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ESP模式导入新工科职业英语教学体系路径探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为了实现现代高素质技能型、应用型专门人才培养、适应“新工科”的引领性、交融性、创新性、跨界性和发展性,高职院校的职业英语教学体系呈现出多元化、宽泛化、职业化、自主化的特点。基于ESP(专门用途英语)模式构建新工科职业英语“教学目标定位与细化、教学内容选取与安排、课外环境建设与优化、教学效果考核与评估”四位一体实践体系,坚持学以致用原则,旨在深化教学改革、推动新工科职业技术人才自主学习、实践应用、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与提升。
  关键词:高职;ESP;职业英语;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9)34-0261-03
  新一轮科技革命、产业变革以及全球新经济的蓬勃发展对工程教育改革带来了新的挑战,“新工科”应运而生,代表了最新的產业与行业发展方向[1]。职业英语作为职业发展的重要工具,在互联网资源日渐丰富、国际交流与合作日益增强的当下,其实用性越来越受到重视。ESP(English for Special Purpose,专门用途英语)指针对特定学科专业或与职业相关的英语,特别注重语言应用能力的培养。ESP模式由于适应学科交叉融合、促进自主学习意识、满足大学生就业需求,日益受到关注。本文主要探讨如何针对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以毕业生直接在新兴产业就业、笃行务实为目标,引入ESP教学模式,构建高职院校新工科职业英语教学体系,促进新形势下的工程专业人才培养。
  一、ESP模式的应用背景与特征
  20世纪60年代,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西方国家科学技术与经济的发展,各国之间的交流日益频繁,其广度和深度也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使英语成为最普及的交流语言。同时,学习英语的目的进一步与就业、职业及其生涯发展相联系,导致ESP模式应运而生。1964年,“The Linguistic Science and Language Teaching”一书中首次提出了ESP的概念,阐述了基于学习对象的需求确定教学体系。国外学者后续针对英文词汇、语句与语篇结构、语言环境,从科技英语词汇句法分析至话语的整体修辞、从专门用途英语本身的具体用法至与语言学的有机结合、课程设计与评估管理等方面均进行了相关研究。国内的ESP研究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1978年,杨惠中教授发表的《科技英语的教学与研究》和《国外科技英语教学与研究动态》是我国最早的ESP文献报道。随着改革开放、大学教学发展、ESP英语课程的开设与教改推进,其教学理念、实用意义、发展制约、改革措施得到了越来越广泛与深入的研究和实践,并迎来了良好的发展契机。2000年,教育部制定了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的基本要求——全面实施“以社会需求为目标,以就业为导向”的计划,职业英语在其教学活动中得以蓬勃发展。
  ESP是基础英语教学的延续和扩展,是一种目标明确、针对性强、实用价值高的教学途径与模式,以功能主义的语言观为理论基础,其精髓在于分析和满足不同学习者的不同需要。与EGP(English for General Purpose,通用英语)相较而言,ESP的主要特点在于:(1)教学内容的针对性。ESP与学科、专业、职业、活动密切相关,其内容融合了通用基础英语和专业英语,以专业英语语言技能为导向并依托专业知识结构,关注如何高效结合语言学习和语言运用。(2)学习对象的特定性。ESP专为从事各种职业的专业人才、在职或正在接受培训的各类人员、具备一定专业知识基础的在校大学生等而设计,学习对象具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自主学习动机。(3)学习目的的延伸性。ESP的学习目的不仅是将“使用英语”作为一种手段或工具,而且能获取实践知识和技能,并通过引导学习者认识到ESP的特点——“授人以渔”不如“授人以欲”,有利于学生者进一步学习专业知识,有利于学习者在本专业领域朝着高、精、尖的方向发展。Jordan[2]根据学习者的最终语言使用目的和学习环境,将ESP分为职业英语(EOP,English for Occupational Purpose)和学术英语(EAP,English for Academic Purpose)两大分支。笔者认为,在新工科职业英语教学体系中,职业英语和学术英语密不可分。职业英语注重实际操作能力、学术英语注重学术理论研究。在实际学习过程中,职业英语以相关学术理论为基础、以了解学术前沿为目标之一,为未来创新创业提供基石;职业英语以职业需求为导向,职业需求以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为主要考核点,具备最前沿的专业知识、最高端的专业技能、最灵活的专业思想,无疑为职业需求创造了先机,这与ESP的最终目标和高职院校新工科发展目的不谋而合——培养卓越工程技术人才。
