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校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产教融合是高校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的良好形式,也是实现高校学生培养与行业企业无缝对接的首选途径。但高校如何实现产教融合的目标,形成产教融合、校企共建的良性循环,需要进一步探索。本文旨在通过对产教融合背景下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模式构建等方面进行探索,并提出相应的方法供参考。
  关键词: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9)32-0044-03
  人才培养是大学的基本功能和根本任务,也是高校内涵建设的核心内容[1]。要充分发挥高校人才培养功能、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是其必由之路。当前,国家正在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使“教育目标和质量标准更加对接社会需求”[2]。作为应用型专业,培养的人才应真正做到管用、能用、用得住,这就需要适应社会、地方、企业、行业之需求,走“产教融合”“校地(企)共建”之路,才能达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和任务,这也是培养以能力为本位、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应用型人才最核心、最有效的途径[3]。在此背景下,高校构建适应“产教融合”“校地(企)共建”的人才培养模式,就成为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的必然路径和选择。怎样构建产教融合背景下高校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并形成良性循环的运行机制,各高等学校进行了不同的探索,笔者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分析研究。
  一、产教融合背景下高校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目标定位
  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是根本,是高等教育培养人才的前提。学校办教育,首先要明确培养什么样的人,然后再搞清如何来培养,这是教育的两个基本问题[4]。第一个问题确定自身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并据此拟定人才培养的质量标准和培养方案;第二个问题解决采用什么样的方式、方法、途径等开展教育教学,实现培养目标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就是学校办学的顶层设计,是学校和各专业首先要确定的问题。产教融合背景下高校应用型专业就是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但在设定具体目标定位时,既不能简单地按照政府报告照搬,也不能简单按照本科专业介绍照抄,需要结合自身学校实际、各专业涉及的行业企业需求与发展、实现校企共建与互动、区域经济特色等来确定。
  1.目标定位要基于学校基础。不同类型的学校与专业担负着培养不同类型的人才责任,张德江[4]将其分为三种类型。高校应分析自身实际,明确自身位置,作为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基础。但要同时将学校历史文化底蕴、学科专业特点、办学资源优势纳入其中,综合考虑。这也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是实现学校特色发展、差异化发展的必由之路。
  2.目标定位要适应产业行业需求与发展。大学功能之一就是服务社会,而大学的人才培养也要通过服务社会来实现,最终目的是为产业行业服务,提高生产力水平,促进生产力发展。如果学校脱离产业行业发展需求,就會失去生源,失去其存在的价值与意义。因此,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就要适应产业行业的需求与发展,才能培养出实用、管用、用得上、用得住的人才,保障产业行业的发展动力,具备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
  3.目标定位要基于“校地(企)共建”。“校地(企)共建”是产教融合进行人才培养的形式,是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最直接的措施。“校地(企)共建”实现了学校与地方(企业)的无缝对接,可以有目的地将地方(企业)发展的任务目标、发展愿景、发展瓶颈、人才需求、文化背景等,融入人才培养目标中去。要考虑如何充分发挥企业生产实践、一线应用的优势,将学生的实践环节、创新创业、就业教育等放在地方(企业)内开展,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极大地增强学习的实效性。
  4.目标定位要基于区域经济特色。产教融合背景下,地方(企业)需要的人才和地方区域经济发展紧密结合,因此,高校人才培养也要适应地方区域经济特色,培养的人才才能有用武之地,才能适应地方经济发展,尤其地方高校,更要基于区域经济发展状况进行培养目标定位。
  二、产教融合背景下高校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1.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使学校培养目标和企业需求对接,增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适应性;服务区域经济和产业发展、研发技术、产品开发,齐心合力加快产业向高端、优质、高效化发展。打造产教融合发展平台,构建校地(企)合作、资源共享、协同创新对接、政产学研用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依托学院和合作单位优势,积极搭建合作育人平台。立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需求,结合地方行业、产业结构及基础,与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建立全面的战略合作关系,共建面向当地行业、产业技术需求的研究院等合作育人平台,发挥其科技创新、实习实训和实践应用能力培养的功能,形成“以点带面、重点突出、优势互补”的产学研合作育人的新格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推进学校学院转型发展。共同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改革课程体系,纳入产业行业需求的理论、科技与技术。搭建实践育人平台,打造双师型教师团队,创新创业教育平台,健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提升学院教学质量。