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新工科建设路径及其改革实践的思考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高校“新工科”教育体系需要依托“四个融合”,即产教融合、“双创”融合、科教融合、学科融合,依托体制机制创新,破解现有系统不足,构建高度开放、深度融合、多元协同、有效适应的高等工程人才培养生态系统。
  关键词:新工科;产教融合;学科融合
  一、以产教融合为核心
  建立产业与高校之间的信息交流与分享机制。构建立足产业发展需要的专业设置动态调整与培养目标适应机制。建立校企深度合作的协同育人体系。吸纳行业企业人员参与專业人才培养方案编制,共同进行专业课程与实践教学体系的规划与设计;充分利用企业的优质工程教育资源,包括技术与标准、产品与解决方案、工程项目与案例、生产与服务环境、工程技术与管理人员等,进行教学资源、教学平台、教学环境与师资队伍的共建;建立人才培养需求与产出导向、行业企业参与的培养质量评价机制。建立服务于产业发展的技术创新共同体。
  二、以“双创”融合为驱动
  就产业与高校而言。“双创”融合在双方之间架构了充满创新活力与创业生机的双向互动通道,提供了产教融合的一种新机制与新模式。流入高校的是创业方向与机会,创业的资金与经验;流回产业的是创业人才与成果,创业的经济与社会效益。于产业,有助于补足创新驱动不足的短板,既可从高校获得持续不断的创新创业人才补给,提升从业者的总体素质与水平;又减少了科技成果产业化转化的中间环节、时间与经济成本,促进技术创新与产业创新的快速对接。于高校,一方面,提高了其对接国家经济发展、服务区域产业发展的能力,和为学习者创造价值的能力;另一方面,有助于解决其双创教育在低水平徘徊、难以落到实处的瓶颈,包括理念与氛围、资源与平台、师资与经验等;同时,来自师生创业的经济与社会回报,将为高校的创新与可持续发展提供良好的自我造血功能。
  三、以科教融合为突破
  首先,提升教师对产业发展的分析、预测与判断能力,以及与产业互动沟通的能力。
  其次,实现教师知识、能力和素质的持续更新或提升,以及教学资源的拓展。
  最后,为教师自身的创业提供创新成果支撑。以科研为引领,创新成果为基础,成为新经济中的创业实践者,进一步实现自身价值的提升,创造经济与社会价值;科研及产业转化成效显著者还可逐渐建立与扩大在产业界的影响力与话语权。
  将科研与学生的“学”融合可以有多种形式,一是让学生参与到教师的科研项目中来,二是以学生科技创新项目的形式。这两种形式目前被普遍采用,但由于学生的受益面有限,在拓展这两种形式受益面的同时,有必要将创新素养、思维与能力的培养融入日常的教学活动中,课堂教学、实验实践教学都应该有这样的培养功能。
  四、以学科融合为保障
  学科融合必须以促进产教融合、科教融合、双创融合,支撑“新工科”人才培养为基本出发点和立足点;必须以“新工科”人才培养需求为导向,以面向新产业的科技创新需求为驱动,实施按需交叉、动态融合。以学科融合支持人才培养为例,应该在面向产业需求确立人才培养目标的前提下,以培养目标为引领建立多学科对专业的支撑,改变过去依据单一学科设置专业、划分专业边界的现象。以学科融合支持师生的创新创业活动为例,需要围绕创新需求或创业主题,整合不同学科背景的人力与物力资源,建立跨学科的创新创业团队或平台。学科融合不能是行政命令和领导意志,但是需要一些行政上的政策与机制引导与干预,将传统高校治理结构中形成的篱笆拆除,消除学科融合过程中引发的矛盾与冲突。
  参考文献:
  [1]张凤宝.新工科建设的路径与方法刍论——天津大学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17(7):8-12.
  [2]张海生.我国高校“新工科”建设的实践探索与分类发展[J].重庆高教研究,2018(1):41-55.
  作者简介:邹显波(1987—),男,山东烟台人,讲师,硕士,科长,研究方向:校企联盟;
  邢爱妮(1987—),女,辽宁营口人,讲师,硕士,科员,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0636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