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论新课程标准下心理学在中小学教学中的应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随着新课程标准在教育教学中的广泛深入,素质教育提出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与人格养成。然而,儿童心理健康问题是全球公共卫生问题,青少年儿童多受到各种情绪障碍和行为问题的困扰,在人际关系、情绪稳定性和学习适应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因此,掌握心理学知识,科学有效地在教学汇总应用心理学知识尤为重要。教师自身良好的心理学基础知识是疏导学生心理状态的重要前提,结合中小学生心理特点,创设良好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兴趣,才能提高学生学习效率。本文阐述了心理学在中小学教学的地位,分析了新课程标准下心理学在中小学教学的应用策略,以期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积极乐观品质的培养。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心理学;中小学教学
   新课程标准将“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作为核心理念,在这种理念下,中小学教育更应该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方面,培养学生良好品德和人格,让学生形成优秀的学习品质和行为习惯,充分开发自身潜能和智力。在新课程标准下,心理学知识渗透中小学教育,可让学生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和健康意识,提高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而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引路人,掌握并运用心理学知识、心理学原理,可为组织教学提供理论基础,更好地认识学生心理,发现并解决学生心理问题,做好榜样示范作用,让学生学会增强自身的心理素质,调节优化学习心理状态,从而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提升其全面素质。
   1.心理学在中小学教学中的地位
   中小学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注重对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情感体悟和情感教育、学生自我心理修养等,运用心理学、教育学理论知识等,注意学生的人格尊严,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开发学生心理潜能,增加抗压压力和情绪调节控制能力。心理学教育是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发展途径,是针对我国青少年心理障碍和行为习惯问题的解决方针。中小学阶段学生充满好奇心,对世界的观察发现与体悟到了一个新的层面,此阶段思想观念的形成离不开心理学的引导,且中小学生,尤其是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自我意识觉醒、心思敏感且情绪控制能力较差,若教师没有应用心理学知识对学生进行及时指导,发现其心理问题成因并帮助解决,则有可能发展为心理障碍性问题,阻碍青少年儿童的健康发展。
   此外,预防胜于治疗,在中小学教学中潜移默化地关注学生的心理状态,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心理素质,为学生提供健康成长的环境,可以明显减少学生心理消极的状况,不止着眼于学生当下的发展,也能有效防治学生的障碍性心理问题和异常行为。通过教学中的良好心理辅导,可潜移默化规范学生行为,尊重学生个性完善,让学生充分开发自身的心理潜能,促进学生整体素质和心理功能的提高。
   2.心理学在中小学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2.1教师提高自身心理学知识,做好教育学生心理健康的基础
   教室作为学生学习的导航者,引导学生学习知识,不仅需要了解课本教材的相关知识,还需掌握基础的心理学教育学原理,让心理学成为日常教学中的一部分。教师提升了自我的心理学知识,促进了自身心理素质的提高,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一名优秀的教师一般都具备一定的心理学、教育学知识,将心理学的理论与实践教学相结合,从学生的长远发展来看,更能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和道德素质。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应用心理学,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可及时对症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和学习疑惑,让学生综合、全面、健康发展,理性与感性并重培养。
   2.2创设积极的课堂学习心理氛围和心理环境
   在中小学教学中,教师可创设良好情境,借助生活场景让学生主动参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在教学中运用教具材料、歌曲、游戏等小活动,多种形式的新颖教学方法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吸引好动的青少年儿童的注意力,创设出良好的课堂学习心理氛围和学习环境。且教师与学生转变角色,让学生作为课堂的主导自主学习,充分体现了对学生个性发展尊重的同时,也引导学生在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下投身学习,调动了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同时,在课堂上积极鼓励、因材施教,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自信,加深对教材内容的理解,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2.3构建融洽师生关系
   教师在课堂教学上需更新观念,重审师生关系,认识到师生应建立民主平等关系,教师对学生的作用主要是组织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学习,解决学生疑惑。新课程标准倡导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存在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关系,因此,教师应尊重学生个性及自尊心,以平等态度组织教学,并严格要求自己做好示范,以自身的乐观情绪带动学生的积极心理。在教师与学生的相处中,教师除专业技能外,还应注重自身的职业道德、责任心培养与学生的情感交换,只有当教师真正投入感情关心爱护学生、理解信任学生、切实教导学生时,才能让学生也尊重和信赖老师,构建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
   2.4挖掘教材心理教学内容,构建良好的课堂教学结构
   教书育人是教学的重要目的,学生是受教育的主体,在学习过程中同样需要解决学生的困扰,实现心理健康成长。因此,教师在中小学教学中,应充分挖掘教材中可作为心理辅导的内容与素材,根据学科的不同特点,创设学习情境让学生充分体悟教材、理解教材,让心理学应用于教材内容知识学习,在学习基础知识的同时接受人文的熏陶,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思维能力。
   2.5合理评价鼓励,激励学生健康地成长
   中小学生的自我意识开始觉醒,每个人都有不同的个性,对学习知识的接受能力也各有所不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因材施教,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通过适当的鼓励和评价,促进学生产生合理的学习动机,从学习中获得快乐感和成就感,进一步地投身于学习。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应在适当的时机进行合适语言的表扬和激励等,对表现优秀接受能力强的学生提出表扬,对表现较差接受能力较弱的学生进行鼓励和引导,帮助他们解决疑问。此种评价机制不仅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和谐宽松的学习环境,还正确认识了学生的优点与不足,保护学生自尊,帮助学生培养健全人格。
   2.6重视心理置换效应,引导学生积极乐观学习态度
   教师掌握一定的心理学、教育学知识,运用于中小学教学中,可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和道德品质。在中小学生情绪不稳定、情绪控制能力较差的阶段,重视心理置换效应,能够分析学生间接方面表现出来的心理状态和心理变化,找出学生心理问题,从而帮助同学解决心理困扰,与教师增进友好交流的同时,也能增强对学习的专注力。
   结语
   在中小学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还要关心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教师通过学习和理解心理学理论,可识别学生的心理状态和情绪变化,从而了解学生的心理问题成因,进而逐步解决并疏导学生的心理问题,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与此同时,教师学习心理学理论,可以根据中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因势利导,转变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學习动力,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帮助学生构建健康、健全的人格。
   【参考文献】
   [1]时爱华.新课程标准下心理学在中小学教学中的应用[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8(4):12-15
   [2]焦倩.浅谈格式塔音乐心理学在音乐教学中的应用[J].黄河之声,2017(10):37
   [3]薛洁.心理教育在中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知识经济,2017(5):170-171
   [4]陈上录.谈心理学理论在初中体育教学中的应用[J].文体用品与科技,2015(8):75
   [5]吴红耘.从认知心理学的语文能力观看中小学写作教学的连贯性[J].新课程研究(上旬刊),2015(12):32-37
   [6]苏卿.中学历史课程的心理学思考[J].徐州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19(2):124-126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98876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