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借助思维导图促进学生阅读理解谈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学生阅读就是为了感悟。因学生能力有限,智力也有限,故阅读感悟不会很深。若要实现学生理想的阅读感悟,教师需要采取一定的策略进行引导。本文提出借助思维导图促进学生的阅读理解与思考,以期有可借鉴之处。
   【关键词】语文阅读;思维导图;促进理解
   小学语文教材文本的篇目比较通俗易懂。之所以选取这样的文本作为教材内容,是为了适切小学生的阅读实际。有些文本还对相关文字、词汇和句式进行了相关的技术处理。虽然这样,学生在阅读理解上依然存在相应困难,这是笔者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感受到的,有时也使自己对语文教学感到束手无策。为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提高学生的感悟能力,笔者借助思维导图,促进学生的阅读理解。
   一、思维导图需导出学生的阅读愿望
   虽然用成人的眼光看小学语文教材,多是比较简单的,但小学生理解起来还显得相当困难。语文教学强调学生阅读感悟的个性化,而阅读感悟的要求高与学生实际阅读理解能力有矛盾。平时看上去学生都能够将一些美文和儿童诗滚瓜烂熟地背出来,但那是学生记忆能力强和记忆速度快的缘故,并不能说明学生对阅读已经产生或存在强有力的愿望。怎样解决这样的问题?窃以为,当从提高学生的阅读感悟愿望入手。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利用思维导图导出学生阅读感悟的愿望。思维导图,是一种将大脑思维过程具体化、直观化的方法,我们利用思维导图,可促使学生的阅读感悟过程具体起来。具体过程如下:学生借助思维导图进行思维,建立具体愿望,愿望促进学生进行思维,形成学生思维的成功。如教学一代伟人毛泽东的《七律·长征》时,我以长征为主体图,将红军将士与万水千山、磅礴的乌蒙、滚动着的泥丸等共同组成一幅思维导图。整个思维导图是那样的形象鲜明,逻辑结构比较强。学生在起先的思维导图欣赏中,对律诗的感悟是“山穷水尽疑无路”,但当学生继续阅读感悟时,便借助思维导图对《七律·长征》产生了“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快感。不仅感受到了律诗表现出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还感受到了律诗表现出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二、思维导图需导出学生的猜想能力
   学生进行阅读感悟,实现自身阅读感悟的个性化,其活动本身需要学生能够进行相关的猜想,并进行比较简单的推理和概括、归纳。可以这样说,虽然我们借助思维导图促进学生阅读理解的可能性比较大,虽然学生能够借助思维导图产生阅读感悟的愿望,但有时也完全会出现心有余而力不足。学生之所以出现某些心有余而力不足的现象,主要原因当是学生在刚接触到导图时容易进行胡乱猜想,猜想质量有待提升。猜想的离题万里,或者猜想死胡同,那学生借助思维导图的个性化思维也还是多不可获取成功的。所以,我们应当得出的结论是: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借助思维导图必须能够导出学生的猜想能力。若要借助思维导图导出学生的猜想能力,思维导图的设计则不可草率了事,还需要能够导出学生猜想的质量。思维导图的设计,应当是即席的。所谓即席意义上的思维导图设计,就是在具体的阅读感悟中,利用师生之间的阅读互动,形成相关板书。学生可以围绕板书进行猜想,进行合情合理的猜想。如教学《半截蜡烛》时,可由课题“半截蜡烛”作为主体,引导学生进行猜想:蜡烛里面有些怎样的秘密?谁与蜡烛发生着关系?学生通过自己的猜想,便会产生“侵略者”和保卫和平的“一家子”之间的关系。当学生产生这样的猜想后,再让学生进行这样的猜想:侵略者想从半截蜡烛中得到,一家子却不让侵略者得到。“侵略者”是怎样想得到的?“一家子”又是怎样保护的?学生阅读课文时,便会产生这样的猜想:“一家子”如此周旋,说明“侵略者”是极其阴险奸诈的;学生亦会产生这样的猜想,既然“一家子”在极其阴险奸诈的“侵略者”面前保住了“半截蜡烛”,则充分说明了“一家子”的沉着、勇敢,机智、聪明。
   三、思维导图需导出学生的合理想象
   作为个性化的阅读理解,如果学生处处都不去想象,其理解是不可能实现个性化的。如果我们语文教学,哪怕就是小学语文教学,实现不了学生阅读感悟的个性化,不仅无法实现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且学生未来走向社会,阅读文学作品也根本不可能达成这样的目标。从这个意义上说,在学生阅读感悟的个性化中,想象是相當重要的。教师必须为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若要在语文教学中为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没有理想的策略和手段,是永远也不可能凑效的。对此,教师可以从听觉器官上思考,也可以从视觉器官上思考,当然,也可以从其他方面考量。笔者所做的思考是借助思维导图促进学生阅读理解,导图需能导出学生的合理想象,这是从视觉器官的角度思考的。如《狼和鹿》是一则科普童话,讲的是狼和鹿的故事。狼和鹿其本身就是一对不共戴天的死敌,他们之间有一段怎样的故事?是美好而完美的故事,还是其他方面的故事?笔者在教学时,设计了如下思维导图,从狼、鹿这两个动物展开。在学生还没有涉猎具体文本时,给学生以回顾想象的机会,想象“狼”,也想象“鹿”。然后,再给学生以交流互动的机会。学生间的交流互动,也是思维的碰撞。从学生的交流情形看,思维导图的运用是有效的,学生驰骋想象是成功的。学生所想象的内容,对文本中所介绍的狼是森林的功臣的理解是具有促进作用的。学生在具体学习教材文本时,对一贯以为狼不是什么好东西产生了否定意见。
   四、思维导图需导出学生的创新阅读
   语文教学提倡学生的自主探究和合作。这是针对以往的不甚合理的教学情形提出的新要求。这样的要求不仅是语文学习的要求,也是学生学习创新的需求。从相关意义上说,当今社会已经进入创新的新纪元,且是民族发展的主旋律。对此,语文教学必须做到的便是学生阅读感悟的创新,阅读感悟的创新不是与生俱来的,需要有后天的积累。学生阅读感悟的后天积累需要有一定的载体。窃以为,思维导图便是这样的载体。语文教材中选入了一定的神话作品,小学生对神话中的人物是相当崇拜的,虽然小学生也开始感到其“神”都是作家塑造出来的,但对其也是羡慕之极的。如果利用相关影视,如《西游记》中的“三打白骨精”,运用思维导图促进学生进行创新意义上的思考,学生从相关情节中创新地感到,作家之所以塑造孙悟空这样的英雄,主要是为了警示人们,对白骨精之类的社会妖孽,要像孙悟空那样痛打,也需要擦亮自己的眼睛,识别社会上形形色色且变化多端的“妖孽”。虽然这话不是学生表达的直接引用,但学生阅读感悟的创新已经得以体现,已经开始露出阅读感悟创新的端倪,其创新创造的价值和意义都得以显现。
   【参考文献】
   [1]叶澜.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论中小学课程改革深化[J].教育研究,1998
   [2]肖川.教育的使命与责任[M].岳麓书社,2007
   [3]周有利.回归言语教育的“生命家园”[J].小学教学设计 ,2017.1-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988791.htm