抽象的,那么肯定不可能对课堂教学方法产生多大的影响”。其次,教学观念转化为教学行为的过程还涉及教师自身的知识、实践经验、技能和对学生的了解等复杂因素,特别是教师怎样理解学科知识。海德等人指出,在变革时,对学科理解有限的教师常常面临着许多障碍。罗伊德和威尔逊也强调,只有能够充分理解学科的教师,才能够创造出更多加强学科联系的机会。教师对学科内容的理解直接影响着教学改革的顺利实施,许多变革都要求教师具备与传统教学不同的学科理解方式。
二、课程设计视野下的教学变革
1.创新课程开发设计模式,填补课标与教材之间的巨大空间。
课标与教材之间存在着巨大的空间。要填补这一空间,创新、优化课程设计是最有效的。首先要改革国家课程开发与设计的固有模式,大胆引入立体化、多样化的国家课程开发模式。打破“一本教材走天下”的课程格局,在使用统一教材的同时,可以开发若干辅助的电子教材、优质的课程内容供学生、教师选用。在课程设计的同时要努力超越学科知识逻辑,关注学生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其次要发挥地方教研部门在课程研发中的中心作用。地方教研部门一定要有课程的视野,站在课程的立场来审视教学改革问题;要自下而上,从学校的课堂教学现状出发,在课程教学中筛选学校教师普遍感到难以实施或实施效果不佳的课程内容,汇集地方优质师资,开发优质课程资源,基于问题,进一步细化、优化学科课程设计,打破学校与学校之间、区域与区域之间的界限,加大优质课程设计共建共享的力度,为学校层面的课堂教学尽可能地扫清障碍,铺平道路。再次,要充分发挥现代网络技术在课程设计中的作用,尽量实现优质课程资源的功能最大化。当前,一些地方和学校在大力建设“微课”,意在推动区域内的课程资源共享。利用网络,我们还可以创新出更多的优质课程共建共享策略,使课程设计成为广大中小学教师、校长、教研员乃至社会各界集思广益、共同建设的过程。
2.引入“课程教学立体模块研究”,共享最优秀教师的课程智慧。
每一所学校都有日常的校本教研、校本研修活动,但是大部分学校都将精力放在孤立的教学内容研究上,围绕一个又一个散在的点展开研究,缺乏连续性、系统性的课程研究。另一方面,很多学校也重视课程的开发,但却把课程开发的重点放在了国家课程之外的校本课程开发上,对改进国家课程的课堂教学意义不大。笔者认为,学校课程教学改革要想取得成功,就要把课程与教学结合起来,进行整体的、立体的模块式研究,这样的研究更贴近真实的课堂,教师更容易学习和迁移。此外,要想提高学校整体的教学质量,学校要充分发挥教师团队的作用,通过优化课程设计、共享优质课程,充分发挥教师群体的作用,努力讓每一位教师的课程智慧为大家所用,从而最大限度地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率。
参考文献
[1]袁凌,李丹.“数据结构”课程教学体系研究[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17,39(06):41-46.
[2]夏益民,谢云,蔡述庭,张建新.“电子技术”课程设计教学改革与实践探索[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17,39(06):148-150.
[3]朱清慧.数字电子技术课程设计教学改革创新与尝试[J].教育教学论坛,2017(49):126-127.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1884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