构建起高校和地方行业企业共建的由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实践体系、创新创业、质量保障与评价等组成的政产学研用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①培养方案。要紧紧围绕确定的人才培养目标,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办学理念,紧密结合经济、社会、科技、文化发展和人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要求,着力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优化课程结构,构建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培养体系。要以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等为原则,同时考虑区域经济、行业企业特点、学生个性等,进行多元化设计,力争达到政产学研用一体化培养目标和要求。②课程体系。课程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落实培养方案的具体形式。在素质教育、专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等方面,实施课程化管理,制定课程教学大纲、质量标准、考核体系,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增强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③实践体系。实际动手能力是应用型人才能力结构的关键组成部分,因此实践教学就显得非常重要。要实现产教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达到培养规格的要求,达到能力强、适应快、上岗能用的行业企业需求,就需要建立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强化实践教育,要正确处理理论与实践、教学与科研等关系,构建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专业内与专业外等全方位的实践教学体系,科学合理地设置实验课程、实践环节;要加强与地方、行业、企业的沟通和对接,强化实习、实训、实践基地的合作与共建力度,积极探索专业见习、实习、实训新模式,实现各环节的无缝对接,保障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④创新创业。创新创业教育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一环,要结合专业目标、学生特点制定适宜的创新创业体系,使学生更加适应社会、行业、企业需求,具备“双创”精神和能力。在“双创”体系构建上,要形成“双创”通识教育、“双创”专业知识、“双创”训练、“双创”实践活动四位一体的架构体系,在点燃“双创”激情、激发“双创”活力、夯实“双创”基础、参与“双创”实践、形成“双创”能力上,科学设置“双创”课程。⑤质量保障与评价。产教融合背景下的应用型人才“五位一体”培养模式环节多、参与范围广、过程较为复杂,保证教学质量、构建起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十分重要。要建立专业人才协同培养的领导组织机构,拟定协同培养单位的培养环节、定位目标、培养标准,由此建立与此相适应的评价体系。   2.改革传统教学模式。进一步完善现代教育技术下的课堂教学方法;强化校内实验实践,建设校內模拟小规模工厂化实训平台;利用互联网技术,与企业生产现场连线,打造实时课堂;结合联盟企业,建设实习就业基地,根据企业状况、需求、学生意愿等到基地实习见习,开展基地现场教学;充分利用校企各类平台,构建基于MOOC和SPOC的网络课堂。构建课堂教学—校内实践—实时课堂—基地教学—网络课堂“五位一体”的教学模式。①课堂教学。改革传统课堂教学模式,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完善现代教育技术下的课堂教学,构建混合教学模式。突破课堂满堂灌模式,建立以教师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充分利用视频、图片、表格等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强化师生互动,组织开展分组讨论、上讲台讲课、学习平台知识抢答、思维导图演示等多种形式,激发学生学习活力,提高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学习效果显著增强。②校内实践。在课堂学习的基础上,学生在校内进行初步实践,掌握基本的操作能力。校内实践分课内课外两部分。课内实践主要是实验室的实验实训,结合专业和课程实际及发展要求,设计验证性、设计性及研究创新性等不同类型的实验实训,让学生在实验室内或实训操作间内完成。课外实践主要通过学生参与学科竞赛和创新创业大赛、参加教师科学研究、听取学术报告和职业讲座等,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专业素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③实时课堂。建立专业及课程教学的实时课堂,通过互联网将企业生产现场传输到课堂,在课堂上可直接观察到现场生产场景、环境状况、工艺流程、机械设备、生产管理等,使学生对生产实践有更加明确的学习掌握。④基地教学。这是教学中校外教学部分,把学生带到校外教学基地开展教学,主要由基地设计或生产人员进行教学。一是对生产一线的设计、生产等理论基础的教学,特别强调实际设计、生产理论与课本理论的结合与区别,强化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二是突出现场生产设计、生产环境、生产工艺流程、生产管理等的教学,也使学生在课堂上对生产实际的空洞化想象变为实际现场,并对学生课堂上产生的生产疑问进行解答。⑤网络课堂。充分利用“互联网+”,建立网络课堂资源、建设课程资源库,给学生充分的学习空间。将教学视频、课程讲义、问题讨论、模拟测验、参考书目、重要网站等列入网络课堂空间,学生可通过网络深入学习。
  参考文献:
  [1]钟秉林.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高等学校内涵建设的核心[J].高等教育研究,2013,(11):71-76.
  [2]徐立清.地方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标准的设计思路与实现路径[J].高等教育研究,2017,38(5):81-85.
  [3]陈裕先,谢禾生,宋乃庆.走产教融合之路 培养应用型人才[J].中国高等教育,2015,(13/14):41-43.
  [4]张德江.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定位问题及模式探析[J].中国高等教育,2011,(18):24-26.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97857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