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生活化视域下特殊教育数学教学创新实践探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特殊教育数学教学中,教师必须将生活因子渗透其中,让学生切实感受到数学学科与生活之间的紧密关系,从而激活学生学习探索热情,提升认知水平。生活化的数学教学实现途径众多,教师可以从情境创设、教法学法优化、学习平台搭建等方面着手,为学生学习数学创造适宜条件,实现教学与生活的连接。
  关键词:生活化;数学教育;特殊教育
  数学是一门相对抽象的学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能够习得相关数学基础知识,还能提升学生应用意识,对他们综合素养的提升有积极影响。既然数学学科对学生全面健康成长有如此深远的意义,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兴趣成了教学的关键点。数学是人们在长期生活中总结出来的经验,它是来源于生活的。因此,教师在开展教学设计时,必须将数学活动根植于生活。
  一、 创设情境,唤醒学生生活经验
  数学是一门抽象性学科,学科特性决定了在教学实践中会存在诸多阻碍。培智学校的学生,智力低下,认知处于低级水平,面对数学学科,学生往往存在畏学、不想学的心理。如何将教学内容与学生认知进行有效对接,是数学教师需要妥善处理的问题。生活孕育了数学学科,施教时,教师不妨从情境创设这个方面着手,寻找与学生生活相关的因子,将其介入到情境创设中,这对激发学生探索兴趣,确保学生思维顺利启动有重要作用。
  教学《厘米的认识》,教师利用多媒体模拟了一个生活场景:有一个四口之间,爸爸、妈妈、儿子和女儿,有一天,女儿将鸡毛毽子踢到了树上,她够不着,于是她找来哥哥、妈妈和爸爸帮忙,最后,还是爸爸够到了,帮忙拿了下来。学生在观看中,生活感知被激活,教师顺势询问道:“生活中,我们也会遇到类似的事情,你有没有想过爸爸为什么能够到毽子呢?爸爸比妈妈高多少?妈妈又比儿子高多少呢?”生活中,学生遇到的类似事情还是比较多的,学生探索兴致极其高涨,学习积极性被调动起来。在学习知识时,教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创设了一个生活化的情境,学生身临其境的感受,生活经验被唤醒,思维逐渐启动。
  在情境创设之前,教师要对学生生活认知有清晰了解和把握,找到教材内容与学生生活的衔接点,以此为突破口和激发点,设计直观、形象、生动的生活情境。生活化的情境,能够调动学生生活感知,触动他们的思维和情感,因此,激发效果自然值得期待,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也更强。
  二、 传授学法,强化学生生活感知
  教师在讲授知识,开展课堂教学实践时,喜欢讲授理论知识。这显然是一种低效的教学形式。数学学科内容本身就比较枯燥、单调,如果教师依然采用讲授这种陈旧的教学手段开展教学活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必然受到影响。尤其是培智学校的孩子,受自身因素的制约,学习起来更加困难。如果教师不能创新教学形式,学生根本无法全身心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学习品质自然会受到严重影响。所以,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将学习方法传授给学生,让学生咀嚼、内化、吸收学法,从而更好地为学习活动服务。
  学习《两位数加两位数》,教师利用数位板进行教学活动:教师首先在数位板的第一排挂上12个草莓,在第二排挂25个草莓,学生在纸上摆草莓。學习活动开始之前,教师引导学生思考:16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25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学生根据草莓个数都能得出正确的结论。但具体如何运算,学生还不知道,于是教师引导学生对个位数进行分析:个位是否满10,如果满10就要进一,如果不到就不用进。学生受到启发,纷纷进行计算,在计算中,学生得出与第一种方法相同的答案。学生自信心瞬间增强。清点草莓个数得出结论和运用计算方式得出结论都是非常好的学习方式,但计算的方式省时省力,是现实社会对学生提出的具体要求,学生必须掌握。教师给出多种学习方法,满足了学生的学习需求,不仅如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深切地感受到加法计算的方便、快捷,学习欲望更强。
  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仍然是主力军,尤其对于培智学校的孩子而言,他们的理解、感受、领悟能力相对滞后,如果教师不给予学习技巧方面的指导,学习活动将难以进行。只有将最优化的学习方法传授给学生,他们才能在理解、运用中感受数学的价值和意义。
  三、 搭建平台,内化学生生活认知
  掌握了学习方法和技巧,这是数学学习的基础。但这并不意味着学生就能灵活运用学习方法。要想巩固学习内容,夯实学习基础,搭建交流展示平台是非常有必要的。数学学科的实践性、操作性要求教师必须整合相关教学资源,搭建平台,进行训练合作。合作学习是新课改积极倡导的一种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尤其适合培智学校的学生。教师对此要有清晰认知,有意识地设计合作性学习任务,大幅度提升学生实践操作技能和综合能力。
  学习《加减混合运算》后,学生都能准确掌握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为了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教师让学生到班级学习平台上,自主出题,开展练习活动。学生从未听过这样的训练方式,参与积极性自然高涨。学生出完题后,系统会进行练习题的分配,学生做题。接着学生根据参考答案对自己的做题情况进行反思。这个过程中学生的任务量还是比较大的,既要出题,还要做题,还要改题,还要与其他学生进行交流。学生忙得不亦乐乎,学习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教师巧妙借助交流展示平台,为学生提供了实践训练的机会,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认知得到深化,情感得到触动,对数学生活化的感知更加立体、全面。
  单纯的学习活动会限制学生的思维。因为单纯的行为参与不能促使学生进行高层次的思维开发活动,教师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手段,建立班级交流群,学生将遇到的生活中的难题展示出来,全体学生发挥聪明才智,通力合作,解决问题,学习效果自然会快速提升。
  特殊教育数学教学实践中,秉承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采用贴近生活的教学方式,能够显著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具体实施时,教师必须创设适宜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在情境体验中,快速进入学习状态,唤醒内在的生活经验。培智学生对学习方法掌握比较少,教师可以针对教学需要,传授相应学法。光说不练假把式,要想夯实学习基础,内化生活认知,教师必须为学生搭建展示交流的平台,确保学生学的扎实有效。
  作者简介:
  童爱梅,福建省龙岩市,福建省连城县特殊教育学校。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98721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