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标准下的小学语文汉字教育教学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在初级教育阶段,汉字教学是一项基础且重要的内容,与学生之后的学习活动息息相关,然而,由于小学生自身的认知能力有限,教师在指导其学习汉字时常常面临着诸多困境,致使汉字教学质量一直难以提升。在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中,汉字教学被划分成了识字与写字两个不同的模块,且要求小学语文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汉字时侧重于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不断增加学生的识字量。基于此,本文围绕新课程标准下的小学语文汉字教学展开了分析与研究。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小学语文;汉字教育
汉字教育是指导学生将口头表达变成书面表达的重要媒介,并且还关系着学生自身阅读能力与写作能力的发展,也因此成为了教育改革的主要对象。在指导学生学习汉字时,语文教师必须要以新课标为依据,充分了解学生自身的情况,然后引进不同的教学模式,以激发学生识字兴趣、提高学生识字积极性、增强汉字教学效果为目标,引导学生主动认字,同时教会他们必要的汉字知识,确保学生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由此不断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以学生为中心,重视培养他们识字和写字的兴趣
(一)创设趣味情境开展汉字教育
为了让小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语文教师可以采用创设情境的方式来改善汉字教学的氛围,让学生轻松掌握汉字的读音、结构,提高其识字的兴趣。如,语文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将汉字制作成变形的卡通人物,然后设计一个简单的故事情境,让不同的汉字之间发生联系,确保学生能够通过直观、生动的画面了解每个重要汉字的间架结构和正确读音,从而加深他们对于汉字的印象,使其在主观意识的驱使下主动了解和分析汉字,增强其识字、认字的效果。
(二)设计益智游戏指导学生认字
游戏是小学生最喜欢的一种娱乐方式,所以语文教师可以因势利导,将其与汉字教学活动结合起来,不断激发学生认字的热情,提高识字教学的质量。例如,老师可以设计“猜字谜”的游戏,指导学生认识“棉”、“烤”等字,使其在分析谜语时了解不同汉字的构成要素;老师也可以设计一个“连连看”的游戏,让学生根据老师提出的要求,寻找各个纸板上对应的汉字读音或是按照顺序将不同笔画组合成汉字,以便学生能够在游戏娱乐的同时将相关的汉字知识牢记于心,为他们学习汉字的过程增添更多趣味。
二、运用多样化教学手段,优化学生识字写字的过程
(一)编唱汉字儿歌,帮助学生掌握笔顺
笔顺是汉字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内容,为了让学生在识字的同时掌握各个汉字的笔顺知识,小学语文老师可以编唱儿歌的方式来帮助学生掌握笔顺知识。如,在学习“端午节”的“午”字时,语文教师就可以指导学生唱数字儿歌:“一笔向左撇,二笔一短横,三笔横线长,四笔中间竖”,以此引导他们记忆汉字的笔顺与书写结构。通过朗朗上口的儿歌,小学生可以迅速把握汉字的正确笔顺,由此不断规范他们书写汉字的过程与方法,进一步提高识字教学的效率。
(二)开展书写比赛,激发学生写字热情
在指导学生识字和认字的同时,语文老师可通过举行书法比赛来激发学生写字的热情,有效提升小学生的积极性。如,老師可以在讲完重点生字之后,给学生5分钟的时间,要求他们将刚学过的汉字按照正确笔顺抄下来,同时注明拼音。之后,老师要将学生的写字成果展示出来,让学生以举手投票的方式选出写的最好的五幅字,将其张贴在班级公示栏中,激励其他同学认真写字。在比赛中,小学生会对所学汉字形成更加清晰的记忆,不断扩展个人的识字量,同时巩固个人的学习基础和能力,对汉字学习充满兴趣。
(三)组织实践活动,强化学生识字能力
小学语文老师也可以将课堂拓展到课外来帮助学生认识汉字,使其尝试认识生活中的汉字,进而强化他们自身的识字和认字能力。如,老师可以让学生到课下搜集一些广告语或是环保标语,并要求学生翻阅字典查找各个汉字的读音、了解其具体含义,然后在学习交流会上与其他同学分享,补充和完善个人的汉字库。此外,老师也可以借着带学生参观博物馆、美术馆的机会,知道学生认识一些较为复杂的汉字,并给他们普及相关的历史文化或文学艺术知识,丰富学生的见识,同时达到识字教学的目标。
三、结束语
汉字教学不只是我国教育系统中的基础内容,也是传承我国优秀文化的主要载体,对学生的发展意义重大。在指导学生学习汉字时,小学语文教师必须深入学习和了解新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坚持以生为本的教育原则,立足教学和学生的实际来实施教学活动,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掌握准确的汉字读音、笔画笔顺,不断提高他们对于汉字学习的兴趣,同时辅助其书写规范、工整的汉字,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汉字学习能力与水平。
参考文献:
[1]李侠.新课程标准理念下的小学识字方法及教学策略[J].新课程研究(上旬刊),2011(05).
[2]史春妍.从教“生字”到识“汉字”—基于《新课程标准》理念下的小学识字教学探究[J].语文教学通讯:小学(C),2013(6):20-22.
[3]翁玉馨.新课程标准下的小学语文汉字教育教学研究[J].中华少年,2016(1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5488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