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高校大学生就业观念与就业方式调查与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以桂林各高校在校大学生为调查对象,采用网络调查及访谈的方式,对新时期大学生就业观念与就业方式进行调查研究。根据调查结果,分析当代大学生的就业观念和就业方式,提出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桂林大学生;就业观念;就业方式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9)30-0023-03
一、引言
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格局下,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改革,越来越多的单位重视“全才”。随着各大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及高等教育逐步迈向大众化,我国高校毕业生的数量由2001年的114万人增加到2019年的834万人,这无形之中加重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
根据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发布的数据,2019年广西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依然严峻,具体表现为“一增一减”,“增”是广西区内高校毕业生数达到了25万人,与去年相比增加了近3万人;“减”是广西在经济增速上放慢了脚步。随着高校扩招如火如荼地开展,毕业生人数也在持续增加,用人需求和岗位供给减少,就业结构性矛盾特别是大学生就业问题依然突出。
根据目前桂林大学生的就业现状,对当代95后在校大学生就业观念、就业方式等进行调查分析,了解新时代大学生就业的变化趋势,希望能够在大学生就业方面提供一定的参考建议,从而推动教育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二、调研方式及基本情况
(一)调研方式
线上建立桂林各高校QQ群,由各高校负责人随机邀请其所在大学一至四年级的在校生200人入群,然后运用简单随机抽样方法让群内学生填写在线调查问卷;线下利用一个月的时间进行实地走访调查,在人流量大的地方设置调查摊点,发放纸质问卷共计800份。通过询问年级,采用典型调查法精准定位,等比例让一至四年级大学生填写问卷,实现零误差精准式调查。
(二)问卷情况
样本从四大高校一至四年级的在校大学生中随机抽取组成。从线上统计数据来看,样本包括:男生256人、女生283人,其中大一140人、大二113人、大三138人、大四148人,共计539人,有效填写率92.7%。线下共发放问卷800份,四所高校各200份,实际收回有效问卷756份,有效回收率94.5%。問卷所反馈的信息包括专业、性别、年级等方面的统计数据,样本覆盖面广泛,具有一定的可靠性、客观性和合理性。
(三)统计方法
本文基于已有文献研究成果和数据,结合近年来桂林大学生就业的实际情况设计问卷,采取线上、线下调查收集数据,并通过EXCEL所录入的线上线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同时综合相应数据进行交叉分析、对比分析、相关性分析等。
三、调查数据展示与分析
(一)专业层次
通过分析大学生对所学专业了解程度的调查数据,仅13.89%的人对自己的专业有很深的了解,小部分人对自己的专业不了解,绝大部分的人对自己的专业处于一知半解的状态。受访的大多数学生表示希望能找到与自己所学专业对口的工作,但是由于当前专业不对口为普遍现象,毕业后直接从事专业对口的工作较困难。
(二)就业观与就业方式
1.就业观:关于毕业后的选择,近1/2的人选择就业,超过1/3的人选择考研。自主创业的人仅占9.65%,侧面反映出创业对于大学生来说风险过高。较高的考研比例也折射出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通过分析不同年级大学生的就业选择,可以发现大学生毕业后的选择与入学时的规划基本保持一致,呈现一定的稳定性。调查结果亦显示,大部分学生既重视经济效益,也重视发展前途。新一代桂林大学生的个体意识较强,在就业选择上存在一定程度的功利化倾向,比如一味追求高薪职业,坚持在一线城市发展,不愿在求职花费上投入过多;但不可否认,大多数学生就业意识强,不怕吃苦,珍惜就业机遇,希望能拥有一份适合自身发展的职业。
2.就业方式:如今就业方式多样化,主要有委托培养——用人单位与学校签订协议,委托学校培养符合企业要求的合格人才,学生毕业后直接上岗就职;自主创业——很多高校实行了创业优惠政策,如可申请免费入驻创业基地、提供初期资金支持、开办创业训练营等,学生还可参观优秀企业和了解外地创业环境;参加国家、地方项目就业(西部计划、特岗计划、预征入伍、“三支一扶”等),校园招聘、考研升学、自由职业等。
在对就业方式的调查中发现,50.45%的受访者把公司企业单位作为了就业的风向标,但还是有15.4%的人选择了政府机关,而12.59%的人选择了自主创业,21.56%的人选择了个体经营,表现了桂林大学生在就业的大浪潮下能够另辟蹊径的一面。
对前途发展(多项选择)的调查显示,59.18%的人选择“获得更高的学历文凭”,59.74%的人选择“社会经验”,59.93%的人选择“获奖记录及证书”等方面。当然,选择“综合能力”的占了80.89%,32.1%的人认为家庭背景占重要的地位,仅有24.3%的人认为单一专业技能占重要的地位。可见,大多数大学生还是认为文化知识和能力对就业有重要作用。
(三)对就业形势和政策的认识与心态
受访者反馈的数据显示,桂林大学生主要通过网络及身边同学、家人和朋友获取相关就业政策和信息,参加招聘会以及校园宣讲会的人数相对较少,几乎从未关注就业形势和政策的大学生只占总数的6.49%。另外,有25%以上的人认为当前的形势严峻,就业难;38.96%的学生认为就业形势勉强可以。在预测将来毕业后就业成功率的回答中,不到一半的人抱有较大的信心(成功率为70%以上)。