  二、高职院校工科职业英语教学现状
  通过教学实践及调研,发现高职院校职业英语除了仍沿用传统的教师演绎讲授式教学方法、授课形式单调之外,还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1.学生学习动机实际化,被动型学习特征明显。绝大多数学生的学习目的是通过课程考试或英语等级考试找到好工作,就业导向明显。仅有一小部分学生认为职业英语可提高其整体素质。学生一般习惯于传统讲授的教学方式,小部分学生不积极或不愿意参加课堂的语言交流活动,学习自主性较低。课后几乎不存在利用“翻转课堂”、“微课”、“慕课”等新型学习模式进一步深入学习和交流的现象。
  2.英语教师与专业教师各司其职,无法实现良好融合。专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依然偏重专业和技术词汇、语法和语篇讲解,甚至逐句翻译教材、直接作为翻译课教学,职业英语课程成了专业课程的英文版,导致学生积极性低,认为简单利用专业词典即可达到职业英语的学习效果;在新工科背景下,专业教师只具备本专业知识,不能跨专业拓展;专业词汇晦涩、难记,课堂教学无法加深印象,学过即忘,考核评估存在困难[3]。
  3.职业英语教材内容陈旧,尚未实现产学结合、与时俱进。高职院校工科职业英语普遍采用高等学校专业英语系列教材,其内容注重专业基础内容和热点方向[4]。但教材未考虑职业院校学科、专业的优劣势以及其地方区位优势,缺乏针对性;未考虑高职院校生源的实际水平与特点,学术性过深而实用性稍显不足,导致所学非所用;由于教材出版的周期性,其内容相对陈旧、无法追踪产业及行业热点、缺少本领域的国际最前沿相关内容。   三、高职院校新工科职业英语教学体系新特色
  作为制造业大国,我国拥有世界上最大规模的工程教育,但面临着“大而不强”的现状。与此同时,技术创新正以令人眼花缭乱的速度推动着时代的进步,以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为特征的新经济正蓬勃发展。因此,必须加快发展新兴的工科,更新和改造传统的工科专业[5]。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关于开展新工科研究与实践的通知》将“新工科”概述为“工程教育的新理念、学科专业的新结构、人才培养的新模式、教育教学的新质量、分类发展的新体系”。新工科建设和发展的核心任务及其与传统教学模式的最大区别在于培养主动适应新技术、新产业和新经济发展的卓越工程科技人才。高职院校作为地方性人才培养基地,与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密切相关,新工科建设应发挥区位优势,关注、支撑、引导区域产业和行业的未来发展和需求,培养劳动密集型加工制造相关领域的生产管理人员和技术一线的工程技术人员。
  職业英语是高职院校工科专业的一门技能课程,不再以单纯的英语学习为主题,而是针对特定的英语语境,强调英语知识与学科知识的整合,内容涵盖英语专业词汇和技术术语、英文文献检索与阅读、中英文互译,具有客观性、清晰性、准确性、正式性的特点,其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检索、阅读专业英文资料、使用专业英语进行口头与书面沟通交流的能力并扩展其国际化视野,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及学生在现代工作环境的综合语言运用,而这些能力是新时代工程技术人员必备的基本职业技能,为学生进入职场后的英语运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基于ESP模式的职业英语教改措施
  1.教学目标定位与细化。《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提出了“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原则以及打好语言基础、发展语言使用技能、提高语言应用能力的基本要求。笔者认为,高职院校职业英语还应依据学情、学生的知识结构及个体差异,结合当前新工科的发展趋势,细分、优化教学目标,并在确定基本目标的基础上突出关键目标。因此,将教学目标定位为三个层次:(1)专业知识与技能目标。其重点并非牢记英文词汇,而在于学习职业英语的表达特点,尤其重视其客观性、明确性与正式性;在信息化时代,如何从海量信息中快速获取并筛选有用的信息——检索并阅读英文文献是一种职业必备技能,也是重点教学目标。(2)学习方法与过程目标。加强职业英语学习方法指导与锻炼、深化学习过程体验与改革。“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从“带着新知识走向学生”变为“带着学生走向新知识”,从教变学。根据不同的知识点,设计或选取相匹配的学习方法与过程,克服“所学非所用”后遗症,目的是学生学会如何高效学习、形成职业英语学习思维,有利于其职业生涯发展。(3)职业态度与素养目标。“授人以渔”不如“授人以欲”,为了更好地完成工作而不断进行相关学习,这是ESP模式的特点。职业英语不仅培养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自主学习态度和责任,更重要的是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学以致用的职业能力、严谨积极的职业态度、勇于攀登的职业素养。
