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新课程标准下的生物教学中德育渗透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新课程标准提出德育为先,知识为主,能力为重的教育理念,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应重视把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道德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寓德育教育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过程中。作为生物教师,应该挖掘教材中优秀的德育素材,伴随着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将其渗透进每个学生的心田。
  一、研究学生身心特点,增强德育针对性
  德育对青少年的成长和发展起着主导作用。而中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既依赖于它所处的社会生活水平,也有赖于自身的生理、心理的发展规律。所以,教师本着从实际出发的原则,努力按照学生成长的客观规律去加以教育引导,使教育要求转化为学生的思想品德和自觉行动。
  初中生情绪易激动、易感染、易表现,情绪的延续时间短等等心理特征,初步从具体思维为主过渡到抽象思维为主,开始理智地思考问题,但时常需直观的、感性经验的支持。因此学生在学习生理卫生和遗传学知识时,会感受到某些行为准则和道德观念是具有坚实的科学基础的。这样的思想熏陶,学生容易内化为自己的道德认识,以至转化为良好的行为习惯。例如从运动系统、循环系统的角度阐述了体力劳动和体育运动对人体健康的好处;从呼吸、神经等系统的生理卫生说明了吸烟、酗酒的危害;讲青春期身体重要器官要到25岁左右才发育完善,说明了晚婚晚育的的生理学基础;在学习遗传学的知识时,让学生讨论为什么不能近亲结婚,从而明确生物学原理下的国家法律规定的意义。通过这些在学习知识过程中的德育渗透,学生更容易接受和理解正确的生活方式与社会法律法规的意义。
  二、研究教材,挖掘课程资源中的德育因子,实施德育渗透
  德育的说服力和感染力要依托于知识的传授,这样才能够对学生产生深刻的影响,形成强大的内驱力。在教学中,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引导他们把个人的学习与祖国的前途联系起来,培养他们爱国主义情感和学习的热情,就能给学生以巨大的动力,充分调动他们的主动性。
  在备写教案和课堂教学时,我重视教材与德育相渗透的结合点,尽力做到德育与学科知识相交融,使德育附着于知识点或训练点,触动学生的思维意识。例如:在学习“致同学—走进生命科学”时,我大量查阅并使用生物科学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等许多例子,涉及到工业、农业、军事、生活等各方面,还例举了我国生物科学的文明史,我国历代生物科学家热爱祖国和创造发明的事迹,在各领域所取得的科技成就等,并且把这些资料制作成有趣的课件。在学习传染病的知识时,以屠呦呦发现青蒿素获得诺贝尔医学或生理学奖为例子,给学生展示了她研究青蒿素的历程;在学习遗传的规律时,以袁隆平发现的杂交水稻和新培育出的海水稻为典型事例,了解水稻杂交育种的过程。在了解我们引以为傲的科学家的研究历程中,让学生明确科学探究的艰辛历程和他们为科学献身的精神,同时也指出我国在生物医学方面的短板,对学生们提出殷切的期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坚定学生报效祖国的决心!
  三、在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生命意识和生态文明意识
  要认识生命过程,生物实验是必不可少的,它的最终目的是使人们在认识生命现象的同时更加尊重生物。在实验教学中,教育学生要尊重生命,尤其是在对待被用于实验的动物,要正确处理好实验生物和教学的关系,这样利于学生养成尊重自然,爱护生命的良好品德。例如在观察蚯蚓的运动实验中,应尽可能地创造出其正常的生活环境状态,以减轻在实验过程中对蚯蚓的伤害,实验完成后要及时放归自然;又如在观察水中含氧量对鱼呼吸的影响和观察金鱼尾鳍血液流动的实验时,要尽量缩短实验时间,达到实验目的后要立即将鱼放回鱼缸,以减轻对实验鱼的伤害。
  四、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行为准则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它不但可以开发学生的智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还可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养成良好的行为规范,成为品德高尚的人。例如利用“水池植物群落”教学中的莲,教育学生要有“出淤泥而不染”的高尚品德;利用蝴蝶的外表虽美,但其幼虫却多为农业害虫,而蟾蜍外表虽丑,但它却是农作物的忠诚卫士等辩证关系,来教育学生看事物不要只看其外表而忽视了内在的东西;做人不但要注重外表美,更要注重自身的内在修养,努力使自己成为品智兼修的有志人才;另外结合人体生理中的卫生保健知识教学,教育学生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行为规范,不要随地吐痰,不吸烟,不饮酒,远离毒品,更不要做损人利己的事。
  《中学生物学科德育实施指导纲要》指出: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生物课程的性质决定了生物学科的德育特點包括生命性、伦理性及多样性。生物学科实施德育主要通过对生命现象的学习,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生命本质,学会敬畏生命。加强道德教育在生物学科中的渗透,能够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2104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