通过对调查数据的综合分析,大多数学生认为当前的就业形势并不乐观。主要原因涉及政府、高校、社会和个人四大层面。
从政府层面而言,随着国家就业制度的改革创新,新制度、新政策使即将毕业的大学生无所适从,且相关部门宏观调控力度不大,没有做好宣传教育等方面的工作,导致岗位和人才出现匹配不畅等问题。 从高校层面而言,当前的教育与社会发展不匹配,不少高校在招生、专业设置、教学内容、培养模式等方面与用人单位需求和社会发展要求脱节,导致出现专业结构失衡、供需失衡等问题。
从社会层面而言,一方面当前的就业市场信息不充分(摩擦性失业);就业市场供求双方结构不对称(结构性失业),主要是大学生就业去向在性别、年龄和文化程度等方面的比例失调;就业市场的功能性分割,一般来说怀着一身技术本领的求职者不愿在纯体力劳动市场就业,而无特殊技能的求职者很难进入技术含量较高的行业。另一方面用人单位在选择高校人才时设立高学历门槛,片面地追求学历化、名校化,同时存在较严重的性别歧视,且过于关注大学生的实践经验等。
从个人层面而言,大学生在四年的学习中虽然掌握了一定的理论知识,但是实践经验不足,理论与实际脱节现象严重,并且其存在自卑、自负、盲从、攀比、依附、焦虑等多元化心理,导致在就业选择上出现瞻前顾后、敢想不敢干、眼高手低等现象。
(四)择业标准
就业的地域选择也是桂林大学生就业时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调查数据显示,43.6%的人偏向于在一线城市发展,29.51%的人想在二线城市发展,仅有19.84%的人希望能回家乡,7.05%的人希望留在学校发展。
由统计数据可知,在选择喜欢的工作时,大学生都以“适合自身发展或完善自己”的职业作为首选。说明桂林大学生的择业标准主要是为了自我价值的实现。在问及是否愿意到基层工作时,有超过一半的受访者表示愿意。说明桂林高校学子能够很好地将国家、自治区传达的“三支一扶”计划的文件精神落到实处。
四、政策建议
(一)政府方面
目前大学生就业市场尚处于起步阶段,制度法规不够健全。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当尽快健全就业信息服务体系,通过供求合理配置毕业生岗位,优化配置人才资源;进一步完善毕业生就业的法律法规,配套一系列符合市场规律和供需双方利益的方针政策,为大学生创造良性的就业环境;加大对毕业生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的扶持力度。针对不同区域的高校生采取不同的政策方针,必要时对某些地区或某些高校予以适当的政策倾斜;可以尝试将高校毕业生就业纳入劳动部门进行统筹管理,通过劳动部门对人才资源进行分类配置,成立人才档案管理组织,与各用人单位建立联系,实现“一个部门授权代理,多方机构合作服务”模式;建立就业帮扶基金,待业毕业生先到劳动就业机构办理失业登记手续,申请帮扶基金保障,劳动部门负责保障毕业生的基本生活,然后毕业生缴纳一定的就业培训费用后由专业培养导师负责培训,帮助他们积累经验,从而实现充分就业。
(二)高校方面
高校就业指导部门应加强对毕业生就业思想教育以及创业观教育,不仅要帮助大学生提升自我认知,而且还要强化大学生运用多种途径灵活捕捉就业岗位信息的能力;高校要遵从思想政治工作规律和学生成长成才规律,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队伍的专业化建设,适应时代变化,改革课程设置,从根本上转变就业指导观念,建立长效就业指导机制,提高大学生的职业探测能力;适应转型人才市场对毕业生的评价标准变化,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从各方面着手提升学生的软硬素质;适当举行大型就业指导培训与讲座,与学生面对面交流互动,更好地了解大学生当前存在的就业疑问和障碍,及时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就业观念;加强大学生创业教育,逐步形成机会导向型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用系统化的创业理论知识指导大学生准确选择创业方向,着重理论与实践结合。同时也应该加强大学生的产权教育,帮助大学生建立创业信心。
(三)社会方面
社会应积极地鼓励和引导有意愿的大学生敢于创业;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构建完善的政府、学校、社会三位一体扶助体系,同时可以设立大学生人才库和毕业生就业窗口,搭建与用人单位的人才资源分享平台,用于双向选择;完善就业市场体系,构建就业多样性、多渠道人才市场机制。坚持发展经济,增加就业岗位,向高校扩大岗位需求。
(四)個人方面
第一,分析就业形势,把握就业机会。大学生要理性地分析目前的就业状况,积极主动地获取人才市场的供需信息,把握社会发展的趋势。第二,争取及时就业的原则。降低求职的心理预期,充分利用各方面渠道尽快就业。掌握基本的心理调适方法,客观地分析自身特点和社会现状,增强择业的自信心和迎难而上的意志力。抓住每次可能的就业机会,积累社会经验。第三,找准定位,着重了解用人单位是否有特殊的人才需求,存在的信息是否还具有时效性。清醒地认识自身实力与价值,不怕吃苦,提前规划好自己的职业生涯并考虑可行性。第四,服从社会需要,以社会对个人的要求为准则,认识现实职业岗位的重要性和职业工作的目的、意义。将个人兴趣、所学专业知识和社会实际需要有机地统一起来,运用红叶子理论,发现自己身上的亮点,并将这个亮点放大。第五,大学生是择业主体,不仅要自主择业,更应主动地创造新的职业岗位。树立创新创业的意识,争取在新的就业形势下开辟新的就业途径。第六,搞好人际关系,扩大朋友圈,广交益友。第七,全面提高个人综合素质,注重参加社会实践,提高就业竞争力。以实践深化认识,以认识指导现实实践。第八,在获取就业信息时,范围要大,视野要宽,不要局限于大城市和大单位的招聘信息,要时刻关注中小城市、乡镇和非国有企业、中小企业的用人需求。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94908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