  2.教学内容选取与安排。教学内容是教学目标的具体化与现实化。在新工科发展背景下,高职院校职业英语教学内容的选取应着眼于实际学情,注重实用性与发展性相统一、基础性与时代性相统一。基于专业知识与英语知识系统整合、相互交融,按照ESP模式的“实用价值”选取非“一对一翻译”的教学内容,强调职业英语表达方式的特殊性和工科知识的实用性。同时,以可持续发展的眼光选取合适的学习方法(启发式、学导式、项目教学式、多维交互式等)以及学生未来职业发展过程中有用的专业英语知识。教材内容既要涉及学科基础知识的英文表达,也要与时俱进,囊括最前沿的职业技术。由此可见,实际教学内容不应完全遵从教材,而是选取有利于有效开展教学、提高学生专业语言应用能力、学生职业发展的教学资料,同时鼓励学生自主选择其感兴趣的专业内容。
  3.课外环境建设与优化。地方应用型职业院校大学生的英语课外环境主要指实践环境,即借助产业活动与科技实践,通过产教融合、政产学研结合[6](例如笔者所在地区的江苏高校科技网、江苏省产学研合作智能服务平台、江苏省产学研合作项目等),学生能够更加清楚、直接地了解应该学哪些英语知识,如何学甚至如何学好,从而能够在掌握专业基础英语知识的同时,拥有将来实际工作所需的英语技能,这正是新工科职业英语教育的目的。
  4.教学效果考核与评估。新工科专业教育的教学质量评价应基于一定的质量标准体系,以“卓越计划”为示范,分解细化标准点并逐步落实到课程和教学环节[1]。随着ESP模式在新工科职业英语教学中的不断深入,需要依据各个标准点,开发多维度、全方位、灵活性高的考核与评价方法。结合终结性考核与形成性(过程性)考核,多角度考察大学生的职业英语学习与应用能力及水平,是一种广泛认可的评估模式[7]。但是,应加大形成性(过程性)考核的比重,通过动态评估与学习潜能评价[8],全面、真实反映教学效果。此外,ESP教学倡导以人为本、尊重个体差异,这与新工科坚持以学生为中心、追求个性化需求发展的理念相吻合,因此ESP教学效果的考核与评估应从社会实际需求出发,以学生的实际能力为导向,实现个性化需求发展和服务。
  五、结语
  相对于传统的工科人才,未来新兴产业和新经济需要的是实践与创新能力强、具备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复合型“新工科”人才。在此背景下,地方高职院校的目标是培养具有高素质技能的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为此,针对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以毕业生直接在新产业一线就业、实干务实为目标,将ESP模式导入新工科背景下的职业英语教学体系。总结了高职院校新工科职业英语教学体系的多元化、宽泛化、职业化、自主化特点,并基于教学现状,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课外环境、教学效果评估四个方面提出了教改措施,旨在深化教学改革、促进新工科职业技术人才自主学习、实践应用、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与提升。
  参考文献:
  [1]林健.面向未来的中国新工科建设[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7,38(2):26-35.
  [2]Jordan R.R.English for Academic Purpose:a guide and resource book for teachers[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7.
  [3]陈小近.高职院校EOP教师转型及发展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7,(13):67-70.
  [4]李亮.高职英语教材编写的专业化、国际化和职业化[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7,(23):69-72,81.
  [5]钟登华.新工科建设的内涵与行动[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3):1-6.
  [6]何春明.高职院校政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构建[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7,(36):116-120.
  [7]白莉.建构多元评价的高职高专英语课程考核体系思考[J].海外英语,2016,(12):23-24.
  [8]石芬芳.以效果为导向的高职院校教学评价探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7,(23):42-46.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97833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